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晶莹剔透的雪
18699300000006

第6章 白色精华——冰雪知识(2)

滑雪者穿越湿雪的时候相对会更加费力,与在松雪里转弯相比,难度明显增大。和污雪、硬雪一样,你需要更加主动地滑行才能完成一般的动作。如果你想在烂雪里简单省力地滑行,平稳回旋转弯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对于冰面,单板滑手是十分厌恶的,因为它和松雪恰恰相反。

表面硬而滑,在大多数情况下滑雪者将冰面看成是“地狱”。事实上,滑雪者在斜坡上是不会发现真正的冰的。他们遇到的是经过多次融化又被冻结起来的雪。于是,紧凑的雪就形成固体表面,一般被看成是“冰”。

这样的冰表面,对于单板滑行的技术要求会更高。在了解了有冰的情况下,滑雪者就要考虑将板边磨得更加锋利,以便更好地滑行。

因为锋利的单板板边不仅能够帮助滑雪者转弯,还可以帮助提高对板边和整体的控制力。

此外,在冰上滑行的关键就是动作不仅平滑而且要轻。如果减速太用力或者板边压力太大的话,滑雪者就极有可能失去平衡以致摔倒,严重的话可能在落地的时候伤到自己。

通常情况下,找不到完全是冰面的斜坡。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最好试着找一些尚有雪覆盖的线路。当你从冰面穿越到雪地或是从雪地穿到冰面的时候,要留意滑雪动作。这是因为在冰面上速度很快的话,雪就是最好的“减速器”。

各种各样的雪不仅会影响单板滑行,也可能对滑雪者造成一定的伤害。硬雪一般会造成高速和撞击的伤害。松雪往往会对滑雪者造成扭伤危害。

4.人工降雪

从古到今,雪一直被大自然操纵着,下不下雪是由大自然决定的。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雪不再受大自然的操纵,可以为人类所支配,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下,这就是所谓的人工降雪。

想要把天上的水汽变成雨雪降下来,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点,必须有一定的水汽饱和度(主要与温度有关);第二点,必须有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雪必备条件是天空里必须有云,如果没有云的话,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根本不可能降雪。能下雪的云,也就是0℃以下的云,被称为“冷云”。在冷云里,不仅有水汽凝结的小水滴,也有水汽凝华的小雪晶。但是它们都很小而且很轻,如果脱离继续生长的条件,它们也只能像烟雾、尘埃一样在空中悬浮,很难落下来。在冬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块的大片云,就是不见雪花飘落下来,那是因为组成这些云的雪晶太小,难以克服空气的浮力,降水能力较差。如果在云层里喷撒一些微粒物质,可以使雪晶很快地成长到能够克服空气的浮力降落下来,这就是人工降雪的基本原理。

那么,喷撒何种物质才能促使雪晶很快增长呢?过去,人们曾想出很多有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在地面上纵火燃烧,把大量烟尘放到天空里;用大炮袭击云层;利用风筝高飞云中,然后在风筝上通电,闪放电花;乘坐飞机钻进云层喷洒液态水滴和尘埃微粒。

然而,这些方法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直到1946年,人们才发现了一种微粒——干冰,如果将其微粒投入冷云中,就能够形成无数的雪晶。就在1946年11月3日,有人从飞机上把干冰微粒撒到温度为零下20℃的高积云顶部,结果发现雪从这块云层中降落了下来。

那么,干冰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干冰其实并不是由水冻结的冰,而是固体状态存在的二氧化碳,与冬天压得很结实的雪块很相似。干冰的温度很低,不超过零下78.5℃。把干冰晶体如天女散花般喷撒在冷云里,每一粒二氧化碳晶体都将成为一个聚冷中心,促使冷云里的水汽、小水滴和小雪晶在短时间内集结在它的周围,凝华成较大的雪花降落下来。

干冰降雪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现在最常用的是碘化银。碘化银是一种黄颜色的化学结晶体,一般多用于照相材料里的感光剂。碘化银有着干冰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晶体与雪晶的六角形单体大小十分接近,它们单体里的原子排列也十分相似,两者的晶格间距也很接近(碘化银是4.58埃,雪晶是4.52埃)。因此,把碘化银微粒撒在降水能力较差的云层里,它们就可以成为“冒名”的雪晶,这样一来,云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就会在“冒名”的晶体上凝华结晶,形成所谓的雪花。

这些凝结核是通过何种方式散布到云层中呢?现代人大多使用大炮,将化学药品放在炮弹里,然后通过大炮发射到云层里。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很多缺点,不仅喷撒不均匀,而且会浪费很多药品,人工降雪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更有甚者,有人将它们装在土火箭里,让火箭飞到云里去喷撒。

通常情况下,人工降雪的成功率要比人工降雨更大。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大约20%的雨量,而在高山高寒地区,人工降雪却可以增加30%~40%的降水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高山高寒地区,由于温度较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更容易形成雪晶。只要人工给大气增加一些结晶核,降雪还是比较容易的。

5.大雪节气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与此同时,冬小麦已停止生长。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日渐转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雪量却相对要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例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是“大雪”节气,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意味着天气变得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与之相反,在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将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中国古代把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在说此时由于天寒地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阴气最盛,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是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寒冬时节由于天气寒冷,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的到来而降得很低,为越冬作物创造了很好的越冬环境。当积雪融化时,还会增加大量的土壤水分,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此外,由于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可以为农作物提供一定的肥力。于是就有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6.小雪节气

小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开始进入冬季管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预示了已经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更易加重病情。所以在这个节气里,人们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应该学会调养自己。

“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也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不是太大,所以称之为小雪。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转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天空中的雨也变成了雪花,下雪后,大地披上洁白的银装。但是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还有时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为“米雪”。此节气降水依然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冬小麦的需要,而且晨雾比上一个节气更多一些。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现一片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消减了寒潮的威严,使得华南“冬暖”气候显着。

全年降雪天数往往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次数极少,即使在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的产生往往比降雪更不容易,常常是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不过,在寒冷的西北高原,一般每年的10月份就开始下雪了。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7.火星上下雪吗

火星上有雨雪天气吗?

事实上,火星上没有风雪,但是有沙暴。火星比地球小一些,半径为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地球的11%,表面重力为地球的38%。火星有稀薄的大气,95%是二氧化碳,还有3%的氮,大气密度约为地球大气的1%。火星每24.63小时自转一圈,并在一条椭圆轨道上以25.2度的倾斜角绕太阳公转,周期为687天,因而与地球一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冬季最低温度为零下125℃,夏季最高22℃,平均气温零下63℃。这样的自然状态虽然仍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与月球比起来,可以说得上是天壤之别。虽然目前在火星上还找不到液态水,但迄今为止探测发现的大量水流痕迹,至少说明火星上曾经有过滔滔大水,而且科学家们也发现火星两极存有大量的冰。

此外,火星上有绿黏土和火山灰,可以更好地促进植物生长;火星大气中还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气体,更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在火星上的农作物可以获得比地球上更大的收获。在火星上最常见的就是氧化铁等氧化物质,可以很好地将氧气还原出来。除此之外,火星上还有丰富的能源。例如,风能比地球上要丰富得多;火星上也有地热能;还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氢制造甲烷燃料;也可用重氢进行核发电,等等。此外,火星上还有火山活动和水流冲击形成的各种金属富矿,这比散布在土石中的月球金属元素优越得多。

目前科学家正使用太空船与哈伯太空望远镜观察火星上前所未见的巨大沙暴。

目前登陆火星的两艘太空船都是属于美国太空总署的。其中环绕火星运行的太空船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喷射推进实验室所操作,科学家使用哈伯望远镜可以看到火星沙暴的整体轮廓,而太空船则可以对沙暴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连续观察。如此完美的组合,给了科学家一个数十年来难得的机会观察火星的大气活动。

沙暴通常是在每年的6月底爆发,对于正处于春天的火星北半球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巨大的沙云覆盖了整个火星的地表,导致火星大气层顶端虽因太阳照射而上升40℃,但地表却因为缺乏阳光而温度急剧下降。

这个沙暴并不是一个单独连续的沙暴,而是由一系列在盆地附近被引发的沙暴所形成的。这些区域性事件很快地引发了几千千米以外的沙暴,接着这个效应很罕见地快速传播越过赤道,并且顺着南半球的喷射气流向东移动。这个过程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接着沙暴进入一个同温层。此时,全火星已经有许多沙暴在三个不同的区域肆虐。

由于冷却下来的火星地表会使风速减缓而让沙尘降落,三个多月后,沙暴已得到了缓和。但是火星正日渐靠近近日点,科学家预期届时强烈的日照将会激起另一波强风,这样一来,沙尘就会再度覆盖整个火星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