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明式家具
18695300000007

第7章 种类繁多,各尽所用(4)

黄花梨高束腰马蹄足挖缺做条桌,长98.5厘米,宽48.5厘米,高80厘米。此桌腿子上截不露明,仍是高束腰式。在明代的桌案中还保留着壶门床脚痕迹的极罕见,此桌的腿子“挖缺做”却是一例。所谓“挖缺做”,是指方材腿子朝内的一个直角被切去,断面成曲尺形,也就是被挖切而出现了缺口之意。挖缺的断面,连同双双向上翘起的马蹄足尖,可视为壶门床遗留的痕迹。另外,桌牙的细部也有值得指出的地方,牙条尽端正当壶门式弧线向下弯垂,形成尖角的地方,因材料薄而木纹短,又系直丝,甚易劈裂。为此,牙条在里皮不甚显著的地方就留下了新月似的一块不予剔除。这样就对牙条的尖端起了加固作用。此种手法说明工匠对木料性能的了解,并采用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装饰和坚牢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四面平条桌的结构是腿子与牙条格角相交,先构成一具架子,上面再和攒边的桌面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造法,可以避免采用腿子和边抹三个主要构件在粽角榫一处相交,保固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又因边抹和牙条重叠使用,可以加大看面,以免显得过于单薄。

3.条案

条案是中国古代厅堂陈设中最常见的家具,是指腿子缩进带吊头属于案形结体的窄长案。条案的做法多为夹头榫结构,两侧足下一般装有托泥。个别地区也有不用托泥的,但两腿之间都镶一块雕花挡板。它有特殊的形制,腿应在两端缩进的位置,腿外侧案面部分称为“吊头”。形体较窄小的条案陈设比较灵活,书斋、画室、闺阁及佛堂等高雅场合更为多见。条案案面有平头和翘头两种。平头案有宽有窄,有的长宽差距并不大;而翘头案则绝大多数都是长条形,明代翘头案多用铁梨木和花梨木制成,两端的翘头常封堵案面。

柞木夹头榫平头案,造型上仍继承了明式家具的风格,以三根立波式样的木条为棂,增加了整体造型的流动感和节奏韵律。案面攒框打槽装板做,冰盘沿线脚,桦木面心。四足与案面垂直相交,足当中通体起灯草线,有托子,托子下剜壶门式弧线。此案采用三根立波纹式样的木条代替常见的圈口入券口或雕花挡板,似竹条,又似藤条,两腿足之间的上枨采用了罗锅枨,做法极为少见。

明代黄花梨冰盘边沿翘头案,长120厘米,宽41厘米,高80厘米。案面攒框镶板心,冰盘边沿,两端安装翘头,并封堵侧面。面下牙条与锼出的云纹牙头为一木连作,在牙条及云纹牙头边沿起阳线。牙条两端衔接牙堵成环匝。案腿上端打槽,夹着牙条、牙头与案面相交,此为夹头榫结构。腿子正面为双混面双边线。前后腿间装方材双横枨。此翘头案无过多修饰,突出了明式家具简洁的特点,但不失做工考究。它带有明显的侧脚收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的稳重及造型的美感。

七、宽长桌案:翰墨飘香

画桌、画案、书桌、书案是四种比较宽而大的长方形实用型家具,都是根据它们的使用方式而得名,供人作画、看书、写字。它们尺寸一般都很宽大,即使是小型的也大于半桌,而且比条案、条桌要宽得多,以便于挥毫泼墨、摊卷阅读、摆放书卷用具等。

四种宽长桌案如何区分,北京匠师有明确的概念。作画挥毫,往往要起立,桌面以下越空敞越好,所以画桌、画案都没有抽屉。凡作桌形结体的,即足在四角的叫画桌;凡作案形结体的,即腿足缩进,两端有吊头的叫画案。至于书桌、书案则必须有抽屉。凡作桌形结体的叫书桌;凡作案形结体的叫书案。

四种宽长桌案的使用,一般把纵端靠窗放,不但光线明亮,适宜书画阅读,也方便对面有人牵提纸绢。如果对面设座,也方便两人同时就桌案工作。画桌、画案的一种摆法是在室内居中放,四周或设凳椅,或空无一物。另一种摆法是厅堂正中一间后设大条案,前放画桌或画案,用以替代八仙桌。

1.画桌

画桌属于长桌,因其功能是用于作画或兼裱画,所以桌面比普通的长桌宽。画桌通常也有束腰和无束腰之分。因为画桌与琴桌一样是主人用于艺术目的的,所以主人会格外注重其设计制作,以显示其高雅的鉴赏力。

紫檀无束腰裹腿罗锅枨加霸王枨画桌,黑漆面心,长190厘米,宽74厘米,高78厘米。它将罗锅枨改为裹腿做,用料加大,位置提高,直贴桌面之下,省去了矮老。削繁就简,扩大了使用者膝部的活动空间,干净利落,效果很好。腿内用霸王枨,正是因为罗锅枨提高后,腿足与其他构件的联结,过于集中在上端,恐会出现不够牢稳,是以采用此枨来辅助支撑。桌面黑漆,精光内含,有如乌玉,断纹斑驳,静穆古朴,与黝黑的紫檀十分协调,是明代上乘的紫檀家具。

紫檀面有束腰几形画桌通体浮雕灵芝纹。束腰和牙子虽有雕花,与一般画桌尚无大异,只是腿部向外弯后又向内兜转,接近鼓腿彭牙的造法。但腿下又有横材相连,横材中部还翻出由灵芝纹组成的云头,整体造型实际上吸取了带卷书的几形结构,所以在画桌中是变体。灵芝纹朵朵大小相间,随意生发,丰腴圆润,是明代的刀法,与莲花纹宝座有相似之处。

2.画案

画案是专门用于铺纸作画的一种家具,画案一般为平头案,尺寸较宽大,就是较小型的,也大于半桌,因此画案不属条案类。画案的结构、造型往往与条案相近,只是在宽度上要增加不少。

为了便于站起来绘画,画案基本没有抽屉,案面下的空间较为宽阔,既可以坐在案前书写,又可以临案作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画案渐渐流行。隋唐五代时期的画案多为宽面长体大案。两宋时期,画案主要是托泥高座式,造型简朴大方。明清以来,随着对家具的形体美、做工美的追求,画案的制作和装饰更为讲究。

黄花梨画案就是明式家具的卓越代表。此案高82.3厘米、纵143厘米、横75.1厘米,黄花梨木案体,铁力木面心。夹头榫结构,即四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的做法,腿足用圆材,全身光素。侧面枨子两根,将腿足连结在一起。木色黄略呈红色,结构坚韧,木质细密,纹理清晰如行云流水。整体比例匀称,风格简约雅致,文化韵味浓郁。

插肩榫大画案,紫檀制,长192.8厘米,宽102.5厘米,高83厘米。全身光素,只边抹立面用简单的线脚,沿着牙腿起灯草线边,足端略施雕饰。此案腿子的看面宽10厘米,因而斜肩部分斜长达20厘米。此画案最大的特点在于合理设计了腿足、斜肩、牙头、牙条之间的支撑度,这对保证支架的稳定至为重要,正是大型硬木画案必须注意的问题。牙头、牙条与斜肩嵌插的槽口长,地位低,这对保证支架结构的稳定起很大的作用,正是大型重材画案必须注意到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云纹牙头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有承荷重量和加强联结的功能。云纹牙头的增设,是在插肩榫常规造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发展。

3.书桌

书桌可分为一般书桌和“褡裢桌”两种。一般书桌的抽屉为三具或四具,都一字平列,高低相等,抽屉下的空间,高度也是一致的。“褡裢桌”的抽屉,上口虽等高,但中部的抽屉底总是高于两侧的抽屉底,因它略似褡裢布袋的形状,故有此名。这是古代匠师从实用出发,既要多设抽屉,又要为就座者多留一些膝部的活动空间,才作出了这样的设计。

褡裢式三屉书桌,无束腰,方材,四足直落地面。两旁的抽屉深而窄,中间的一具浅而宽。抽屉脸安长方铜面叶,有拉手,造型简洁。

4.书案

三屉书案,木胎朱漆长160厘米,宽58.5厘米,高75厘米。木胎朱漆,案面下平列抽屉三具,腿外有挂牙,腿内有角牙。

第三节高枕无忧——床榻类

床榻类包括榻、罗汉床、架子床等。

我们通常把只有床身,上面没有任何装置的卧具叫做“榻”。把床上后背及左右两侧安装“围子”的叫做“罗汉床”。把有柱床顶的床称作架子床。

【知识小百科】

最早的床

在家具中,床的历史应该是比较早的,据传从神农氏开始,便有了床。另外,在《史书》、《左传》、《燕书》等史书中关于床的记载也很多,有关床的实物当以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彩漆木床为代表,它是目前所见最早床的实物。它长218厘米,宽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由下图可见,其上下各有一口方便上下,床面为活铺屉板,四周有围栏。通体髹饰彩绘花纹,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可以看出当时的床已非常普遍。

一、榻:孤独求睡

榻一般较窄,匠师们也称作“独睡”,意思是只适合供一个人睡卧。塌的使用不像床那样位置固定,也不一定放在卧室,除了夜间睡卧外,更多用来随时休息。

清代柞榛木美人榻,长172厘米,宽73厘米,高76厘米,藤面,无束腰,床榻下四周均为龙纹拐子枨,拐子起凹线,线条流畅,空灵飘逸。床榻上面后围栏龙纹拐子,起指甲圆凸线,与下面凹线呼应。后围栏由右向左阶梯式提高,其意为“步步高”。枕头为藤面圆枕,可转动,前端阳纹“寿”字,下有云纹浮雕。直腿、脚线起回纹。美人榻为大家闺秀、贵族小姐休息所用,也可作闺房陈设家具。此榻整体比例得当,显得恬静和谐。

二、罗汉床:悠闲小憩

古人睡觉有大睡和小睡两种:大睡就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榻和罗汉床用于小睡,可以用来待客,而架子床和拔步床用于大睡,不能用来待客。

罗汉床坐的功能大于卧的功能。因为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习俗是席地坐,虽宋以后演变为垂足坐,但盘腿打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罗汉床应是为适应国人旧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种。

罗汉床比榻的床身宽大的多,分有束腰、无束腰两种。其做法不仅与榻相同,和炕桌、杌凳亦复相通。罗汉床更显著的变化表现在围子上。床上三面各有一块围子的为“三屏风式”,由五块组成的(后三,左右各一)为“五屏风式”,更多的还有“七屏风式”。

小叶紫檀荷花纹罗汉床,造型沉稳大方,整体轮廓简练而舒展,雕饰生动惟妙,给人强烈的尊贵奢华的唯美之感,同时透出了一股淳朴清幽的傲然正气。三屏风式床围及牙板为透雕荷花莲蓬纹,床面装屉盘,面下束腰,鼓腿彭牙。束腰及牙条浮雕荷花莲蓬纹,腿、足处雕密不露地、穿枝过梗荷花纹。内翻马蹄,纹饰伴底。此床用材粗硕且用料优良,纹饰雕刻精细,构图严谨,纯手工雕刻,并运用传统搓草工艺打磨而成。做工精细、沉穆庄严。

明代花梨十字连方罗汉床,长198.5厘米,宽93厘米,高89.5厘米。床身通体以黄花梨木制成,床围以十字连方的形式攒成。后背上层双横梁,中间以矮佬分为数格,镶嵌带有梭形开光洞的绦环板。席心床屉,下衬硬板。屉面下带束腰,壶门式牙条,边沿起线并与翻云纹足。此床造型简练舒展,上繁下简,相互呼应,具有浓厚的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知识小百科】

明清两代的罗汉床

明清两代的罗汉床有许多区别,首先用大理石做围子是明代家具中不曾见的,其次是围子装石形式也与清代施工手法不尽相同。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夹住大理石,再装入框架中;而明式做工往往直接装石装入框架,有时由于石板不平,框架打槽也随形弯曲。再次,罗汉床腿弯曲度大,兜转力,俗称“香蕉腿”。从床腿亦可区分出明做还是清做。清式多为鼓腿彭牙,而明式多为大挖缺做工。

三、架子床:安心入寝

架子床是因床上有顶架而得名,架子床还可以分为只有四角有立柱的“四柱床”和四柱之外正面还有两柱的“六柱床”。一般床体上端四面装横楣板,顶上有盖,俗名“承尘”。围栏常用小木块做榫拼接成各式几何纹样;也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两根立柱,两边各装方形栏板一块,称作“门围子”。

架子床有的在两端和背面设有三面栏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在前面设踏步并加设—罩(拔步床)等,式样颇多,结构精巧,装饰华美。架子床的装饰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为题材,含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风格古朴大方、堂皇富丽。

架子床在明代家具中是体形较大的一种家具,做工精美,清雅别致,如以黄花梨木制作,弥足珍贵。清代架子床不仅用料厚重,形体高大,并且围栏、床柱、牙板、四足及上楣板等全部镂雕花纹,还有在正面装垂花门的,玲珑剔透,恢弘壮观。

架子床的优点众多,因为有了四周的围栏,睡在上面放松了许多,不会再有碌落床的忧虑。另外,架子床前左右两侧的围栏设计巧妙,它让睡近床口的人腰部不会有落空的感觉,因此睡眠过程十分放松。

更大的架子床,前面设浅廊,廊上可以放一张小桌及一两件杌凳或坐墩,人们把它称为“拔步床”,又叫“八步床”,是体型最大的一种床。拔步床的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从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木制平台上。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栏围,有的还在两边安上小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小长廊,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虽小但人可进入,人跨步入回廊犹如跨入室内,回廊中间置一脚踏,长廊两侧可以安放桌、凳类小型家具,用以放置杂物。这种床形体很大,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这种家具在南方比较常见,床架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挂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