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北美洲——加拿大
18708400000012

第12章 浮光掠影——城市风貌篇(3)

蒙特利尔是世界上最内陆的海港(也是河港),整个城市坐落于圣劳伦斯河与渥太华河汇流处的蒙特利尔岛上。蒙特利尔因其市中心瞩目的皇家山(古法语:Mont Réal 英语:Mont Royal)而得名。

蒙特利尔在几个气候区的交际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这里降水丰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为2.14米,高于莫斯科。平均年降雨量为897毫米。每年政府要耗费5000万加元清扫积雪。夏天最潮湿,但人们能尽情地享受一年里最多的阳光。

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日平均气温为零下10.4℃。由于冬天常有风,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还要低得多,因此当地气象预报常把风力降温的因素考虑在内。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日平均温度为20.9℃。中高湿度的气候在夏天很常见。春秋两季月降雨量在55~94毫米之间,春秋则有少量降雪。

蒙特利尔地区土地丰润,拥有大量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枫树是蒙特利尔最常见的树,糖枫更是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省长期以来的标志。

蒙特利尔人口约162万,人口密度4439人/平方千米。官方语言为法语(French),全市有70.5%的人口使用法语。英语仍然是常用的语言之一。由于这里的居民来自至少80个不同的国家,因而使用着约35种不同的语言。全市约有7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全市居民分别信仰着30种不同的宗教。

蒙特利尔在历史上是一个被多国占领与争夺的宝地。雅克·卡蒂亚是第一个到达蒙特利尔岛的欧洲人,但欧洲移民在岛上的首个永久定居地直到1642年才建立起来,蒙特利尔迅速成为与易洛魁人进行毛皮交易的主要市场。1701年和平条约签订以前,殖民地常常遭受袭击。随着毛皮贸易的迅速发展,蒙特利尔逐渐成为新法兰西帝国的殖民基地和商业中心。

之后,为了争夺蒙特利尔,法国人与印第安人、法国与英国的战争不断发生,接着在英军占领期内,美军攻下了蒙特利尔市。同时大量的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涌来,使得蒙特利尔摇身变为北美第二大城。但这种发展趋势并非平稳进行,1837年,法裔起义反抗英国统治失败,继之是连串的放逐及处决惩罚。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地成立,蒙特利尔成为这新国家的主要海港、铁路中枢、银行中心和工业生产重镇。

随着20世纪欧洲犹太人大批流入,蒙特利尔的各民族聚居区也不断扩大。两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持续,移民不断涌入,城市急剧膨胀,甚至让蒙特利尔一度成了“罪恶之城”。1911年,蒙市人口达到50万人,并在接下来20年的欧洲移民潮中增加一倍。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蒙特利尔人口已经超过百万,蒙特利尔时任市长吉恩·德拉波(Jean Drapeau)为改变城市的旧貌而制定出了一系列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地铁系统和地下城,蒙特利尔港口的扩张,与圣劳伦斯河的海路的加宽。这段时期高楼竞相矗立城市之上:43层的玛丽城广场(Place Ville——Marie)和47层的Tourdela Bourse。另外新建了两个博物馆,并于1966年开通了地铁和多条高速公路。

被称呼为“狂徒”的德拉波,在城市清洁、鼓励城市重新发展上取得成绩,并成功以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吸引了超过5000万的游客,这也大大提升了蒙特利尔的国际知名度。除了1960年代初的那5年外,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拉波都是倍受市民爱戴的蒙特利尔市长。

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萧条让蒙特利尔放缓了前进的步伐,到90年代后期,蒙特利尔重新发展海滨和老港口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再次开始。同样,商业区也在未来现代化和保护计划中进行了改建,发展了兼具欧洲和北美风格的诱人外表。不管外界如何猜测,今天的蒙特利尔的确比以往更具活力,也更加繁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这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带来了新生。2006年5月12日,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设计之城”。

目前,蒙特利尔市区面积365.13平方千米,人口162万多。蒙特利尔大市区是由周围75个大小城镇组成,面积2700平方千米,人口331万多。居民中法裔约占2/3,是除法国巴黎以外的世界最大的法语城市,故又有“小巴黎”之誉。它是北美大陆唯一的法语城市,超过150万的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语言,很多居民说第三种语言。英语区和法语区是蒙特利尔的代表性社区。以圣劳伦斯大道为中心,东边为法语区,西边为英语区。除此之外,还有150个不同文化社区,占人口总数的34%。如爱尔兰、意大利、犹太、希腊、阿拉伯、亚洲、拉丁美洲、海地和葡萄牙区等,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文化的风格。

市中心包括玛莉亚城(Ville——Marie),位于罗亚尔山下,上接罗亚尔山公园,下临圣劳伦斯河。此地区有十数座摩天大楼(法定不能超过皇家山的高度)。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圣凯瑟琳街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商业街。河岸对面的圣母岛每年举行一级方程式赛车,岛上还有赌城、大型游乐园,每年的蒙特利尔焰火节便在这里举行。

站在皇家山上,整个市中心的建筑、风景尽收眼底,秀丽的山,清澈的河、留有古代遗韵的城区和远处雄伟的奥林匹克体育场。蒙特利尔建筑以新旧对比而闻名,摩天大楼与古老的天主教堂并立,有许多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如圣母院大教堂、圣约瑟夫大教堂。现代建筑有蒙特利尔地铁(每站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和摩天大楼,如贝聿铭于1962年建立的玛莉亚城广场大厦。蒙特利尔老城的维修和保护很成功,雅克·卡蒂亚广场、市政府等都基本上保持着原貌。

蒙特利尔市政府的最高长官为市长,与城市委员会地位平等。现任市长谭保利,为蒙特利尔岛公民联合党党员。尽管执行委员会拥有更多的权利,但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城市委员会是作出最终决定的政府机构。城市委员会由全市所有地区选举出的73名议员组成。委员会有很多的权限,包括公共安全、与其他政府间的协定、津贴、环境、城市规划和一个3年期的城市支出纲要。城市委员会也是一个必需的监督机构,规范或同意区委员会的决定。

在教育方面,其公立学校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提供英语和法语的免费优质教育。蒙特利尔大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享受到加拿大最低廉的学费,并可在11所世界级大学院校中自由选择入学,其中包括4所国际知名院校。市内有全国最大的法语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和全国历史最悠久的英语大学麦吉尔大学。

在医疗保健方面,魁北克的医疗体系基于全面覆盖的原则而建。

所有魁北克居民都可享受公共医疗系统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在蒙特利尔定居的外国工作人员也可享受到这样的服务。所有魁北克居民还可享受“公众处方药保险计划”,这是一项政府保险计划,涵盖了所有基本处方药。自该计划实施以来,所有居民均可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处方药,无论其本身经济状况如何。

在经济方面,蒙特利尔拥有工厂企业几千家,服装、制烟、食品、纺织、木材等传统工业占重要地位。钢铁、机车车辆、机械、化学、飞机、电器等部门亦很先进发达。加拿大国家铁路和太平洋铁路在此交汇,十多条高速公路辐射各地。多尔瓦勒机场和米拉贝勒机场为世界着名大型机场。“设计”在蒙特利尔绝非仅仅为了作秀,它已经构成日常美好生活的来源,直接成为信息经济的成果,并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

因而,设计是激发文化和经济活力的关键元素。据数据显示,大蒙特利尔地区每年就有7500多万美元的经济收入,将近2.1万个就业机会,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设计工作者。这里,已经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家。

2004年,加拿大规划协会授予蒙特利尔“城市设计完美规划”称号。

蒙特利尔大区拥有世界性、多文化及双语等独一无二的特色,融合了欧洲与北美洲的精华。这里的知识与文化活力、超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科技、快速高效的交通和通信系统,以及与美国大城市相毗邻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召开国际会议的理想之地,也是商业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绝佳选择。蒙特利尔已经成为加拿大和全球领先的文化中心。在蒙特利尔大区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博物馆、艺术品画廊和展览中心。众多的剧院、电影院和国际盛事为戏剧、音乐、舞蹈和电影爱好者提供了终年不断的世界级演出。

风光迷人的蒙特利尔城如一艘游艇安闲地漂浮在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上。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交融之地,其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之愈发彰显国际大都会的风采,但多元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法国文化。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法语城市,因此完全秉承了法国人浪漫的性格和传统。来到这里,一股拉丁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块北美洲大地上最与众不同的神奇土地。源远流长的历史,留给蒙特利尔丰厚的文化遗韵;浪漫的法兰西风情,让人随处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悠闲宁静;温存友善的法裔人,以其善良、宽容和热情,包容着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

蒙特利尔的皇家山顶是纵览蒙特利尔全城的极佳去处。秋高气爽,放眼望去,圣劳伦斯河温暖地缓缓流淌,金色的哥特式尖顶在湖光山色中熠熠生辉。一片静谧中略带些陈旧的气息,不由得让人生出些许沧桑感。但是纵览蒙市全景,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教堂却构成引人注目的文化奇观,其数量之多(约450座),甚至超过了古城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