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水草茂密的泥泞:沼泽
18699400000004

第4章 神奇秘境——沼泽(4)

(1)阶地沼泽分布在黑河、白河及其支流谷地,尤其是在黑河干流的一级阶地和白河干流的一二级阶地上,分布更为广泛。其面积约占沼泽总面积的67.2%,但是沼泽结构比较单一,只有木里苔草-嵩草-驴蹄草沼泽体。

木里苔草-嵩草-驴蹄草沼泽体的沼泽发育程度较轻,泥炭层不厚,平均1米左右。

组成泥炭的植物残体,主要来自嵩草和苔草,分解较好,有机物质含量一般在50%左右,PH值为6.6~7.0。一般的下水位在泥炭层下,但在沼泽中部,地下水位则位于泥炭层中,致使草丘向上增长,丘间洼地面积不断扩大。从阶地后缘起,随着水分的增加,草丘由无规则型到垄网状。丘间洼地呈沟穴状、格子状,水分多为临时性积水和季节性积水。水分状况在丘上与丘间有显着差异,因此这里生长着不同的植被,嵩草、驴蹄草在丘上,木里苔草在丘间。在植物生长的季节,它是当地的重要牧场。

(2)闭流宽谷沼泽分布在本区黑河中、下游的雾其里、客摩切、纽忍秋等宽谷中,约占全区沼泽总面积的13.5%。沼泽布满整个谷底,由谷地中心向外发育,有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和乌拉苔草-木里苔草沼泽体。宽谷外侧有半圆形古冰斗或围谷,乌拉苔草沼泽体在其底部发育。

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分布在宽谷中部,地表积水较深,夏季厚约15~35厘米,向外变浅。由于常年积水,并处于停滞状态,所以生物化学反应和蒸发浓缩强烈,水体呈黄褐色,混浊,并浮有油花般的铁锈膜,非常臭。水中氯离子含量高,钙离子少。泥炭积累约3米,最厚达6米。苔草构成泥炭层的主要植物残体,分解差,有机质含量多在62%~65%,PH值为7.5~7.8。

沼泽中分布着少量的有机滩地和点状草丘,高度不大,高出水面约8厘米~20厘米;在积水较深处,草丘密度约10%。丘上植物主要为乌拉苔草、苔藓、毛茛和沼针蔺;丘间生长毛果苔草、木里苔草,还有狸藻和眼子菜,沉于水中的睡菜仅花穗和叶的尖端伸出水面。狸藻则是一种静水食虫植物。这类沼泽通行困难,人畜很少进入。

嵩草——乌拉苔草——木里苔草沼泽体,分布在闭流宽谷沼泽的边缘,地面稍稍向内倾斜。在沼泽边缘,地下水位深约50厘米,向内坡度逐渐减小,地下水位接近地表。随着地下水位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升高,水的矿化度、总硬度、钙离子等也同时增加,在这类沼泽体与毛果苔草-狸藻沼泽体的过渡地带,它们的含量最大。由于经常变化的地下水位及坡面径流的影响,泥炭层中水分与空气进行经常或周期性的交换,因此有机残体才得到很好的分解。在沼泽边缘泥炭层只有20厘米~30厘米,向内侧逐渐增厚至2米以上。泥炭植物残体主要由嵩草、苔草组成,有机质含量为50%~60%,PH值在7.0~7.5。这类沼泽草丘发达,呈垄网状,草丘高30厘米~60厘米,密度约30%~60%。丘间地下水位接近地表,为季节性积水,水深约5厘米~15厘米;草丘积水不能淹没,呈湿润状态,因而丘上多为藏嵩草、灯芯草、地榆和乌拉苔草等草甸植物和少量沼泽植物;丘间为木里苔草、毛茛和苔藓。这类沼泽地面高低不平,通行不便,但无危险。

乌拉苔草沼泽体分布于黑河、白河中上游宽谷外侧半圆形的古冰斗或围谷中,底部平坦,沉积物或泥炭层已经把谷坎埋没。泥炭层厚约1米~2米,其下为角砾。地下水位距地表30厘米~50厘米,底部平坦、略向谷口倾斜的古代冰斗,由于地下水受谷坎阻塞,溢出成泉水进而补给沼泽。沼泽中的植被主要为乌拉苔草。

(3)伏流宽谷沼泽多分布在黑河中游纳垒曲、俄柯等伏流宽谷中,面积不大,约占沼泽总面积的5.5%。这类谷地原来有河道,由于河道低平,水流滞缓,河道与谷底均已沼泽化,为泥炭层所覆盖。由于各河段沼泽化程度不同,部分河段尚未沼泽化,因此,水流时隐时现,但尚可辨认出原来河道的痕迹。这类沼泽是由河流沼泽化的睡菜——苔草沼泽体、积水洼地沼泽化的毛果苔草——睡菜沼泽,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体。

睡菜——苔草沼泽体分布在伏流两侧,宽约20米,常年积水,水深20厘米,微弱流动并与河流相连,PH值为6.8。沼泽植物除睡菜、苔草外,还有眼子菜、水木贼和苔藓等。沼泽中泥炭积累很厚,大部分在3米以上。睡菜和眼子菜是主要的泥炭残体,分解差,有机质平均含量约63%。地面平坦,无草丘发育。由于泥炭层松软,这类沼泽通行困难,伏流处有陷落人畜的危险。

毛果苔草——睡菜沼泽体分布于睡菜——苔草沼泽的外侧,常年积水,深达40厘米,向两侧变浅。除坡积地下水外,水源补给还有河水,水分呈微弱流动状态。泥炭积累较厚,约4米,以睡菜和苔草残体为主,分解差,化学特征与睡菜——苔草沼泽相仿。其上的沼泽植物群落分三层,第一层是毛果苔草,第二层乌拉苔草、棉花莎草和木里苔草,第三层以睡菜为主。这种沼泽行走十分困难,也有陷入的危险。

(4)湖滨洼地沼泽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的江错湖、错拉湖、夏曼北部和红原县瓦切等地的湖滨一带,其面积约占沼泽总面积的13.8%。湖滨洼地沼泽是由木里苔草-眼子菜、毛果苔草-眼子菜、嵩草——木里苔草沼泽体联合而成的复合沼泽。

木里苔草——眼子菜沼泽体分布在现代湖滩上,由湖泊收缩不久形成的沼泽,即新沼泽。沼泽因受湖水周期性泛滥的影响,属季节性积水,夏季水深约3厘米~10厘米,水化学特性与湖水相近。沼泽中泥炭层较薄,平均1米左右,苔草为主要泥炭植物残体,其次是针蔺和眼子菜。由于受湖泊泛滥的影响,泥炭中含大量泥沙。泥炭有机质含量为57%~60%,PH值较高,平均为8.3。地表形成高大的团块状草丘,高20厘米~40厘米,草丘的直径为40厘米~60厘米,密度为20%~50%。草丘上生长木里苔草、藓类,丘间洼地植物稀疏,盖度30%~40%,主要有眼子菜、沼针蔺、杉叶藻和毛茛等。草丘高大,在沼泽中通行困难。

毛果苔草——眼子菜沼泽体分布于木里苔草——眼子菜沼泽的外侧,为湖泊洼地沼泽化后发育起来的。沼泽常年积水,中部水深约40厘米,向边缘逐渐变浅,约5厘米。由于积水停滞,水中进行着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使钠离子富集。由于周围多钙质岩层,水中钙含量也较高。沼泽中泥炭积累较厚,多在4米左右,以苔草和眼子菜泥炭为主。沼泽微地貌不明显,多为有机滩地,边缘积水较浅地段,生长有团块状草丘,高30厘米~40厘米。沼泽植物以毛果苔草为主,其次是木里苔草、石菖蒲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和狸藻。

嵩草——木里苔草沼泽分布在湖滨复合沼泽体的边缘地带,地面坡度1°~3°,微地貌十分发育。草丘主要为垄网状,丘高30厘米~60厘米,密度为40%~60%。丘间一般无积水,常雨后临时积水。

丘上生长藏嵩草、羊茅、报春花、金莲花等,丘间为木里苔草、垂头菊、毛茛、驴蹄草和石菖蒲等。泥炭层一般厚约2米,以嵩草和苔草泥炭为主,分解良好,有机质含量较低,为55%~57%,PH值7.0~7.2。嵩草——木里苔草沼泽为本区主要牧场之一。

6.禾草森林——芦苇沼泽

绵延百里的芦苇荡是我国辽西平原上的一大特色。美丽的芦苇荡是白鹭的故乡,也是鱼儿的天堂。

芦苇又称苇塘、芦荡,是中国沼泽的一种主要类型。由于芦苇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很强,所以自然界分布很广,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芦苇沼泽面积大约1000万亩,占我国沼泽总面积的6%。

虽然我国芦苇沼泽分布广泛,但受环境条件影响仍具有不平衡性。有的地区芦苇面积辽阔,植株高大,生长茂密,形成纯群落,远望一片郁郁葱葱,犹如林海;有的分布零星,沿河两岸常呈带状,断断续续。根据分布规律,中国的重点苇区是:

(一)滨海芦苇沼泽区

滨海地区的芦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鸭绿江口的淤泥质海岸,集中分布在河流入海的冲积三角洲地区。有些地区芦苇面积辽阔,生长茂密,成为着名的芦苇生产基地,辽宁省南部的盘锦苇区就是其中的一个。盘锦芦苇沼泽区位于渤海北岸,西起大凌河,东至辽河下游入口,中间有双台子河、绕阳河、盘锦河、西沙河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芦苇沼泽面积有156万亩,后经改造开垦为农田,面积大为减少,目前还有80多万亩。芦苇平均亩产近300千克,总产量17万~18万吨,是营口和金城两大造纸厂的原料基地。

芦苇沼泽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本区为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第四纪沉积物厚达150米~250米,主要为细沙和亚沙土,在地表不深处有亚黏土层,透水性不佳,水分下渗困难;海拔高度2米~3米,地面坡降度小,为万分之一左右,地势低平,泄水不畅,所以河流多岔流,近海还有许多潮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度8.6℃~8.8℃,积温在350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700毫米,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年平均蒸发量毫米~1700毫米;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变化很大,以双台子河为例,最小流量9.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978立方米/秒,最低水位4.66米,最高水位9.56米,所以夏季洪水经常泛滥侵入这一低平地区,又遭受海潮顶托,排水更加困难,造成地表大量积水,汪洋一片。枯水季节地表没有积水,但地下水位高,使地表仍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为盐化腐殖质沼泽土,含盐量高达0.5%~1%,一般在0.5%以下。从上述自然条件来看,芦苇的生存环境是不错的,因此在东北地区生长的芦苇是最好的芦苇。

盘锦地区芦苇沼泽的分布规律是:近海地带芦苇高大,远离海岸长势差,芦苇矮小。分布在潮沟附近、河流两侧低洼地段和辽河下游的一些沙洲、岛屿的芦苇沼泽,常年地表积水,深20厘米~30厘米,春季积水,土壤疏松,PH值为8.0左右。芦苇茂密,基本呈纯群落,植株高达3米,茎粗壁厚,亩产达800千克~1000千克。

距海稍远的地方,地势渐高,虽夏季地表有薄层积水,但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干燥状态,地下水位较低,土壤质地黏重,处于脱盐状态,PH值在7.0~7.5。芦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长势稍差,苇高2米左右,产量也较高,此带芦苇分布面积最大。距海更远的地区,地表仅夏季河流泛滥时有少量、短暂的积水,地下水位降至1米以下,土质黏重,PH值为7.5~7.9,芦苇矮小,严重营养不良,杂草丛生,局部地段出现盐斑,生长碱蓬和一些灌木丛,芦苇沼泽正逐渐演变为杂类草草甸。

在鸭绿江口以西的海岸,有河流汇入的河口地带,也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如东沟、孤山子等地,共计面积11万亩,产量4万多吨,为丹东造纸厂的主要原料基地。此外,天津地区、江苏北部的射阳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

(二)湖滨芦苇沼泽区

除了海滨分布有大量的芦苇区外,在我国各大湖泊的周围,也都少不了芦苇青葱翠枝的身影。

我国较大湖泊的周围,一般都有大小不等的芦苇沼泽,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博斯腾湖、艾比湖、乌梁素海、小兴凯湖等。这些湖泊都有河流汇入,水量多,水位变动幅度大,湖水的矿化度不高,适宜生长芦苇。洞庭湖、博斯腾湖区已成为中国着名的产苇区。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内陆干旱区最大的淡水湖,上接开都河尾,下连孔雀河。在博斯腾湖西南部开都河流入和孔雀河流出的小湖群区,以及西北部黄水沟流入的地方,有大片芦苇沼泽发育,总面积约60万亩,产量可达27万吨。小湖群区的芦苇沼泽是水体沼泽化类型。开都河流入本区,每年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湖底,在湖底变浅的地段,便生长了芦苇等水生植物,死亡植物的残体逐年积累形成较厚的芦苇泥炭层。

黄水沟地区的芦苇沼泽是草甸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由于接受上游农田的灌溉排水,沼泽有扩大趋势,水矿化度较高,可达5克~6克/升,泥炭层也较厚。

博斯腾湖区的气候特点:气温高,日温差大,积温多,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在适宜的水分条件配合下,芦苇生长特别旺盛,植株可高达6米~8米,普遍也在4米以上,茎粗1.0厘米~1.5厘米,每平方米生长80株~150株,亩产1吨左右。近年来,由于开都河中下游大力开垦农田,引水灌溉,使注入小湖区的河水大量减少,加上放牧,牲畜践踏,小湖区的芦苇严重退化,原来高大芦苇的面积愈来愈少,低矮的小芦苇面积扩大,一些地段杂草丛生,已逐渐演化为沼泽化草甸,芦苇和鱼类资源遭到破坏。所以人们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这里的土地资源,否则不合理开发,破坏生态平衡,将给这块富饶的绿洲带来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