第五节 归儒宗孔
林兆恩在论述立本、入门、极则是恢复心之虚明本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后,进而从立身处世的角度论述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体化问题。他反对儒家片面强调世间法,也反对道释二教片面强调出世间法,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每个人立身处世来说是不可偏废的。因此,他要求人们自始至终立足于现实生活,周旋于人伦日用之间,既要在世间以了世间法,又要在世间而了出世间法,将纲常人伦、修身齐家平天下与心性之学以及解决个人生死大事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体化,以世间法为先为重的理论出发,林兆恩认为老子之教和释迦之教虽然也包含有世间法,但较侧重于出世间法,故不适宜民生日用和治国平天下。而孔子之教侧重于世间法,又兼有出世间法,不但“最切于民生日用之常,而不可一日无焉”。而且,“从古以来之所以治天下国家者,真有不可能外于孔氏之教矣”。所以,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兆恩又在三教合一论的基础上推导出归儒宗孔说。
归儒宗孔说通过林兆恩的诠释,巧妙地纳入以心学为核心的三教合一体系中。一方面,他所说归儒宗孔的儒是专指孔子之儒,而他所理解的孔子之儒又是一种以三纲五常、士农工商等纲常人伦为主要内容,又兼及道释二教的心身性命之学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他明确指出:“然孔子之儒之所以可宗者,心身性命之学也,三纲五常之德,士农工商之业也,此皆备于孔子教,而见之六经、四书者。灿然而可考矣”,“释老精微之致,孔子兼之矣。”不但主张道释二教要归于儒,而且后世儒家也要归于儒。宗孔,并不是真正以孔子为宗,而是“以心为宗”,“夫孔子之所以可宗者,以孔子之所以圣者心也”,“余之所以为学者,宗孔也。余之所以为宗孔者,宗心也。盖吾心为要尔”,“途人之心皆孔子也,故宗孔子者,宗心为要。”可见,林兆恩的归儒宗孔说,实际上是要把儒道释三教归于他创立的以心为宗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上,只不过打着孔子和孔子之儒的旗号以掩人耳目罢了。
三一教在经过林兆恩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形成了,它是以“心”作为基本内核,来融合三教,在其“三教合一图”中,这种思路表现得非常明确,在本心之中,三教达到了圆融不分的状态,这是其三教合一的基本意蕴。同时,其三教合一具有三个基本的层次:第一层为“四民常业、性命要道、纲常至德”,“四民常业”和“纲常至德”主要强调的是儒家的伦理教化,亦即林兆恩“归儒宗孔”的基本含义,要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统一世人,也就是所谓的“立本”,“性命要道”则是“入门”;第二层为“空中归一、执中一贯、守中得一”,这是林兆恩对于三教“极则”的阐释,佛教是“空中归一”,道教是“守中得一”,儒家是“执中一贯”;第三层就是“千圣一心”,也就是说不管是儒也好,道也好,释也好,最后都是归于“心”。这个“心”是什么?林兆恩的解释是“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具此心,圣也,不知有儒,不知有道,不知有释”,“赤子之心”也就是人的本心,就本心而言,三教是没有区别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在三代以前,儒道释三者也是没有区分的,三者是圆融一体的。后世三教发展,纷争不休,林兆恩则希望能够在“心”的基础上将三者重新融合起来。而以上所述的三个层次,也就成为了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这也就是林兆恩所认为的“道统”,缺一不可。
为了区别于儒道释三教,林兆恩将自己三教合一的宗教又称之为夏教,何谓“夏”?
夏也者,大也,而太极在其中矣。太极而阴阳也,阴阳统于夏;阴阳而五行,五行统于夏;退藏于密,即儒是夏;谷神不死,即道是夏;如是降伏,即释是夏。光明藏者夏也,活泼泼者夏也,玄关窍者夏也,呼吸根者夏也;乐处者夏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者夏也。一贯者夏也,而得一、归一者亦夏也;执中者夏也,而守中、空中者亦夏也。“夏”也就是“大”,太极、阴阳、五行都是因其而来的,儒道释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实际上所谓的“夏”就是三教合一,或者说就是本心,林兆恩的嫡传弟子卢文辉这样解释:“夏也者,大也。儒而孔子,道而老子,释而释迦,合而一之者,大也。而其所以大者,中也,一也,心身性命之学也。”综上所论,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论是以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本体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宗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林氏的宗教思想体系乃是以心学为基础,包括道一教三说、三教一致说、非非三教说、三教合一说以及归儒宗孔说等五个层面,有着严格的内在逻辑。
三教合一说是林氏所要阐释的中心,林氏的所有阐释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道一教三说是整个宗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前提,而三教一致说是对道一教三说的深化、阐释,这两者表明三教合一论的宗教思想首先是理论上的必然;非非三教说则是从现实批判的角度表明了三教合一论的必要性;归儒宗孔则是表明林氏三教合一论宗教思想的最终旨趣在于儒家的纲常人伦,强调要用人伦日用来统摄三教,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三教合一。
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在晚明心学思潮背景之下产生的,作为一种民间宗教,林兆恩三一教的这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呢?
明末清初颜元对于民间宗教有过这样的评论,“大凡邪教人都说‘三教归一’或‘万法归一’”。就明清之际中国民间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颜元对于民间宗教所具有的思想特点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无论如何,明中叶以后大量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民间秘密宗教,是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的产儿,没有三教思想长期的历史演变、三教合一思想发展到一定深度,它们是不可能产生的”。从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看,在三一教以前的中国民间宗教是由道教、佛教或者其他外来宗教演化而来的,基本上由以佛、道信仰的变形为主。就宋元明之际而言,在林兆恩之前,较有影响的民间宗教有明教、白莲教、罗教三者。明教是不断被世俗化的摩尼教思想与佛教异端的“弥勒下生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在宋代的农民起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莲教则是佛教弥陀净土信仰日益世俗化与弥勒教(弥勒下生信仰)、明教相融合的产物,成为了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旗帜,在明代虽然屡遭禁止,但仍有重要的影响。罗清的“无为教”,又称“罗教”,是产生于明成化年间的一种民间秘密教派,罗清是以禅宗的“明心见性”作为其宗教建立的基础,其思想倾向上主要是以佛教净土、道教清静无为思想融合为主。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罗教里面已经有了三教合一的倾向,“一僧一道一儒缘,同入心空及第禅。似水流源沧溟瀇,日月星辰共一天。本来大道原无二,奈缘偏执别谈玄。了心更许何谁论,三教原来总一般”,“夫中国有三教者,儒、道、释是也。自伏羲画卦而儒教始于此,自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释教始于此。三教者,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是也。一切天下之人,不过善恶两途。三教圣意,无非教人改恶从善”。
而几乎与罗清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了他的心学观念,在“心”的基础之上融合三教,“两人生活的时代基本相同。一个以粗俗的宗教形式在底层老百姓中流布,一个以高雅的学术思想在上层官绅中发展,形成了明代社会中后期两股社会思潮”。在罗教之后产生的有影响的民间秘密宗教形态就是林兆恩的“三一教”,与罗清不同,林兆恩直接将三教合一作为其宗教的基本意旨,称为“三一教”。就学术思想的渊源而言,作为九牧林氏的后人,林兆恩的出现实际上是具有将两股思潮融合的倾向。当然,由于林兆恩本身思想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的思想在学术界没有太多的影响,甚至被黄宗羲嘲为“非驴非马,龟兹王所谓骡也”。
但是,若从思想史(尤其是民间宗教史)的发展来看,林兆恩的三教合一的三一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他是三教合一思潮的集大成者,“昔儒道释三大教门,孔子老子释迦已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业,第一大教门也。兹又属之先生。我即不能为三教弟子,愿为三教执鞭焉”,虽然其思想形态比较复杂。其次,他的三教合一思想形成了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基本特征,“在教门文化里,儒家的道德信条,佛教的果报思想,道教的修炼方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真正的‘三教合一’”。在林兆恩以后,以三教合一作为基本特点也成为了中国民间宗教发展的理论倾向,“近日程云章倡教吴、鄣之间,以一四篇言佛,二三篇言道,参两篇言儒;朱方旦则好言福祸:皆修饰兆恩之余术,而抹杀兆恩,自出头地”。从黄宗羲的这段评论中,林兆恩及其思想体系在当时民国教门中的影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