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日本
18707700000020

第20章 东瀛剪影(2)

樱花花开时绚丽无比,但花期短暂,给人展示了自己的所有美丽之后很快便凋谢了。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七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一旦遇到下雨,灿烂樱花可能翌日就画下句点。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因为它盛开即枯萎的“壮烈”。“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

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

樱花热烈、纯洁、高尚,严冬过后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气息带给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

第三节 地震之国

日本自然灾害多发,发生地震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地震常常会缠上日本。这跟日本的地理位置有关。

日本是地震国,4大板块在日本交会,在日本就像坐在摇篮上一样,一般4级以下的地震都不会引起注意,但是5级以上的地震就完全不一样了,震级相差一级,力量相差30倍。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后改为8.2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其中9/10的人被火烧死,有200多万人无家可归,引起海啸,高达9米的海浪,沿岸的公共设施和村庄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次地震还引起山崩,连火车一起开进海里而死的人相当多。这次地震产生出了露断层,水平位移达4~5米,在海湾中心有的地方下沉90~180米,有的地方隆起229米。地震导致的霍乱,使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1995年1月17日,一次7.5级的大地震袭击了神户,震中在神户边上的淡路岛北部,震中深度16千米。死亡人数6500余人,受伤约2.7万人,无家可归的灾民近30万人,毁坏建筑物约10.8万幢;水电煤气、公路、铁路和港湾都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阪神大震灾是日本现代史上仅次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地震灾害。

阪神大震灾最大的悲剧始于火灾。由于地震时电网自动跳闸,地震后又再次合闸。但是地震把煤气管道全部破坏了,煤气泄漏,合闸时产生的电火花点燃了泄漏出来的煤气,顿时使居民区成为一片火海。特别是木制结构的房屋,除了烧成了灰烬以外,别的没什么东西留下。从直升飞机向下拍摄,就像是地狱烈火一般。

日本的建筑物大量地使用木材,但也带来了火灾的危险,而地震和火灾在日本往往连在一起。关于大地震死于火灾的人数这远多于死于地震的人数。

从此,日本电力公司多了一条规定:地震时不准二次送电,以免引起火灾这种附加灾害。这种附加灾害在日语中叫做“二次灾害”。

2004年10月,日本新泻地区曾发生6.8级强烈地震,造成65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那是自1995年神户大地震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一次。

2007年7月16日,日本西北部发生6.6级强烈地震,造成超过400人受伤,东京电力公司柏崎刈羽核电站变压设施失火。

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的交界地带,地震发生频繁。据权威部门统计,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虽然日本地震多发,但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地震,所以积累了丰富的抗灾经验。他们的紧急救援与防灾体系相当有效,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伤亡。为纪念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日本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防灾日”所在的一星期定为“防灾周”。日本每年会在“防灾周”举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综合防灾演练,以普及防灾知识和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学校会组织学生们戴上防护面具钻到坚固的桌子底下,这样可以避开地震时掉落的碎石。负责公共安全的人员模拟从废墟下搜寻和营救伤员,医务人员也会加入营救伤员的演习。

一年一度的防灾演习从侧面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地震时常发生。东京是一个拥有3500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正位于地震高发地带。城市向东300千米是3个地质板块的交界处,向西100千米有一群活火山。东京的居民平均每2星期就会感觉城市有点摇摇晃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东京共发生了几次比较大的地震。每次大的地震到来时,城市都会受到重创,几乎被夷为平地。

近年来推出的防灾套装,危险的时候只要几秒钟就能带好基本的生存工具,灾害来临时安全地应对成为人民生活的必要习惯。

日本人民都会接受教育,认真学习在地震中如何逃生:首先需要了解你的住房,什么地方是可以快速逃生的通道;其次是身边要有毛巾和水,如果一旦有事情,先拿这两样。毛巾是用来堵口鼻的,如果能用水最好,不能用水用小便也可以,因为地震的震动可能导致煤气管道破裂,引起大火,而现在住宅的装修一旦燃烧,不烧死大概先熏死了。

水是保命的,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瓶水,就可以延长自己生命的时间。

地震的震动时间大致为12秒,有的精长一些。过了地震震动的时间,就应该考虑如何逃生了,但千万不要乱跑,躲在比较坚固的东西下面比较保险。

根据日本的地震灾害调查,地震时受伤的多是地震发生时往外跑的人,往往慌张碰伤、撞伤的不少。这个时候最安全的方法是躲到墙角、空间小的房间、桌子底下,以防砸伤,万一遭遇大震,躲在这样的地方还可以获救,或等待救援,选择逃跑万一没到达安全地带,反而没有生存的希望。因为地震来得快去得快,除非是在一楼的人有时间逃出来,一般是来不及逃的,来不及逃的不能随便慌张地逃,一定要找掩体。等一波过去之后再逃,这时是逃避余震。

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地震,日本政府构建了一个自动地震预警网络。

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复杂的国家级地震预警网络。该系统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0个地震监测站组成,系统通过监测地震信息,计算出地震的中心地带以及强度,然后在短短几秒内向全国发出警报。

虽然该系统的提前预警时间很短,但是计算机足以利用这段时间向新干线上高速行驶的列车、核电站、城市供电和煤气输送系统发出制动指令,以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中国汶川地震余波未平,青海玉树又遭遇大震。天灾无情,但是具有“地震之国”之称的日本却在地震中并未有多少伤亡,这与日本国民有强烈的防震意识是分不开的。

第四节 管中窥豹-社会一角

日本这个民族究意是什么样的民族?这个问题恐怕连日本人自已都不能给出全面而正确的答案。他们有勤恳工作而非常顾家日本男人,也有认真细致能将垃圾分出数10种处理的日本女人。但是,到了工厂或企业,他们又成了企业“金字塔”等级中的最低层。尽管如此,日本人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敬业,他们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只要认真做好工作,生活才会幸福美满。

也许,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日本民族心脏的搏动。

1.椅子决定着地位——日本企业文化

如果想知道一个人在日本公司或企业中到低处于什么位置,看看他们坐的椅子就知道了。

在公司里,椅子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职务,看看椅子就知道谁是发号施令的,谁是干活的。普通员工是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圆转椅,如果加上了两个小扶手,这就意味与众不同,享受课长级待遇了。不过这两个小扶手是浅灰色的,如果看到它是黑色的,就说明椅上之人是副部长级别。小小的颜色差别,却是两个不同级别的待遇。

职位的不同,椅子的款式也不一样,社长、副社长、常务董事、董事以及各部门的部长坐的都是老板椅,但各自都有区别。来公司办事的日本客户一看椅子就知道应该找谁,决不会认错人,使双方尴尬。

就是普通职员,看看他的座位与部长远近就能知道他资格深浅,在这里才是名副其实地排“座次”。

每年的12月中上旬,是日本政府机关和民间企业发放冬季奖金的季节(日本一般全年发两次奖金,夏季奖金是指上半年的奖金,冬季奖金是指下半年的奖金)。职位尚低,决定着奖金的多少。

年奖金、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伙食补贴、交通费、带薪休假等福利措施,也都非常周到。

日本企业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日本员工一旦选定职业方向,一般都是一生只待在一个企业里,一直到老。因此在日本的人际交往和商务活动中,他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总是要说出自己公司或者企业的名字之后,再介绍自己。这种从企业到个人的自我介绍方式,让人们感受到日本人敬企爱业的精神。他们不论自己的公司多么小,或者说多么的不出名,他们总是对自己的企业心存感激,以自己的企业为荣耀。

2.撑起半边天的日本妇女

看过日本电视剧的男人,恐怕会对日本印象深刻。她们隐忍勤劳,家务活基本上她们全做了,娶个日本女人做老婆,是男人最幸福。

现在的日本老年人谈到日本妇女的地位,都会甜蜜地回忆起了过去。

那时候,如果丈夫喝醉了,很晚才回家,没进门就醉倒了的话,妻子就要在屋门口跪着等,直到他醒来,然后赶紧说:“欢迎回到家里,尊敬的先生。”之后把他迎进屋里。

事实上,日本男人活得一点都不轻松。

男人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具有高于女性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传统社会对男女有明确的分工。男子必须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并为一家的荣誉名声而奋斗,女子婚后则以在家辅佐男人而自豪。在日本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种分工良好地维护了日本两性的传统地位,即便社会地位稍低,妻子也乐于在家喜洋洋地看着丈夫带着鼓鼓的钱袋归来。但这无形中加大了日本男人的压力。

而日本女人则没有这方面的负担,她们可以待在家里,理直气壮地花着男人挣回来的钱。男人除了工资外,奖金、提成都得如数上交。

老婆只给他留下中午的饭钱、上下班的交通费,以及很少的零花钱,用于抽烟、下班后同事们聚会等。

在日本,“男人生产、女人消费;男人加班、女人领导时尚和消费潮流。

在外面,日本社会是男尊女卑;而在家庭内部,则是女人掌管一切。”

3.照着手册倒垃圾

日本人对拉圾的处理很有经验,即便她们不知道将垃圾进行分类,也会照着小册子上的说明去做。如果谁乱扔垃圾,他就会遭到左邻右舍的一致声讨,直到他能“改邪归正”-把垃圾按照不同分类“对号入座”。

日本有些城市,已经印刷出专门指导市民倒垃圾的手册,其条款竟然达到518项之多,实在令人发怵。日本的男士由于工作比较繁忙,一般对垃圾进行分类时都不会太仔细,而其妻子则能够认真分类垃圾。比如,仅有一只袜子则属于可燃物,放在可燃垃圾箱里。如果是两只袜子,而且没被穿破,左右脚也搭配,那么就可以属于旧衣料,放在旧衣物垃圾箱里。领带只有洗过、晾干的情况下也被归到旧衣料的类别里。小水壶超过12英寸就要归属在大废弃物里,如果没有超过,就属于小的金属物。

日本政府之所以这样号召民众,主要是因为它们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通过垃圾分类,在未来5年内把必须焚化的垃圾数量缩减到30%,这样无疑会大幅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因此,在居民区的街道上,人们往往可以看到有数十个垃圾箱并排在一起,日本南部的上胜町镇各居民点放置着44个垃圾桶。纸类、塑料、食品残余、旧家具、旧电器等,都要分别回收,垃圾分类如此之细,令人不可思议。但这在日本,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老者必须戴上老花镜才能够正确地对垃圾进行分类。

为了让大家都能遵守规定,“垃圾分类特别行动队”应运而生,队员们尽职尽责地监督着本社区住户,尤其是那些习惯“偷工减料”的先生们。一旦发现有违规者,他们就会在垃圾收集站留言指出其错误,甚至会“提着垃圾”亲自上门指教。

除了要对垃圾分类之外,日本政府还规定,不是在什么时间都可以扔垃圾的,必顺按照时间来扔。如果扔早了或是扔晚了,都会被罚款。

第五节 灿若星辰的日本名人

谈到日本,人们能在第一时间说出来的恐怕不少,比如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丰臣秀吉等等。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日本却有些特别,日本人把自己的敬重之情,献给那些为民谋过福祉的人身上。在1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着有日本“国民作家”之称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穿西装的头像。而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有“日本的伏尔泰”之称的福泽谕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