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统碑”
椅背弯度小、搭脑不出头的靠背椅,形象有点像矗立的石牌,因而有“一统碑”之称。一款“一统碑”椅,椅子的搭脑两端下弯,用所谓“挖烟袋锅”的造法与后腿联结。背板独木造成。椅盘以下,三面用券口牙子,后面用牙条。
2.扶手椅
扶手椅是指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常见的形式有“玫瑰椅”、“官帽椅”和“太师椅”。
(1)玫瑰椅
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是指靠背和扶手都比较矮,两者的高度相差不大,而且与椅盘垂直的一种椅子。玫瑰椅是各种椅子中较小的一种,用材单细,造型轻巧美观,多以黄花梨制成,其次是鸡翅木和铁力,紫檀的较少。从传世实物数量来看,它无疑是明代极为流行的一种形式。这种椅子的四腿及靠背扶手全部采用圆形直材,较具他椅式新颖别致,达到了珍奇美丽的效果。
追溯起源,玫瑰椅是吸取了宋代流行的一种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扶手椅并加以改进而成的。为了轻便适用,小型的椅子不需要有脚枨,而扶手的下降,更是合理的改进,免得把坐者的两肘架得过高以致感到不舒适。玫瑰椅的优点在于轻巧灵便,椅背较矮,不遮挡视线,可随意安放在室内。缺点在搭脑处于人背处,适宜坐以写作,不宜倚靠休息。
黄花梨六螭捧寿纹玫瑰椅,长61厘米,宽46厘米,高88厘米。靠背镶板透雕六螭捧寿纹,下以圆形螭纹卡子花支垫。扶手横梁下装壸门牙,浮雕螭纹。藤心座面,下装券口牙子,浮雕螭纹及回纹。圆腿直足,腿间装步步高赶枨。此椅靠背、扶手下壸门牙及座面下券口牙子装饰趣味颇浓,靠背的透雕纹样尤为精细雅致。
(2)官帽椅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因为与官帽相比,从这种椅子的侧面来看,扶手好像帽子的前部,椅背好像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因此得名“官帽椅”。官帽椅分为四出头式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种。
四出头式官帽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前拐角处不是做成软圆角,而是搭脑和扶手的横梁通过立柱后,又微向后方和两侧弯曲,形成一条自然而流畅的曲线,它的尽头磨成圆头,给人以柔润、圆滑的感觉。背板多为“S”形,且多用一块整板制成。这种四出头式椅造型简练,朴素大方,风格朴实,俊逸高洁。如铁力木四出头官帽椅,搭脑和扶手用直杆制成,联帮棍下粗上细似“鼠尾”,前足座屉上截的“鹅脖”微向前倾,座面下施罗锅枨加矮老,椅面作木板硬座。明式家具讲究曲线美,而该椅主要构件却以直线表示,显示了四出头式椅原始淳朴的一面。
南官帽椅从造型上看,不如四出头式大方。但南官帽椅在装饰手法上比较容易发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装饰椅背及扶手;用材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它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做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横梁压在立柱上。“S”形椅背多采用边框镶板做法,中分数格,或镂雕一透孔如意云头,或浮雕一组简单图案,美观而大方。
明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座面前宽75.8厘米,后宽61厘米,深60.5厘米,通高108.5厘米。座面前宽后窄,相差几达15厘米,大边弧度向前凸出,平面作扇面形。搭脑的弧度则向后凸,与大边的方向相反。全身一律为素混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一牡丹纹团花。座面下三面安“洼堂肚”券口牙子,沿边起肥满的“灯草线”。管脚枨不仅用明榫,而且出头少许,坚固而简约,在明代家具中很少见,保留着明早期家具的特点。此椅四件一堂,尺寸硕大,造型舒展而凝重,选材整洁,做工精湛。它不仅是紫檀家具中的无上精品,更是极少数可定为明前期制的实例。
黄花梨攒靠背南官帽椅,后背稍高,靠背分三截攒成,上为开光透雕花纹,中镶楠木瘿子,下为亮脚。足间枨子前后低而两侧高,侧面用双枨,较为罕见。值得称赞的是上截透雕的设计。从底部涌起的分明是一个云头,而中心却茁出仿佛花蕾的尖芽,并向左右展伸卷叶。经过植物化的云头就和开光边缘接连在一起。这样既加固了云头,又似乎并未加入不应有的装饰。还有芽尖原在开光之内,却和开光之外的长尖形成一体,增长了锐锋上刺之势。
(3)太师椅
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
太师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清代十分流行,反而具备了清式家具的特征,比如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等等。它所有的这些特征,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太师”所坐的椅子。
【知识小百科】
“太师椅”的来历
关于“太师椅”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古代这种椅子专供官居相位即太师的坐用,故名“太师椅”。
据岳珂《桯史》记载,南宋奸相秦桧,一日宴请宾客,席间有个参军走到秦桧面前,吹捧这位相爷的“功德”,秦桧十分高兴,即命一伶人送交椅赐座。参军受宠若惊,在拱揖就座时,因举止失措,忽坠其幞头,露出了巾环。伶人即问参军这是什么巾环,参军回答是:“二圣环。”伶人一听,便一语双关地对参军说:“你只顾自己坐太师椅,却把二圣环丢在脑后,讲得过去吗?”伶人此言,表面上是批评参军的失礼行为,实际上是暗讽秦桧只顾自己做太师,却把宋徽宗、宋钦宗的回归忘得一干二净。伶人所说的“二圣”即徽宗、钦宗,这时已被金人俘虏扣押;“环”谐音“还”,指回到宋朝朝廷。后人除叹服伶人的说话技巧外,从此就把交椅称为“太师椅”。
另一种说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末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谐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做“太师椅”了。
3.圈椅
圈椅得名于其靠背如圈,是在方凳的上面加上椅圈而成。圈椅的椅圈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圆婉柔和。人就座时,肘部、臂部一并得到支撑,非常舒适,因此颇受人们喜爱。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雕得都很浅。背板大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是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而明式圈椅以主圈(即圆形搭脑)为代表的韵律美,是明式家具最具民族特色的地方之一。
圈椅是由交椅发展而来的。它和交椅的不同之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明清时期圈椅的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椅面有的用丝绳或藤皮编制,也有的用木板硬面。
【知识小百科】
紫檀藤心矮圈椅鉴赏
紫檀藤心矮圈椅,横59厘米,纵37厘米,高58厘米。此椅由紫檀木制作,曲线形光素靠背板,扶手外拐,镰刀把式联帮棍,藤心座面。座盘下三面饰券口壸门,壸门边缘起阳线,圆腿直足无束腰。此种腿足高度矮于靠背的圈椅所存极少,其功能或为富贵人家的儿童使用,或置于轿中使用,又称轿椅,是明式家具中较别致的一类。
(1)用料讲究。紫檀本身就是木中珍品,而金星紫檀更是紫檀中的极品。更为可贵的是,这对圈椅所用紫檀,不仅是金星紫檀,而且在扶手部位,还使用了一块金星紫檀的瘿子木。瘿子木是树的瘤节材料,非常结实美观,一件家具的面板如果用的是瘿子木,品位和价值就会提升,而紫檀本身就很难成材,紫檀瘿子木更是少见,工匠把最好的材料用在最显眼、人手经常抚摸的部位,是经过巧妙构思和设计的。
(2)工艺精湛。这对紫檀圈椅是典型的明式家具的造型,上部取弧线结构,背板根据人体的自然弯曲度呈S形,不仅坐着舒适,而且线条流畅美观。前后腿不惜工料,都是用一木连做,以保证线条的自然顺畅。三面整弧门,同样是流畅的线条,体现出典型的明式家具工艺特点。
(3)出身高贵。这对紫檀圈椅没有太多雕工,只在背板上雕刻一圆形的二龙戏珠图,在前面弧板上有简洁的浮雕卷草纹,这都是明式家具雕刻的特点——只在关键部位雕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从用料的奢侈、工艺的讲究以及雕刻的图案,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对明末清初的宫廷器物,保存至今几百年,完整无损,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更是非常难得。
4.交椅
交椅,也称胡床,原是我国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因交椅下身椅足处呈交叉状而得名。
交椅的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又,交结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栲栳圈儿。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所以被称为“交椅”。明清两代通常把带靠背椅圈的称“交椅”,不带椅圈的称“交杌”。
明式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3至5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坚固耐用,而且美观华丽。
明清时期的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类型。前者可称为折叠椅,也有可装卸翻转的圆轴状搭脑,高高的靠背板呈“S”形,非常适宜休息;后者是显示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设在中堂显著位置,有凌驾四座之势,一般有特殊身份的官吏大臣所使用。
【知识小百科】
从胡床到交椅
据资料考证,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人。后来胡床经过发展演变,在唐代产生了交椅。交椅在五代时逐渐发展起来,而大量出现在宋代。宋代时交椅有多种,如金交椅、银交椅等。
交椅主要是户外或厅堂中的临时陈设,它的特点是有轻巧的扶手,背板依照人的脊背作出曲线,座面是丝绳纺织的,颇为轻便舒适。其前后两腿交叉,交界点作轴,可以折合,上面安装一固定圈。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由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稳重。
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这也是交椅同时又被称为“行椅”或“猎椅”的由来。交椅是帝王贵族们的用具,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也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暗指某人是最为重要的角色。
明代黄花梨交椅一对,长70厘米,宽63厘米,高105厘米。做工精细,包浆自然。木纹木筋清晰。这对椅子保存完好,没有缺件,交结处铜皮包件黑浆较重,可见使用时间较长。栲栳圈由五节榫接而成。椅背主景雕的是麒麟宝瓶祥云图案,次雕、椅圈拐弯雕的回首龙,花纹隆起较高,个别部位近乎圆雕,特别是后背云纹雕刻近似骨雕,十分细腻。
六、一座看江山:宝座
宝座是封建王朝宫廷大殿上供皇帝使用的椅子。宝座多由名贵硬木制成,一般都施以云龙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髹涂金漆,极度富丽华贵。宝座一般都配有脚踏,多陈设在各宫殿的正殿明间,为皇帝和后妃所专用。有时也放在配殿或客厅陈设,一般仍放在室内中心或显著位置。
传世的明代宝座不是一般家庭用具,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明代宝座形象,今天主要在壁画和卷轴画中才能看到,宝座实物则极为罕见。清代宝座的特点是尺寸大,结构复杂,用料规范,做工精细,装饰瑰丽。宝座上下内外,或浮雕、透雕各种吉祥纹饰,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地位和豪华气派。
【知识小百科】
乾隆御制“水波云龙”宝座
2009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会上,一件估价为2000万至3000万港元的乾隆御制“水波云龙”宝座,以8578万港元成交,打破中国家具世界拍卖纪录。
这件宝座重厚硕大,长140厘米,是迄今拍卖场上出现的最大的紫檀宝座。它选用上乘珍贵紫檀木精心雕琢而成,纹理细致紧密,光泽深邃古朴。“水波云龙”图纹庄严伟岸,工艺精湛,气势磅礴。难度极大的高浮雕技法刻画,当出自清宫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