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12

第12章 竹(2)

晋室东渡后,文人士大夫渡江南下,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竹林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之清丽俊逸、挺拔凌云,令风流名士们沉醉迷痴。王羲之等东晋名士在绍兴兰亭,借修竹茂林,清流激湍,引以流觞曲水,饮酒作诗唱和。这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蔚然成风。西晋成公绥《啸赋》:“荫修竹之婵娟”;东晋江逌《竹赋》:“有嘉生之美竹,挺纯姿于自然,含虚中以象道,体圆直以仪天……”南朝齐江淹《灵丘竹赋》、梁简文帝《修竹赋》、任昉《静思堂秋竹赋》、陈顾野王《拂崖篠赋》以及北魏魏收《庭竹赋》等,赋竹之作连篇累牍。南朝刘宋时戴凯之以四言韵文形式写下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专著《竹谱》。

唐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承继了先贤们的爱竹之风,赏竹之习。李白等“竹溪六逸”结社于徂崃山麓的竹溪,诗酒流连。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芽笋未尝相离,密密如栽也。帝因于诸王闲步于竹间,帝谓诸王曰:‘人世父子兄弟尚有离心离意,此竹宗本不相疏,人有怀贰心生离间之意,睹此物可以为鉴’。诸王皆唯唯,帝因呼为竹义。”竹的丛生习性与人的“忠”、“义”等群体伦理观念融为一体。白居易将竹性概括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竹比作贤人君子。

北宋苏轼兄弟喜竹成癖,苏轼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叹,苏辙有“朝与竹乎为游,暮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之主张。文同平生爱竹,自称“竹如我,我如竹”,开创了“湖州墨竹派”。

明清人对竹更为偏爱。方孝儒赋秋冬之竹,“不婉”、“不丽”、“弗矜”、“弗骄”,既“忘情于汉庭之宠”,又不以“去两耳于清溪之湾”为然。李贽借对古人爱竹之褒扬,谴责时人以竹自我标榜,其实缺乏方正之操:“今之爱竹者吾惑焉,彼其于王子猷,不类也;其视放傲不屑,至恶也;而唯爱其岁爱之竹以似之,虽则爱竹,竹固之不爱矣。”画竹大师郑板桥,不仅是画竹兰石的名手,其题咏诗也高人一筹,融咏竹、画竹于一体,达到了诗、画、人的完美融合。

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它有着“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历代以来,所谓“千枝翠竹遮映”、“东墙疏竹影”、“窗前竹劲风”等情韵,是一种“身与竹化”的审美境界。咏竹诗文很多,表现了竹子高雅、虚心、气节、坚韧和友情等各方面:

(一)表现君子。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竹者,君矣;竹者、仁矣;竹者、道矣;竹者、义矣;竹者、禅矣;……。”竹能包罗万象,涵盖古今,能点化凡夫俗子,能普度芸芸众生。有人总结竹有十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唐代诗人刘岩夫在《植竹记》中,系统总结了竹之八德四用(或十二德):“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倚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垂蒉实以迟凤,乐贤也;岁擢笋以成干,进德也;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篆象之辞,留示百代,微此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用闻矣,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神人,此礼乐之并行也。夫此数德,可以配君子。”

(二)表现高雅。竹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竹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其行宁静以致远,其为澹泊以明志,不与时花争艳,不与群芳斗舞,其德可嘉,其性可学,其品可传,其迹可师,其情可宝,其心可鉴。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吟颂高歌,希望自己住在一片竹林深处,象王维那样弹琴长歌,听竹萧萧,感竹清韵,渴来品竹茶,饿来食竹笋,品清幽,食淡雅,寂寞时一支竹笛邀月同歌,感悟繁华岁月之澹泊心境。若有客访,竹间品茗,竹下对弈,竹边饮酒,棋罢酒醺后,日落茗残,倚竹小憩,自是其乐陶陶。在《红楼梦》中,竹子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林黛玉的象征。该书第二十三回,宝玉问黛玉住哪一处好时,黛玉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世间之大,喧嚣之处甚多,幽静之地甚少。这翠竹掩映的寂寞凄清的环境,展示着黛玉沉郁的生活画卷。潇湘馆里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参差不齐的竹影,浓淡不匀的苍苔,竹如其人,纤纤弱弱,哀哀怨怨。

(三)表现虚心。谦虚,是竹最显著的精神。竹有梅傲而无梅冷,有兰幽而无兰愁,有菊雅而无菊寂。水能淡性,竹本虚心。竹虽生于贫瘠,亦顽强生长,昂首向上,取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饮雨露而润泽,成栋梁而予人。“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是竹一生无愧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日来相照。”竹不与花争艳,不随季节枯。临风不折,过雨不污,中通外直,叶似利剑,锋而不露,清瘦节劲,不卑不亢,不骄不燥。它的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四)表现气节。竹子“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竹之高雅,竹之品行,古往今来,文人雅士莫不热衷,骚人墨客无不吟诵。滚滚红尘,追名逐利者众,谁人具竹之心境,几人悟竹之意境?竹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竹子所蕴涵的“气节”,也与儒家的“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相契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竹者,其叶锋芒而不露,是为内敛,此君子谦虚之迹象也;其竿中通而外直,是为外扬,此君子正直之象征也。其不与世同争,其不与世同流,一身高风亮节,一腔浩然正气,谁能与之争高下,谁能与之竞风流。

(五)表现坚韧。“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有此三人。”竹屹然挺拔,弯而不折,折而不断,柔中有刚。不低头于狂风,不俯首于暴日。“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竹的刚正;“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其有梅之傲骨精魂、其有兰之清幽品行、其有菊之冷逸气质,其有荷之高洁内涵、其有松之挺拔气象、其有石之坚硬气度……

(六)表现情致。魏晋的竹林七贤为躲避政治的纷扰,隐居在山阳竹林,忘却俗事,放浪形骸。唐代的杜甫写下咏竹名篇:“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他在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曾种植数千竿竹,冬夏青翠一片,成为一大风景。唐代诗人王维历经“安史之乱”,饱尝尘嚣烦恼之苦,抛弃功名利禄,隐居蓝田,建馆植竹,潜心修行,彻悟佛法,使心境归于淡泊自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此时是何等的自由、愉悦、超脱!比王维稍晚的白居易,也是仕途几经挫折,晚年退居洛阳,在“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家园中,诗人在读佛书、习禅定之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处于修竹篁韵怀抱中的诗人,心宁神静,体验自我价值,生命之光得到升华。方志敏烈士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月明星高之夜,邀三五挚友,效仿竹林七贤于当下、静静围坐于幽篁间,看月明星稀,听萧萧玉笛,品百年陈酒、饮清水茶韵、食淡雅清风……末了,与明月同醉,与清风共舞,看落花流水,感人世变迁,谈笑人生,指点江山,其乐融融。历代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逃避现实,而是为了精神寄托。

(七)表现活力。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历代文人骚客从中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竹子枝翠叶绿,易于生长,节节高升,包含了青春向上的活力。竹子枝繁叶茂,连片成海。它们有的如绿珠坠地,有的又如翠云接天,那千姿百态的竹海里,竹叶婆娑起舞,摇曳万里。明月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人们深深感动。

(八)表现自然。在古今庭园中,几乎无园不竹,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从水际门”。挺拔秀丽的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美;叶子潇洒多姿、形状千奇百态。竹本孤独,苍劲挺拔。“不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或有三五株,结伴天涯,旷野低垂。风景独好,蔚然成风。倘若摇落成林,根扎地下,叶触云中。微风拂过,竹林沙沙,明月来照,叶影斑驳。

第五节竹与名人

(一)斑竹一枝千滴泪

上古时候,尧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很喜欢两个女儿。尧选贤让能,选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管理国家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尧死后,舜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泪珠洒在竹子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后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传说它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盛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的紫晕斑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毛泽东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竹林七贤

古往今来,竹子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名士如醉如痴。许多人为了追求竹下“清、幽、寒、静”的独特意境,常常置身于绿竹依依的幽雅环境中谈艺论道,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禅境和欣悦无比的情趣。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他们信奉古代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他们这种清高淡远的行为引起了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在文学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统治集团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三)王徽之爱竹

王徽之(约340年-388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五子,曾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徽之爱竹近乎痴迷,居室庭院必栽绿竹。一次,他短期寄寓在别人的空屋,他嫌庭院未种竹子,立即叫佣人到别处移栽竹子,以便观赏。佣人不解地问,只暂住一时,又何必劳心费力,非种竹子不可呢?再说,新种的竹子还有一段恢复成活的时间。王徽之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可见他对竹的一往情深。后世王禹偁、苏东坡等人曾多次引用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