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活中离不开的化学
18701800000009

第9章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2)

氯乙烯是无色气体,有类似醚样的气味,微溶于水,可混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它在一定压力下,会发生变化成为液体。

在体育场上,运动员因为某些原因受伤后,用氯乙烯液体喷洒到伤痛部位。这个时候,氯乙烯碰到温暖的皮肤,就会立刻沸腾起来,随之液体汽化成为气体,同时也就把皮肤上的热量带走了。

此时,受伤的部位由于降温就像是被冻上了一样,暂时失去了感觉,疼痛感也就消失了。这种局部冰冻,能使皮下毛细血管收缩并停止出血,负伤的部位也不会出现淤血和水肿的状况。

这种使身体的一个地方失去感觉,而又不影响其他部位感觉的麻醉方法,叫做局部麻醉。但是,这种麻醉方法只能应付一般的肌肉挫伤或扭伤,用来进行应急处理,而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造成骨折或者其他内脏受伤,氯乙烷就无能无力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氯乙烷易燃,具有刺激性。它还可以用作聚丙烯的催化剂或者杀虫剂等。

第六节糖的妙用和肥皂去污的秘密

1.糖的妙用

在化学上,糖是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常见的是葡萄糖和果糖,二糖常见的是麦牙糖和乳糖,多糖则有淀粉、纤维素等。

糖以甘蔗、甜菜等原料制成,用于菜肴、食品、饮料等的调味,并作为烹调中的一些特殊应用。

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糖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

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久,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用处很多。

(1)糖可拔丝。

原料一般先经过挂糊和不挂糊油炸,再起锅熬糖(油熬、水熬、油水熬)。熬时不停地搅动,待糖溶化,由稠变稀,气泡由大变小,色呈金黄。到拔丝火候时,即投入炸好的原料,尽快颠翻或翻炒,至原料全部裹匀糖液时,立即装盘,快速上桌,趁热食用,称拔丝。

如:拔丝香蕉、拔丝莲子、拔丝肉等。

此外,根据用糖能拔丝的特性,还可制作萨其玛、米花糖等食品。其制法是:将糖加入水熬至拔丝时,倒入炸好的食品原料,搅匀出锅后,用各种模具造型。

(2)糖可调成蜜汁。

用白糖、蜂蜜加适量的水,加热调制成浓汁,把主料投入锅中,慢火熬至主料熟透甜味渗入主料,以提高成菜的色、味。如:蜜汁山药墩,蜜汁甜糕等。

(3)糖可挂霜。

原料改刀后,挂糊或不挂糊,热油炸熟,进行挂霜。一是炸熟后滚一层白糖,此法霜易脱落。二是加白糖和少量油或者水熬化,约水分熬尽到挂霜状态时投入主料,以提高成菜的色、味。

(4)糖可做琉璃。

将原料改刀后,挂糊和不挂糊,煮熟或炸熟。把糖汁熬到拔丝程度,投放原料,翻匀糖汁,倒在瓷盘中,逐块拨开,不使黏连晾凉。

每块结一层微黄色甜硬块,形同琉璃,外皮酥脆、甜香。如:琉璃肉。

(5)调制糖醋味汁。

制作糖醋菜肴,主要的调料就是糖和醋以及精盐。糖和醋的混合可产生一种类似水果的酸甜味,十分开胃可口。如:糖醋黄河鲤鱼、糖醋鱼片等。

(6)具有缓和酸味的作用。

在制作酸味菜肴时,加入少量的食糖,可以缓解酸味,并使口味更加可口。如:醋熘菜肴、酸辣菜肴等。加入少量的白糖,成品则格外味美可口,否则菜肴成品则寡酸不可口。

(7)具有增甜调味作用。

在制作面点、菜肴时,加入适量的食糖,能使食品增加甜味。

在面点制作时,糖也有改善面点品质的功效。糖还能增强菜肴的鲜味,调和诸味、增香、解腻,有使复合味增浓的作用。

(8)具有使原料增光、调色、转色作用。

增光,在烤熟的菜肴上抹些糖饴,可使菜肴增甜增光;调色,糖色广泛用于制作卤菜、红烧菜肴的调色;转色,如:鸡、鸭、猪头肉等有皮的原料,煮熟后抹上糖水经烤或炸后,成品色泽转变成红色。

(9)具有防腐作用。

当糖液达到饱和浓度时,它就有较高的渗透压,可以使微生物脱水产生质壁分离现象,从而抑制微生物在制品中的成长,加糖越多,制品的存放期就越长。

(10)具有焦化和调节发酵的作用。

食品在烤前,在其表面刷上一层糖液,烘烤后其表面金黄或棕红,色泽美观诱人。在面点发酵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糖,酵母菌就可直接得到能量,加快了繁殖速度,加快发酵速度。

2.肥皂去污的秘密

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其分子式是C17H35COONa(也可以写成RCOONa,由氢氧化钠和脂肪发生反应产生)。

如果在肥皂里面加进香料和染料,就做成既有颜色又有香味的香皂了;如果往里面加点药物(如硼酸或石炭酸),它就变成药皂了。

早期的肥皂是种奢侈品,直到1791年,法国化学家卢布兰用电解食盐方法廉价制取火碱成功,从此结束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国化学家契弗尔发现脂肪酸的结构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种。19世纪末,制皂工业由手工作坊最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肥皂之所以能去污,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分子的一端有亲水性,另一端则有亲油脂性,在水与油污的界面上,肥皂使油脂乳化,让油脂溶于肥皂水中;在水与空气的界面上,肥皂围住空气的分子形成肥皂泡沫。原先不溶于水的污垢,因肥皂的作用,无法再依附在衣物表面,而溶于肥皂泡沫中,最后被整个清洗掉。

肥皂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去污的作用之外,还能用在其他许多方面。

要给自行车的把手套上塑料管套,或在脚踏上套上橡胶护套,都是很费劲的事。可在把手处或橡胶套内,用肥皂蘸水涂一下,即可起到润滑作用,套入时比较省力。

在硬木上旋入木螺钉非常费力,如果在旋入前先把木螺钉刮上肥皂,就能够比较省力地将木螺钉旋入木头中了。

锅底的煤烟垢最难除去,如果使用之前,在锅底涂上一层肥皂,用后再加以清洗,就可以减少锅底煤烟的积垢。

手表金属壳上涂上肥皂后,再用布擦拭干净,可防止汗液侵蚀。

误食有毒食物、药物、异物,在就医前先喝一些肥皂水,可以把腹中物吐出来,有利治疗。可用肥皂使新的拉链变得好用。在木箱或白布上写字前可先在上面涂些肥皂,这样比较好写,同时字迹清楚。

第七节奥妙的变色镜和能够防治近视的铬

1.奥妙的变色镜

变色眼镜在强光下,镜片变成暗棕色。当光线变暗时,镜片几乎变成无色透明的。变色镜为什么能变色呢?

原来,变色镜片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了适量的溴化银和氧化铜的微晶粒。当强光照射时,溴化银分解为银和溴。

分解出的银是一种微小晶粒,这种颗粒使玻璃呈现暗棕色。

当光线变暗时,银和溴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银。

于是,镜片的颜色又变浅了。

变色镜主要用于露天野外、雪地、室内强光源工作场所,可以用来防止阳光、紫外光、眩辉光对眼睛的伤害。

但是变色镜不适宜常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镜片中含有的溴化银可随光线的强弱发生变化。日光中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人戴上变色镜后,由于可见光减弱,瞳孔长时间处于扩大状态,使紫外线进入眼睛的量成倍增加,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同时,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引起角膜水肿,失去原来的光泽和弹性,使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视力下降。紫外线的长时间作用,还可导致晶体硬化和钙化,诱发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2.能够防治近视的铬

铬是一种银光闪闪的金属,自行车上镀的“克罗米”就是铬。

铬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三大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吸收与利用的不可缺少的高效催化剂。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少年,铬的需求量往往比成年人大。

科学家通过实验指出:如果没有铬,人体里的胰岛素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生长发育不良。

同时,铬的缺少又会影响青少年的视力。

人们通过对青少年近视病例的调查分析表明,日常饮食中缺少铬,会使眼睛的晶状体变得凸出,屈光度增加,因而造成近视。

如果饮食正常,一般是不会缺铬的。可是青少年经常挑食偏食,总吃精细食品,就有可能造成缺铬。因为越精制的食品,含铬量越低。

相反,粗制品的含铬量就比较高。如粗糖的铬含量比精糖的铬含量高100~200倍。

人体每天需要从食物中得到20~500微克的铬,只要饮食正常,基本就可以满足人体对铬的需求。

假如人感到缺铬,或者开始近视,那么,不妨经常吃含铬量较多的食物,如糙米、全麦片、小米、玉米、粗制红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