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命的杀手:病毒
18702400000012

第12章 隐秘的幽灵-千姿百态的病毒(6)

一个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也叫丹氏颗粒),它有一个双层外壳囊膜和一个核衣壳。

核衣壳里包含着DNA双链核酸和一些DNA多聚酶。核酸,在核衣壳的安全包被之下。而在它们的最外面,是由病毒蛋白组成的囊膜外壳。

当乙肝病毒悄悄侵入人体被感染的肝细胞后,就立即在宿主细胞中各个部位,开始疯狂地裂解复制,产生种类齐全的病毒“零件”:含有病毒DNA和酶类的核衣壳、病毒的囊膜外壳。然后,将这样的“零件”一个一个地组装起来,诞生出无数新病毒。在它们进行的声势浩大的复制过程中,产生出的囊膜外壳的数量竟然比核衣壳的数量多出好多,后来这些过剩的病毒囊膜外壳,就会全部释放到人体血液中,这些囊膜外壳以小球形或管形颗粒的形式,漂流于血液中,并随之循环,遍布全身。这些小颗粒,就是我们在血清中检查到的那些几十年挥之不去的表面抗原。

4.了解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是一种十分微小的核糖核酸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它那呈球形的外表,没有囊膜,是一个对称的20面体,直径只有27~32纳米,只含一条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基因组,上面一共有9487个核苷酸,仅有1个血清型。在甲肝病毒的衣壳上还有3个主要的结构性多肽,它们的分子量从32736~21824原子质量单位之间变化,后来又被证实衣壳上尚有第四个多肽,它的分子量大约为24800原子质量单位。这些多肽形成了一个十分紧密的蛋白质衣壳,保护着内部甲肝病毒的核糖核酸,配上了这样蛋白衣壳的核糖核酸就拥有了极其强大的传染性。

甲型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而传染,是由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了水源、水产品、蔬菜,然后病从口入,人们饮用了这些被污染的水,吃了这些食物,就感染上了甲肝,这种传染会让甲肝在成片区域内肆虐流行,它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1988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正是由于人们吃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所致,一时间有31余万人受到感染,接着有47人被死亡之神夺去了生命。甲肝平时呈零散的个案发生,易发于清冷的秋冬季节,好发于免疫功能较弱的儿童,他们所患的90%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而成人一旦感染上甲肝,病情一般较儿童重,病程也来得十分漫长。甲型肝炎对青壮年,尤其对儿童的威胁十分严重,我们必须采取强而有力的预防措施,保持水源和食物的卫生绝对安全,保证我们的口、手清洁。在过去我们多采取丙种球蛋白短期预防,而现在甲肝疫苗已经问世,这对甲肝的预防绝对有效。

5.甲型肝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当人体不知不觉地感染了甲肝病毒之后,通常会先约有1个月的潜伏期,此时人体没有任何症状出现。可是之后的日子,就会有莫名其妙的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等症状纷至沓来。有的病人有腹胀、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肝脏肿大,一触即痛。经过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有非常明显的异常,患者血清里含有的甲肝抗体呈现阳性。每位患者的症状轻重各异,轻症者病程有1~2周,重症者则可致数周甚至更长。

甲肝病人的粪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是个重大的传染源,里面含有传染性极强的甲肝病毒。健康人一旦吃、喝、用了甲肝病人粪便等污染的水源、米面、蔬菜、鱼肉海鲜、餐具等,或密切接触甲肝病人及其衣物,都会得甲肝,谁也逃不了。每当春暖花开,气温回升,甲型肝炎病毒的活动也会特别猖狂,这个季节最容易造成甲肝的散发或流行。

6.初识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又称为血清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依靠人体的血液与体液进行疯狂地传播,一旦感染上,它们将悄悄地躲在人体内,终生携带,伺机发作。

(1)显微镜下的乙肝病毒

乙肝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慢性化程度非常高,危害性也十分大。全球范围内携带表面抗原阳性的即HBsHg的人数已经超过3亿。中国是乙型肝炎的最大流行区,曾经感染过乙肝的人数就超过了6亿,而且有将近10%的人口(即1.2亿)都是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

我国目前患有慢性乙肝的病人已经超过3000万,其中部分病人最后将不可避免地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鉴于这样一条乙肝病毒―乙肝病人-肝硬化-肝癌之间的连锁关系,每年我国将有40万人死于肝硬化。由慢性乙肝非常容易发展而形成的肝癌,这比其他原因形成肝癌的可能性大100多倍。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几个奇怪的现象。首先就是我国乙肝的发病有民族之间的差异,藏族最高,达25%左右的发病率,维吾尔族最低,仅5%左右发病率,而汉族却在二者之间,为15%左右发病率,这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某些基因差异而导致的;接着就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即东南方的人发病,高于西北部的人;然后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即农村的乙肝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这是因为在农村广大地区还没有完全普及乙肝疫苗的预防;我国乙肝的发病,还有家族的聚集性,在同一个家族中往往一家二代、三代都患上乙肝甚至都得肝癌,估计这种情况除了因为乙肝疫苗接种不普及,还和家族成员间生活接触密切及某些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人体在感染了乙肝病毒之后,由于每个人的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他们的发病的轻重程度也将不同,免疫系统会对乙肝病毒做出三种不同的反应:①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十分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立刻识别出了乙肝病毒,猛烈地攻击那些已经感染上病毒的肝细胞并将它们清除得一干二净,这样出现的症状,就是我们所说的急性乙肝;②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可是却处于一种较低的反应状态,机体不能一举攻下那些病毒,只好接连不断地进行反复攻击,从而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慢性乙肝;③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对入侵的乙肝病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这样乙肝病毒就与人体“和平共处”,这个人体就成了乙肝病毒携带者。

(2)如何避免感染乙肝

乙肝传播有三大途径: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是绝对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可以放心地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完全没必要谈肝色变。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还有,在与乙肝患者接触的时候,应十分小心,注意避免皮肤、黏膜的破损。

友情提示:在补牙、修面、修脚、使用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的时候,一定要彻底消毒,否则也会引起乙肝的传播。

新生儿免疫,是我国目前乙肝预防的重点。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绝大多数新生儿是在幼龄期,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而不幸被传染。

婴幼儿根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而且皮肤更是娇嫩易破,更容易感染乙肝,同时因它免疫功能还不完善,更容易转为慢性乙肝。据统计,幼龄感染者中,90%都发展为慢性乙肝,而成人感染者中,仅5%~10%转为慢性乙肝。

(3)乙肝的预防与治疗

乙肝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在治疗上目前没有特效药。所以,乙肝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疗:①首先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意志,杜绝有不良情绪出现,“怒则伤肝”,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②还在病毒活动期的患者,必须要卧床休息,等到病情稳定,转氨酶不升高时,才能适当地下床活动;③治疗乙肝,用药如用兵,多则有害,少则无效,要针对自己的具体病情,在专家指导下,有选择地服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切忌有病乱投医,滥用药;④保持生活作息有规律,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

乙肝难治,但是并不难防。如果我们大家严格把好预防这一关,乙肝就一点都不可怕,乙肝的预防包括:①在全国各地广泛而全面地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②始终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与乐观稳定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③尽量多了解和掌握乙肝病的一些防治知识,努力养成并持久地坚持良好、科学的生活作息规律;④合理调配营养结构,进行食疗,切忌抽烟喝酒,尽量少食油腻之物,避免出现便秘;⑤注意起居环境的变化,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随时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身上的衣服,积极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感染;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工作,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定期去医院复查肝功能状况。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足够强大,免疫功能一切正常,而且治疗非常及时,那么乙肝病毒就会很快就被清除出体内,乙肝在急性期就肯定能被治愈。但是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被清除出身体,乙肝就会慢慢地转为慢性乙肝,病毒会被人体长期携带,检查结果也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此时这个乙肝感染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了。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猖狂活动,不停地进行复制繁殖,人体则可能出现许多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全身倦怠,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还会有体温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最佳时期,病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严重损害,直到彻底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病人会表现出持续性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慢性乙肝患病日久,无疑会沿着一个“乙肝-肝硬化-肝癌”的铁定方向慢慢演变,这个过程俗称“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上乙肝后,一定要积极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定期上医院进行体检。

为了防治住如此猖獗的乙型肝炎,全世界都把乙肝的预防工作作为医药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乙肝疫苗,已形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乙型肝炎疫苗,自从1982年开发出来投放市场后,由于技术和原材料方面的限制,疫苗生产数量一直很少,价格也昂贵得惊人,而且它根本没有安全保障,所以也就一直得不到广泛使用。

不过这种状况,现在已经彻底得到了改善,1989年,美国首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乙肝疫苗,很快日本、英国和以色列等国多家公司把研制的乙肝疫苗,陆续投入了大规模生产。现在不少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用合成多肽的方法,来生产预防乙型肝炎等众多传染病的各类疫苗,乙肝很有希望在21世纪得到彻底地预防和治疗。

7.丙型肝炎

与乙肝病毒不同的是,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球形,它有囊膜,内含一条单链RNA基因组。丙肝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当病毒不断复制时,肝细胞会连续受损,大部分受感染的肝细胞会被丙肝病毒杀死,并且会诱发肝脏反复的炎症反应,之后肝脏就会进行反复地修复工作,这样必然导致肝脏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了永不消褪的疤痕,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丙型肝炎病毒大量地存在于感染者的肝细胞、血清中白细胞和血浆内,只不过感染者血浆内的病毒量,会比乙型肝炎感染者稍低一点。

丙型肝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虽然不是很强,但由于其存在的环境非常特殊,所以只要血液及血液制品被丙型肝炎病毒所污染,就极易造成丙肝病毒的扩散传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了肝细胞后,除人体自身的免疫杀伤作用,会引发一系列肝脏炎症外,病毒本身的特殊的基因产物,也会对肝细胞有直接致病伤害作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极易造成慢性感染,病毒的核心蛋白会不停地与肝细胞染色体DNA相互作用,必将引起肝细胞的癌变。丙型肝炎病毒外膜蛋白,还能诱导机体产生出无数中和抗体,但外膜蛋白的突变又高频率地进行,产生出千变万化的抗体,以让它逃避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追捕。

8.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患者呈全球性分布。丁肝病毒存在于急性及慢性丁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中,但是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它不能单独存在于机体之中,只有在那些感染了乙肝的机体内,它才可以顺利地进行复制。

丁型肝炎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与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有关系,感染方式有共同感染和重叠感染两种类型:共同感染,即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人体。这时可能出现:(1)急性丁肝病毒相关肝炎。它的临床及生化特点,非常类似于单纯乙肝,只是症状较轻,同时它对肝组织的损害,也不会十分严重,疾病常呈自限性;(2)暴发型肝炎。如果一次感染丁肝病毒量非常大,将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时临床症状及肝损害将极度严重,可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