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朝鲜
18708000000006

第6章 朝鲜人的多彩生活(1)

几千年来,勤劳的朝鲜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朝鲜族人民形成了勤劳智慧、整洁简朴、尊老爱幼、能歌善舞、礼貌待客等优良传统与美德……

第一节 白衣民族

朝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刚正不阿,并且非常注重名誉的民族。朝鲜族喜欢洁净,向来崇尚白色,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朝鲜族创造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顶运与背架-朝鲜族特色

头顶搬运是朝鲜族妇女的一种独特的劳动习惯。她们从小就学习用头顶东西,长大成人后,都能熟练地掌握这门技能。无论是水罐、粮袋、包袱等,她们皆不用肩挑、背扛或手提,而是放在头上顶着,并且行走自如。

顶东西时,先是在头上放好一个垫圈,垫圈是用毛巾或者布做成的,轻松柔软,防止硬东西直接和头部接触,磨坏头部。另外,这种垫圈还有固定物体的作用,使物体不容易从头上掉下来。她们在用头顶东西时,一般都不用手扶,东西能稳稳地放在头上,即使快速行走,也不会掉下来。特别是顶水罐这门技能,更让人佩服地五体投地。水罐顶在头上,行走轻盈,竟会滴水不洒,像杂技演员一样。她们一人一次能顶数十斤重的东西,并且还能轻松自如。

关于头顶搬运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个财主趁村里男人们都到外地打工,只剩下妇女之机,扬言要欺侮脖子软的妇女。

妇女们听了以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表示脖子不软的办法。一天,全村妇女去河边汲水时,都把水罐顶在头上运回。财主见了很害怕,再也不敢痴心妄想了。从此以后,顶运不仅成了朝鲜族妇女机智勇敢、忠贞不屈的象征,也成了一种运输东西的习惯。

朝鲜族的妇女干活或出门时,都把婴儿背在背上。她们有一种专用的背带,呈梯形,上面窄的一面有两条长长的带子,前面通常还有个口袋。这种背带分长短两款,短的适于天热时用,长的适于天冷时用。使用时,用背带把小孩的双腿分别放在大人腰部的两侧,先将背带横绕在小孩大腿与大人的腰上,再交叉盘在小孩的背上和大人的胸前,反要束牢就可以了。冬天为御寒,必须在小孩身上加盖毯子或被子。背孩子的长处是大人可以走动,双手可以拿东西,做事情较方便,而缺点是小孩腿骨较软,天长日久腿骨会变形,日后成为罗圈腿。现在,背带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不再是长条形,而是座椅形,使用起来不但方便,也符合人体学原理。更令人可喜的是,如今在朝鲜半岛时常会看到青年男子用背袋背孩子上街。

在朝鲜半岛,顶运是妇女的“专利”,男人则只是用肩背。现在,顶运已不仅是一种运输的方法,也成为民间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每逢喜庆的节日,妇女们往往要开展顶水罐比赛。

朝鲜人民搬运东西不用扁担挑,女人用头顶,男人则用肩膀背,就连运水也靠背。

背水用木头(不用竹)做的特殊扁担,扁担的中间固定在一个木架上,两头有挂桶的钩子。木架上有两根背带,背水时套在肩膀上。

这样,扁担并不压在肩上,而是压在木架上。有重物需要运输时,朝鲜人不用扁担挑,而是用木制的背架背。背架由两根背带(套在肩上)、横木架(供放东西)、支脚(累时可放下休息)、架棍(站起时可作为支撑)与背垫(保护肩后后背的皮肤)组成。背架是男人专用的运载工具。朝鲜人不但不用扁担挑东西,抬东西时也不把抬扛放在肩上,而是用手抬,这一习惯一直在延续着。

2.有趣的体育游艺

在朝鲜民族的绚丽的文化遗产中,民俗游艺有着独特的位置。其种类可达300种之多,一些活动简便易行,老少皆宜。

朝鲜人热爱劳动,喜欢运动,性格乐天,在劳动之余和休闲的时候,他们会进行各种民间体育活动与趣味游戏。孩提时,他们玩捉迷藏、跳绳、踢毽子、打陀螺和放风筝,成年后,男子可以摔跤、打车战、射箭,女子玩跳板、荡秋千,成年男子还喜欢下象棋与围棋。秋季农活基本上结束,秋高气爽,各种娱乐游戏活动更多,称为“百戏”。这些游戏活动有一些是传统的民俗活动,有一些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生活习俗的一部分,大都反映祈求幸福和丰收或增进团结合作的意思。在朝鲜人的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游艺活动有以下几种。

打秋千是朝鲜民族女子最喜爱的传统游戏之一。据《宋史·高丽传》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高丽遣郭元来宋朝称“高丽端午有秋千之戏”。《高丽史·崔忠献传》、李朝《成宗实录》等也都记录了高丽、朝鲜朝代的女子进行秋千比赛的盛况。秋千活动通常在端午节前后进行。在特制的高达10米的秋千架上系上一条U字形的秋千绳,并且在秋千架前方的一定高度上横拉一条挂有一串小金铃的彩索,以踢金铃次数最多者为优胜。此种游戏显示朝鲜女子欢快爽朗、豁达、矫健和灵秀的风貌。

关于跷跷板,还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妻子为了看到监狱高墙内的丈夫,便发明了这种能够腾空而起的游戏,一直流传至今。

拔河比赛多在节日举行,常常以村为单位,参加人数少则几十,多则数百,甚至上千人。拔河用的草绳有主干绳与分支绳之分,依据参加人数决定草绳的长短粗细,数百人参加比赛用的主干绳长300至400米,直径为50至60厘米,每1至2米处拴一支绳,多的有100多根分支绳。比赛多在岁首(阴历正月初一)后的正月十二与十三举行。

正月十二日,先进行两村儿童的拔河比赛,规模比较小。正月十三日,进行两村成年男人的比赛。比赛前,两村村民聚在一起,农乐队打头阵,比赛者抬着拔河绳,群众随在后面,陆续进入比赛场地。在总裁判的指挥下,将双方的主干绳牢固地连在一起。经过激烈较量,决出胜负,获胜的一方扛走败方的全部拔河绳,回去举行庆祝活动。

车战多在正月里举行,以村为单位比赛。车战分两种:一种是,单轮车比赛,双方各制造一坚固的木质单轮车,由力士向前猛进,和对方的单轮车猛烈相撞,将对方的单轮车撞出很远即为获胜;另一种是,双方各制“A”字形木梯架一个,前有木脚,架上拉绳,放在车上。比赛时,双方指挥人站在架上,手拉绳站稳,几十人抬车前进,力图把对方的车撞翻,另有数十人冲向对方的车,力图把其推倒,将指挥员拉下车。双方村民鸣锣敲鼓,呐喊助威,格外热烈。把对方的指挥拉下者为胜,获胜的村民上街游行,欢庆胜利。

跆拳道是朝鲜人的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三国时期。

“跆”的意思是脚的蹬、踢;“拳”的意思指用拳击和防御;“道”既为练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跆拳道的特点是:礼始礼终、恭敬谦虚;以腿为主,拳脚并用;强调气势,发声助威;以刚制刚,以硬抗硬。跆拳道是一项很激烈的竞技运动。男子跆拳道每3分钟间隔,休息1分钟,比赛分为3个回合。女子跆拳道每2分钟间隔,休息1分钟,比赛也分为3个回合。比赛得分在1~3分间,每警告一次扣0.5分,负分每次扣1分。3个回合后,以总分多者获胜。跆拳道在朝鲜半岛南部非常盛行,韩国跆拳道协会拥有350万名会员。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现已成为国际风行的一种运动。

摔跤是朝鲜男子最喜欢的民间竞技比赛,古时侯称为“角抵”、“角力”或“角戏”。据高句丽古墓角抵冢壁画描绘,朝鲜民族的祖先早在公元4世纪前就已经喜爱上这种游戏。到了高丽朝和李朝朝代,摔跤继续在民间普及,并逐渐盛行在宫廷里,有些国王通过摔跤比赛直接从民间选拔武艺高强的人并且委以重任。这种娱乐平时在河边的沙地或者田野的草坪上进行,正式比赛在平整的运动场里进行。比赛场地呈圆形,直径为8米,上面铺一层沙子,场地中央部分的沙层厚50厘米。

比赛时双方蹲着身子略往前倾,右膝着地,左膝弯曲,分别用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裁判员的哨声一响,双方同时起身用力,一方身体除脚掌以外的任何部位先着地者被判负。冠军会得到一定奖励,有些地方以黄牛为奖品。

掷柶是朝鲜民族最普遍的民俗游戏之一。将栗枝条或胡枝条劈成两半,做成4枚柶子,再在纸或者木板上画个棋盘,另备4个棋子,棋子按照掷柶的分数走,哪一方的棋子先走到终点就算获胜。分数有豚、狗、羯、牛、马等五个等级,马的分数最高。据说这种游戏产生于三国以前,最初的目的是发展养殖猪、狗、羊、牛、马这五种家畜。

花图是从日本传入的游戏,一共有48张牌,分为12组,象征着12个月。松树象征1月,梅花象征2月,樱花象征3月,黑楸象征4月,兰草象征5月,牡丹象征6月,红楸象征7月,明月象征8月,菊花象征9月,丹枫象征10月,梧桐象征11月,雨水象征12月。花图中有20分、10分、5分、3种分值不同的图样,按月对画得分。原来是一种单纯的游戏,后来有不少人竟用它作为赌博的工具。

象棋在中国宋朝以前传入,棋子和棋盘与中国象棋相同,棋子组成,包括汉、楚双方各16枚,棋子的摆法与中国象棋大同小异,但棋子的走法与中国象棋有些不同,尤其是“象”的走法有明显区别。韩国象棋里的“象”可以过河,走“用”字形,成为攻击力很强的进攻手;“帅”和“士”的走法则比较灵活,象征君臣之间的差别相对缩小。另外,和中国象棋相比,在行兵布阵和胜负观上,朝鲜象棋实用主义与求和意识更浓厚。

投壶可锻炼人的准确度,老少皆宜。古时用酒壶,投壶用箭,现在多用类似花瓶样的器具,投入仿照箭的长短与形状做成的木棍。投壶者拿着10枝“箭”,站在3米外的地方朝壶内投掷,投入多者为赢家。

朝鲜人传统民间游艺还有很多,比如绩麻(纺线时的娱乐活动)、览胜棋、握槊等棋类游戏,斗笺、供基、拼字等纸牌游戏,以及投石、花游和斗牛等,游戏活动丰富多彩,参与面很广泛,体现出朝鲜民族的生机活力和团结的氛围。

3.别有特色的住房

朝鲜人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朝鲜文化。朝鲜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差较大,寒暑变化剧烈。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朝鲜人特殊的生活方式。

草房与瓦房是朝鲜人传统住宅的两大种类,曾是家境贫富与地位尊卑的区别与象征。草房,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一般农民所居住的场所。草房的屋顶用厚厚的稻草、麦秸或者芦草苫盖,房顶起脊成坡,夏季可以防晒遮雨,冬可保暖防寒,墙体多是土制的。朝鲜人信奉风水传说,盖房子喜欢盖在后靠山、前近水的地方,房屋大都坐北朝南。房基打得比地面高,以便通风、防潮、搭火炕及修廊台。传统的瓦房,过去是富人和官宦人家的住宅,现在在朝鲜半岛的农村已相当普及。

朝鲜民族建筑的造型特点是采用歇山式屋顶,飞檐式的房子,屋顶富有曲线美,为瓦房的基本形式与朝鲜民族建筑的象征,它反映了朝鲜自然地理条件与环境、生活的情致,给人以宏伟及轻快的感觉。瓦房的设计实际上是朝鲜宫廷和庙宇建筑的缩影,屋顶用的是拱形的青瓦。瓦房的墙一般半石半木,多用白石灰粉刷。朝鲜人的民居屋檐长,廊台宽。在宽大的屋檐下,能吊苞米、辣椒、酱块及干鱼,也可在廊台上摆放怕湿怕晒的物品,通常用来晾晒刚收获的农作物。农村差不多家家都有自己的庭院,有的还分前后院,前院可做农活,后院可修酱缸、栽果树,很实用。采用歇山式屋顶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坐落在平壤市中心的人民大学习堂、人民文化宫、平壤大剧场及玉流馆。人民大学习堂的柱子是合抱粗的打磨的白色天然花岗石石柱,上面构筑了如同仙鹤展翅的25套重迭的歇山式青瓦屋顶。

朝鲜人的居住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民居在朝鲜半岛越来越少,只有在一些边远农村才能看到草房;而在城市,只有在未开发或者刻意保护的区域才能够看到瓦房旧居,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现代化高层公寓。

地炕取暖是朝鲜人传统住宅的一大特色,炕如同住房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朝鲜族挑战自然谋求生存的智慧结晶。住房的整面屋地就是一座火炕,灶口烧火,火苗与烟气经过炕洞将炕烘热,温暖全屋,暖而不燥,是一种具有安全、卫生、节能、保健等多种优点的建筑方式。

朝鲜人自古就对暖炕生活情有独钟,生活习惯大多都与地炕相关。

因此屋里地面就是火炕,所以朝鲜人进门就脱鞋上炕,这是朝鲜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离灶口近的炕头较热,供老人生活,来客就请他坐在炕上(冬天请客人坐在炕头上,夏天请客人坐在炕梢上),这已经成为风俗。年轻人谢绝坐在炕头上,是一种礼节。地炕冬暖夏凉,对健康很有好处。炕面上铺着桐油纸或草席,没有床,朝鲜人皆是席地坐卧。

妇女们特爱干净,经常将地面擦得一尘不染,整个屋子显得特别宽敞明亮。就是在现代化的高层公寓里依然保持着地炕,所不同的是采用了现代化的地热设施,炕面上糊油纸,使朝鲜人暖炕生活的传统习惯得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