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14

第14章 竹(4)

【元·马谦斋·双调·水仙子·咏竹】

贞姿不受雪露侵,直节亭亭易见心。

渭川风雨演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

春日临风醉,秋宵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明·岳岱·新笋歌】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清·郑燮·竹石】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清·郑燮·竹·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戴熙·题画竹】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康有为·竹】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第七节竹与绘画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

枝叶柔柔,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清秀俊逸的修竹之美,不知倾倒了多少丹青大师。唐宋以来,以竹为题材的画竹名家辈出。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唐代章怀太子墓时,在一幅《侍女与竹》壁画中意外发现了几笔墨竹,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唐玄宗李隆基、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唐代画竹名家萧锐将所画15竿竹赠与白居易后,诗人读竹感其意,作《画竹歌》:“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第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宋人黄山谷云:“吴道子画竹,不加丹青,已极形似。”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元代,张退公著《墨竹记》云,“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锐,因观竹影而得意,故写墨君。”可见,以墨画竹唐代就已有之。画竹除水墨之外,尚有蹊径。宋仲温画朱竹、虚谷画绿竹、程堂画紫竹、解处中画雪竹、完颜亮画方竹等,也都别出一派,各领风骚。

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我国竹画史上最著名的文同、苏轼与郑燮的艺术生涯。

文同(1018年-1079年),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字与可。善诗文,工书、画。北宋文学家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墨竹于北宋仍属初兴画艺,与当时尚工笔写实之花卉有关,故未见“介”、“爪”式的撇叶,也未见竹节间的书法连笔。通幅画法在“画”、“写”之间,与元代以后的文人写竹相异其趣。文同是大书法家苏东坡的挚友,也是诗文书画相知的好朋友。苏轼评价文同画竹,“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而文同画竹又屡请苏轼题识,于是“文画苏题”也就成了画竹史上的美谈,开创了文人诗、画结合的一代新风。苏东坡对文同画竹佩服得五体投地,“终身北面事之”。文同曾经这样说:“世无知我者,唯子瞻一见识吾妙处。”苏东坡尝赠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画风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

苏轼(1037年-1101年),世人称其为“苏东坡”。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崇尚,也为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奇作《墨竹图》,人谓其“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墨竹之爱,是苏东坡爱竹的升华。苏东坡为墨竹,突出其“神”,“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即是最好的佐证。从其对墨竹的探讨,更可见苏东坡的艺术追求。

苏轼没有受过严格的书画方面的训练,他的墨竹并不以形见长,连他自己也说:“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对于此,黄庭坚做过切中肯綮的评论,他说:“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但这并不影响东坡对墨竹的痴迷和对画竹的探讨。

对于画竹的理论,他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堰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他在文章中指出,“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只可惜本人画功技差一筹,“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东坡画竹心得的高度概括。首先胸中当有竹的形,知道竹子的各种形态,这才有画竹的根本。最重要的,胸中当有君子之心,方能挥洒卷上,使墨竹为墨君。这样的绘画理论不仅适用于画竹,苏东坡的诗文也遵循这样的原则。正因如此,苏轼才能跳出宋词的婉约,开创豪放派,成为一代词宗。

郑燮(1693年-1765年),号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当有人向他请教画竹诀窍时,他说:“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凡吾所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独出新意,而不陈陈相因,“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在郑板桥的画作中,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他画竹的成就也相当高。《清代学者像传》评:“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有论者称:“古代画墨竹称文与可为圣……继起者惟郑板桥”。从这些评论可见,郑板桥画竹虽不说独步千古,但能与文与可、苏轼相提并论,足可称为大家。板桥画竹,强调“骨法用笔”,以写代画,竹干用篆文、竹节用邈隶、竹枝用草书、竹叶用楷锐。板桥题《兰竹册页》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这也就是写意文人画的显著特点。

郑板桥不但善画,还善于总结经验。他概括的“眼前竹”,“胸中竹”,“笔下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更是创作理论的精华。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竹,又不是眼前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通过画竹过程,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后人将郑板桥上述思想,概括为画竹要经历3个阶段,追求3种境界。一是“眼中有竹”,要仔细观察,反复临摹。他年青时画竹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年老时曾无限感喟地说:“我为这竹君,不知磨秃了多少毫锋,消损了多少精神啊!”二是“胸有存竹”,即在创作前对要画的竹了然在胸。“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三是“胸无存竹”,即在挥写的过程中,又不为胸中之竹所束缚,只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他曾用诗总结自己画竹的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竹之于郑板桥,真可谓相得益彰,人竹合一。

郑板桥不论写竹、画竹均配以诗文,目的在于突出画象,把象外之意注入画面,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如其《竹石图轴》题云:“盖竹之体,劲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写出了作者画竹的目的,在于表现孤高豪迈的情怀。郑板桥题于竹画上的诗数以百计,独领风骚。郑板桥画竹不仅仅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衬托出作者对人格的追求。他曾经赞美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他有一首题画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充分体现了画家不与朝廷合作,甘愿“两袖清风”退隐的清高心境。另有诗句:“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从中表现出了板桥先生反对社会不公、贫富不均、贵贱不平的态度。他在一片竹林上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这画里“竹音”,流露出了作者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父母官心态。

此外,再介绍几位在竹画史上卓有成就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