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活的底片:电影和电视
18703100000005

第5章 理性的韵律——影视的拍摄技巧(3)

电影演员不像戏剧演员那样直接对观众表演。他们的表演必须要超越银幕、镜头的障碍,但又为观众所接受,这就要求他们表演更加自然、真实、生活化。他们必须是角色而不是演角色,一切过头的虚假表演都容易使自己游离于剧情之外。

演员可以分为许多类。有以本色表演为主的本色派,以性格表演为主的演技派。此外,还有特型演员,如外形酷似毛泽东的古月、演蒋介石的孙飞虎等。

(5)剪辑师

剪辑师可以通过剪辑技巧人为地加快或放慢节奏,他(她)可以使图像和对话交错有致地,按照音乐所提供的线索和速度,展现给观众,使银幕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剪辑师面对几千尺的胶片,需要从事大量、具体的画面剪辑和声带剪辑工作。画面剪辑即按照最富有银幕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要根据剧情的发展逻辑和总体节奏要求,与导演商量着进行镜头、场次的组接和调整,甚至建议进行一些必要的删除。

剪辑师对影片的剧本、导演的创作意图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要求其事先提出自己的剪辑构想。像编剧、导演和摄影师一样,剪辑师也是影片的主要创作者。

(6)化妆师

尽管一个演员的表演千变万化,但其天生的面容是无法改变的,要想改变,只有依靠化妆师。电影化妆师的任务是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材料工艺描绘角色的外部形象,使演员的面貌更加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

化妆师还能运用化妆手段,帮助演员唤起情绪的变化,诱发角色的精神气质。特型化妆更需要化妆师具备特殊技艺。众人皆知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摩多的造型就属这一列。

(7)道具和服装师

在一部影片中,除了人物和布景,其他一切陈设、用品、演员携带的物件等都属于道具。道具的样式、质地要与场景协调一致,要体现人物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并显示出时代特色。

道具一定要制作的真实,即便是陈设道具也不是随便的点缀杂物。在许多武打片中,有一种道具-糖化玻璃,很神奇。武打影片中往往有破窗而出、飞身撞车等镜头,如果撞的是真实的物体,就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于是,专门制造了一种安全可行的糖化玻璃,外观、质地、透明度与真玻璃相仿。

电影中的服装师有巧夺天工的本领。电影的服装是电影中人物造型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物的穿着和服饰,都要直接体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情趣,显示特定的民族风貌、地域特色和时代感。所以说,电影服装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实性。有些特殊效果,如中弹人物服装上的弹洞、血迹,乞丐服装的肮脏、褴褛等,都需要设计师制作一些效果服装。至于一些古代及少数民族人物的头饰、军人的领章、臂章等服装饰物,也要设计师根据剧情要求做出严格的设计,以加强影片的真实感。

第二节声色世界-影视音效

1.影视声音原理

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但语言的表达必须通过声音。

声音通过一种波,通过空气这种介质才能达到人耳,形成完整的交流系统。数千年来,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在改变声音的传播交流方式,而每一次声音传播方式的改变,都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感悟与思考。这是一个技术与媒介互动演进的历史。

影视中的声音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其特征、特性及功能相比电影画面而言,一直以来并不为广大的电影观众所熟知,尤其是电影声音创作中的录音技术制作过程仿佛被一层层的雾霭所笼罩着,显得神秘而与电影观众相距甚远。

在影视教学片中,声音除了与画面教学内容紧密配合以外,运用声音本身的组合也可以显示声效在表现主题上的重要作用。

声音除了与画面的关系外,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画面在解说、音响、音乐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如果孤立地去处理解说、音乐效果,那就很容易得不偿失,使得影片杂乱无章。这样的话,既不能反映现实,也不能造成真实的感受。事实上,我们经常在观看某种东西时,去侧耳倾听一个来自别处的声音。基于这些理由,在影片中,声音必须像画面一样,经过选择,多种声音必须作统一的考虑和安排。

在考虑如何使用各种声音增添影片的场面效果时,必须考虑到:尽管影片中可以容纳多种声音,但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突出一种声音。因此统一各种声音,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地不在同一时间使用各种声音,设法使它们在影片中交错开来,且达到相互协调、互相统一的效果。声音在影片中的运用技术相当讲究和复杂,须根据影片的整体格局去选择声音的搭配。

总而言之,在影片中各种声音,要有目标、有变化、有重点地来运用,应当避免声音运用的盲目、单调和重复。当运用一种声音时,必须首先肯定用这声音来表现什么,必须了解这种声音表现力的范围,必须考虑声音的背景,必须消除声音的苍白无力、堆砌和不自然的转换,让声音和画面密切结合,发挥声画结合的表现力。

2.影视配音效果

节目中的声音,多种多样、形形色色,有人声、有解说、有音响、有音乐。但按最大系统可分为以下四种。

人声是指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所发出的声音,分为对白、独白、和心声等几种形式。

对白也称对话,是指节目中人物相互之间的交谈。对白在人声中占相当的比重,再与人物的表情、动作、音响或音乐配合,使画面的含义突出,外部动作得到扩充,内部动作得到发展。

独白,是节目中人物潜在心理活动的表述,它只能采用第一人称。

独白常用于人物幻想、回忆或披露自己心中鲜为人知的秘密,它往往起到深化人物思想和情感的作用,或侧面表达一些已省略的情节或内容。

心声,是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人物内心活动的自白。心声可以在人物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默默思考时使用,或者在出现人物特写时使用。它既可以披露人物发自肺腑的声音,也可以表达人物对往昔的回忆或对未来的憧憬。心声作为人物内心的轨迹,不管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都将使画面的表现力丰富厚重,使画面中形象的含糊含义趋于清晰和明朗。运用心声时,应对音调和音量有所控制。情要浓,给观众以情绪上的感染;音要轻,给观众以回味和思索的余地;字要重,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且赋予了感情色彩,可以影响或调节听众的情绪,间接地表现主题。

解说一般采用解说人不出现在画面中的旁白形式,它所起的作用是:强化画面信息;补充说明画面;串联内容、转场;表达某种情绪。

解说与画面的配合关系分为三种:声画同步、解说先于画面、解说后于画面。

音响是指与画面相配合的除人声、解说和音乐以外的声音。音响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加画面的真实感,扩大画面的表现力。音响只能给人以听觉上的感受,只能反映事物的一部分特点,因此它所反映的事物往往是不清晰、不准确的。

音响在运用上,可采用将前一镜头的效果延伸到后一个镜头的延伸法,也可以采用画面上未见发声体而先闻其声的预示法,还可采用强化、夸张某种音响的渲染法,以及不同音响效果的交替混合法。

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是影视节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在影视节目中,音乐不再属于纯音乐范畴,而成了一种既适应画面内容需要,又保留了自身某些特征与规律的影视音乐。音乐的主要作用是:作衬底音乐、段落划分和烘托气氛。

在配乐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追求音乐的完整、旋律的优美,而游离于主体之外、分散注意力。格调要和谐,调式、风格差别较大的乐曲,不要混杂地用在一起。同时也不要从头到尾反复用一首曲子,不要使用观众广为熟悉的音乐。音乐应与解说、音响在情绪上相配合。当然,音乐在表达情感上固然重要,但不能“供过于求”,否则会造成混杂的画音情形。

第三节结构解构-影视剪辑

1.剪辑的原理

剪辑包括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的整个工作。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在有些国家,更是“剪辑”的同义语。

早期阶段的影视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D·W·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或情节重点,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或方位,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剪辑,是属于拍摄结束后由导演或制版组对镜头的加工、改变或编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从早期的无声片进化到有声片,剪辑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加上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更新,单独个体的创作任务也愈来愈繁重,不可能再有时间去操作剪辑设备、亲自剪辑影片了,于是便逐步产生了剪辑专业人员:剪辑师和剪辑助理。

剪辑师同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一样,是导演的亲密合作者。

从摄制组的筹备阶段开始,专业剪辑人员便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讨论分镜头剧本、排戏等,充分理解编、导、演的构思和设想,然后根据导演提供的分场、分镜头、剧本拍摄时的更为具体的方案剪辑影片。分镜头(导演设计)与蒙太奇(镜头剪辑)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意向,后者是实际操作。因此,也有人称剪辑为“分镜头的后期工作”。但“后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工艺操作,它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劳动的阶段。镜头组接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银幕形象的完整性和感染力,决定着完成影片的质量。后期制作对整个影片的效果愈来愈重要。

对剪辑依赖的程度,因不同导演的工作习惯而异,但剪辑师除了较完整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在导演分镜头剧本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加某些镜头或删减某些镜头、重新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以使影片的某个段落、某个情节的脉络更清楚,含义更明确,节奏更鲜明。

2.剪辑素材

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画面部分即场景有内景、外景,有实景和搭建的景。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剪辑时要按照内容的顺序重新编排。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在剪辑时通过对比进行更好地选择。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有些要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连续拍在了几条胶片上,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

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声音的剪辑和搭配更为繁琐,声音部分的处理有先期、同期、后期3种录音方法。对于这3种录音方法所记录的声带,要使用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对形”的对白和音响效果,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后期录音的内容有“对形”的对白、内心独白及旁白,有背景气氛音乐,有“画面”和“画外”的音响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画面剪定的基础上录音,这就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影片没有最后剪辑定稿之前,须妥善、有条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画面和各种声带,以便需要延长时再粘接上去。

3.剪辑的过程和功能

从镜头到场景、到段落、到完成镜头的组接,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及综合剪等步骤。这是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每个步骤都有既定作用,对后期影片的播放效果至关重要。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作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有些片断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与前后场景连接起来看,会感到太紧凑或太松弛,这就需要通过剪辑加以精心调节。这关系到影片总体结构和节奏的调节工作,通常是导演和剪辑师共同研究决定的。

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自然性、连贯性和流畅性,又要突出镜头并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保证拍摄的动作、事态和外观的联系和紧凑,更好地体现整体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原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剪辑师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

4.传统剪辑技法

连贯、流畅是传统的剪辑技巧的原则,也可称作剪辑的基本功。

这一技法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镜头的组接和修剪中,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感,使观众感到所有画面均是一泻而下,联系紧凑的进行的;二是在影片的段落转换中,使上下两个段落之间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能清楚地划分出段落的界限,使观众不致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这便是过渡的效果,精巧的剪辑是影片中最绝妙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