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三一教研究
18693900000005

第5章 引言(2)

傅吾康(Wolfgang Franke):

Some Remarks on the Three-in-one Doctrine and Its Manifestation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Oriens Extrenus,Jahrgang19,1972;Some Remarkson Lin Chao en,Oriens Extrenus,Jahrgang20,1973。

(三)林兆恩及其思想研究的新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

总体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三一教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田野调研的不断深化,宗教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开始在研究中不断被应用,无论从文献研究而言,还是从田野调研而言,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文献研究方面,郑志明先生的《明代三一教教主研究》、美国学者贝林(Judith A.Berling)的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ao en以及福建学者林国平先生《林兆恩与三一教》等是最为重要的作品。就田野研究而言,郑志明先生主要考察了台湾地区三一教情况,见于《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台北文献直字第七十六期》)中,林国平先生则对福建莆田地区三一教作了详细的走访(参见其《林兆恩与三一教》),加拿大学者丁荷生(Kenneth Dean)在福建地区作了详细的调研,形成了《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

在以上的研究成果之中,以郑志明先生、贝林先生以及林国平先生的作品对于林兆恩和三一教思想研究最为重要。郑志明的《明代三一教教主研究》,主要探讨林兆恩在现实生活具体运作所形成的人格型态,并就林兆恩的学术渊源与传承关系有所釐清。再者,作者从陆王心学所面临的问题,导入林兆恩由工夫直探存在实感之诠释学与实践学的基本内涵。贝林先生的作品是在日本完成的,作者用了两年半时间在日本研读各种相关的研究资料,以“宗教融合”作为一个基本的切入点,把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的产生放在中国传统三教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来考虑,认为其宗教思想是宋明之际宗教融合思潮的必然产物。同时,作者还对林兆恩的生平、三一教的演变以及九序心法的修持都作了详细的讨论。同时该书附录还有大量关于三一教相关研究的资料,特别是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对于进行林兆恩和三一教研究而言,无疑是具有巨大的价值。贝林先生的研究对于从文献角度来研究林兆恩与三一教而言是相当完备的。

作为福建莆田当地人,林国平先生对于三一教的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作者在进行广泛的田野调研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于林兆恩的宗教思想和三一教的兴衰、演变作了极为详细的阐述,既有文献的依据,又有田野调研的支持,对于林兆恩和三一教的研究而言,可谓是经典之作。

主要成果:

专著部分:

1.郑志明:《明代三一教教主研究》,学生书局,1988.

2.《林兆恩与晚明王学》(《晚明思潮与社会变动》),弘化文化公司,1987.

3.《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台北文献直字第七十六期,1986.

4.贝林(Judith A.Berling):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ao e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5.丁荷生(Kenneth Dean):Taoism and Popular Cults in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6.丁荷生(Kenneth Dean)、郑振满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7.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论文部分:

1.饶宗颐:《三教论及其海外移殖》,《选堂集林·史林》,香港中华书局,1982.

2.欧大年(Daniel Lee Overmyer):《评林兆恩的混合宗教》,The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84,40(1).

3.林国平:《三一教著述考释》,《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3.

4.林国平:《略论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和三一教》,《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5.韩秉方:《林兆恩三教合一与三一教》,《世界宗教研究》,1984,3.

6.林国平:《论三一教的形成与演变——兼与韩秉方、马西沙先生商榷》,《世界宗教研究》,1987,2.

7.詹石窗:《论三一教的道教色彩》,《世界宗教研究》,1989,3.

8.战继发:《开拓民间宗教研究的新领域:<;林兆恩与三一教>;评价》,《北方论丛》,1994,1.

9.陈职仪:《林龙江与仙游地区“三一教”》,《东南文化》,1996,1.

10.蔡键恒:《三一教教主:林兆恩》,《福建史志》,1995,3.

11.张尧伟:《读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渭南师专学报》,1994,2.

12.禺心:《三一教的创立者:林兆恩》,《莆田高专学报》,2001,2.

13.齐学军:《描写妈祖和林兆恩“三一教”的两部古代长篇小说》,《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4.

14.何善蒙:《走访三一教》,《福建宗教》,2002,2.

15.何善蒙:《三一教:鲜活的民间宗教——福建莆田地区(以象山村为样本)三一教状况田野调研》,《当代宗教研究》,2004,1.

(四)目前研究的缺陷

就思想角度而言,目前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林兆恩思想与阳明心学的关系(如林国平),试图从明代思想的发展中去理解林兆恩的思想(如贝林、郑志明)。但是,没有对林兆恩的思想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没有把林兆恩的宗教思想放到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中去考察,特别是林兆恩的宗教思想对于明清之际民间宗教的影响。就三一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修炼方法——九序心法——的阐释,而忽视了其作为宗教形式在仪式和制度上所具有的具体特征(林国平先生的研究部分地注意到了这个方面,但是主要侧重于历史的说明)。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以目前学界的研究为基础,广泛地吸收前辈学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

在理论层面,本书以《三一教研究》为题,试图能够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将三一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加以考察,通过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理解、认识三一教。这方面的研究,需要以实地的田野调研作为基础,从深入信众当中去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对三一教作一个直观的、整体的阐释,又可以对新形势下民间宗教的发展及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作更为深入的讨论。第二,就历史和思想的研究而言,本书将侧重探讨三一教及其思想在于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结合中国儒释道三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三一教的出现作一个合乎历史的、逻辑的评判。

在现实层面,三一教是在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论争、融合的基础之上所产生出的一种民间宗教类型,林兆恩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基本教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将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合三为一。在林兆恩的三一教体系中,传统的三教得到了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层面,也表现在宗教的现实操作层面。故对于三一教作为一种融合的宗教形态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强调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各种文化价值的作用,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同时,林兆恩的三一教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儒家道德观念的践履,强调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儒家的道德境界,这对于我们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无疑又具有借鉴的价值。

为了能在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都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坚持文献研究的方法和田野调研相结合,在对相关资料作文献梳理、考辨的基础上,依据莆田当地的实地情况,结合宗教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阐释林兆恩及其三一教,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三一教作一个总体的、全新的理解和把握。

三、研究框架

本书拟从历史、信仰以及思想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在历史部分中,主要对三一教创立者林兆恩的生平与著述及三一教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论述,主要依据《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以及《福建通志》、《莆田志》等文献资料,以及在莆田当地进行调研所得的民间文献作为基础,对三一教的历史作一番梳理。信仰部分,主要从三一教的信仰、仪式、制度以及修持角度进行论述,对三一教作宗教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思想部分,主要以《林子全集》和《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作为文献依据,围绕“融合”这个中心,对林兆恩的思想进行分析,并结合晚明阳明学思潮背景,对林兆恩思想重新作出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