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沙特阿拉伯
18709200000008

第8章 独特的经济——强国之路(1)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提价,沙特的石油收入迅速增加。

沙特以石油出口和石油加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沙特用大量石油换取美元,兴建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等大型国营企业,积极扶植私人企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渐占据了沙特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沙特也很重视利用石油美元兴建学校、医院等福利设施,使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一节沙特阿拉伯——石油王国

1.油海之国

沙特是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已探明储量为2627亿桶,高居世界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强国。按照目前的开采状况沙特的石油开采可维持90年的时间。

沙特的油田主要分布在沙特东部以及临近的波斯湾内,其中加瓦尔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萨法尼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油田,其他油田有卡提夫、阿卜凯克及哈腊德等。

沙特所产的原油品质多样,从重质油到超轻质油皆有出产。最轻质油产自陆上油田,中质油和重质油则多来自海上。

沙特阿拉伯拥有77个油、气田,而几乎一半的原油储量集中分布在8个油田,它们包括世界最大的陆上油田,估计剩余储量700亿桶;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估计剩余储量190亿桶。沙特油井数目不足1430个,陆上油田的产量就占了沙特原油总产量的一半。

沙特的油田具有藏量大、埋藏浅、油井自喷能力强、出油多等优点。

目前,石油工业是沙特国内唯一高度发达的部门,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

沙特石油以陆上生产为主,少数采自海底油田。采出的原油仅有少量在拉斯坦努拉或输往巴林提炼加工,大部分原油输往西欧和美国等地。从波斯湾的拉斯坦努拉和达曼到地中海东岸的西顿,铺设有大量输油管道,每年可输送石油数千万吨。拉斯坦努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大输油港。

沙特阿拉伯有两条主要原油运输管道。一条是日运输能力为480万桶的东西原油运输管道,主要为西部的炼油厂或从红海直接出口到欧洲市场运输轻质或超轻质原油。与之平行的是日运输能力为27万桶的液化天然气管道。

2.石油工业的巨无霸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简称“沙特石油公司”。每提起该公司,沙特人都会感到无比自豪。这个闻名遐迩的石油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石油公司的地位,石油产量与出口量雄居各同行之首,是世界石油工业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沙特石油公司的总部坐落在沙特东部城市达曼,相距首都利雅得有200多千米。它的前身是阿美石油公司,其控股权长期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掌握。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沙特政府出资从四家西方石油公司手中逐步将全部股份购回。阿美石油公司于1980年成为沙特国有独资石油公司。根据法赫德国王的指令,沙特阿拉伯于1988年以阿美石油公司为基础新组建了沙特石油公司。沙特石油公司组建以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原油日产量从1988年的490万桶猛增到现如今的760万桶,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和出口的龙头老大。公司目前员工超过5.5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公司从事的业务活动非常广泛,除日常的石油开采外,还包括新油田的勘探开发、原油的提炼加工、石油制品的运输及销售等许多领域。

沙特公司的总部设立在达曼市区东部,不但设有办公大楼,还建有公司所属的计算机中心、医疗中心及通讯中心等配套设施。

在距达曼以南300多千米的地方坐落着撒哈特石油公司炼油加工厂——沙巴。沙巴炼油加工厂始建于1998年,位于大漠深处,几乎与世隔绝。仅有一条通往市区的公路,公路两旁是绵延不断巨大的沙丘,过往的车辆较少。

加工厂厂区内,塔罐林立,管网密布,成为大漠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加工厂内呈现了现代化元素,中央控制室内,摆放着很多排计算机,每天能够检测加工原油60万桶。

目前在沙巴地区有100多口油井,每天通过输油管线源源不断地将原油输送至沙巴加工。这些油井的远景储量很高,可确保沙巴炼油加工厂未来70年的原油供应。经工厂提炼加工的成品油除部分满足沙特当地市场外,大部分出口到亚洲市场,其中包括中国。

沙巴石油加工厂只是沙特石油公司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在沙特各地,类似这样的加工厂数不胜数。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沙特石油公司加快了国际合作的步伐。先后同美国、韩国、菲律宾、希腊等国建成合资企业。沙特将开采的原油直接运输到这些国家,由合资企业负责提炼加工,然后在当地市场销售,以实现互惠互利。

3.投资狂人——沙特王子财富传奇

现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的侄子阿尔瓦利德·阿苏德,在2009年新出炉的《阿拉伯商业》杂志全球50大阿拉伯富豪榜上,以180亿美元的身家再次名列榜首。他获得的巨大财富并不是因其拥有王子的头衔,而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沙特,阿尔瓦利德·阿苏德的父亲塔立尔王子的思想很开放,他背离王室传统,娶了黎巴嫩开国总理的女儿扎哈尔。因为扎哈尔是外籍女性,难以在传统的沙特皇室立足又因塔立尔王子与国内的保守势力不合,所以被流放到埃及。虽后来获得批准回国,但再也不能进入政坛。其后,父母离异,阿尔瓦利德·阿苏德便跟随母亲一直生活在黎巴嫩。或许是和政治无缘之故,造就了阿尔瓦利德·阿苏德中东首富的地位。

儿时的阿尔瓦利德思想叛逆,经常逃学,而且不回家。即使是个王子,他也总在街上寻找没上锁的汽车,只要找到门没锁的车,就会钻上去睡在后座上。

13岁那年,其父发现阿尔瓦利德的生活丝毫没有王子的样子,决定将他带回利雅得,并送他到军校读书,管教他桀骜不驯的性格。

在军校期间,阿尔瓦利德被要求打扫马桶、浴室,早上6点自己做早餐,晚上6点准时睡觉。阿尔瓦利德说:“那段生活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关键阶段,从军校出来后,我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和迟疑不决都被一扫而光。”在军校期间,阿尔瓦利德坚持听BBC电台的新闻,学习商业知识,阅读时政杂志和报纸。但在19岁那一年,阿尔瓦利德最终选择了离开沙特,前往美国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阶段。

阿尔瓦利德说:“独自去美国的经历让我树立了自信。”三年后,阿尔瓦利德带着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到沙特。和其他王子一掷千金不同,阿尔瓦利德只向父亲借了1.5万美元作为原始资本,此外他将父亲给他的一栋价值150万美元的房子抵押出去,获得了40万美元现金。

凭借这些资本,阿尔瓦利德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涯。

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石油危机。油价的飙升让沙特的石油收入剧增。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大笔收获石油美元,国内的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阿尔瓦利德利用向父亲借来的钱,做起了贸易代理和承包生意,每年的利润就达到数千万美元。与此同时,沙特展开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土地价格暴涨数十倍。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让阿尔瓦利德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又开始大力投资房地产生意。

他果断出手在首都利雅得买下大片地产,为他日后成为当地最大的私有地产业主打下了基础。

随着阿尔瓦利德在建筑和房地产业的成功,他的财富滚雪球式地增长。他建立了王国控股公司,将触角伸向其他领域。

1986年,他成为连年亏损的沙特阿拉伯联合银行最大股东,并在1989年将该银行转变为沙特阿拉伯盈利最好的商业银行。

到20世纪90年代,阿尔瓦利德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并且成功地利用财富和王室血统,编织了一个由各国政要和商业巨子组成的关系网。

1990年,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陷入困境,股价一落千丈。阿尔瓦利德却逆行入市,先后购买了近8亿美元的花旗股份。他的眼光很快得到了验证——当年购买的股票后来一度增值到100多亿美元,这也使他成为花旗集团最大的个人股东。

此后的十多年里,阿尔瓦利德先后斥巨资购入国际知名企业的股票。

他参股的公司包括花旗银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迪斯尼、摩托罗拉、时代华纳、福特、亚马逊、eBay、柯达等一系列国际知名企业。

他的大部分投资在美国,目前他是美国最大的外来个人投资者。阿尔瓦利德的投资规模之大、领域之广,已成为中东商界的骄傲。

第二节沙特农牧业发展概况

上天好像对沙特阿拉伯特别照顾,在这块20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下蕴藏有极丰富的石油资源。上天又好像对沙特格外悭吝,除了石油资源,这块土地满眼黄沙,相当一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地表覆盖物,全国没有一条长年有水的河流。正是这种石油的极为富有和水的极端贫乏,使沙特人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开始迈出了向经济多样化发展的步伐。

1.“无水之国”创奇迹

沙特因水资源匮乏被称为“无水之国”。沙特面积约225万平方千米,将近一半以上被沙漠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燥酷热状态。每到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室外最高温度超过60℃。凉爽的时间很短,大部分地区雨水稀少,东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也不稳定,全国几乎没有河流,是典型的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

沙特本国拥有大约1620万人口,加之外来劳务人员,对水的需要量较大,于是水成了沙特阿拉伯政府在石油生产和经济发展时考虑的第一项内容。

沙特发展经济用水和生活用水主要有海水淡化、地下水、雨水三个来源。大部分地区将近70%的用水来自海水淡化,其余使用的都是水库蓄水和地下水。

近年来,沙特投入大量资金,在东海岸和西海岸修建了30多个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年产水10.85亿立方米的饮用水。饮用水通过全长3270千米的输水管道,输送到全国40多个城镇,以供城乡居民日常饮用。此外,沙特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东西部和北部一带修建了225座大小水库,用于储存雨水。

20世纪80年代,为了国家粮食需求的安全,扩大小麦的耕种面积,一度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一部分小麦,沙特大力开发地下水,以灌溉小麦。但这个干旱之国的地下水却年复一年地递减,地下水资源损耗严重。

现如今,沙特政府也正在修建和扩建海水淡化厂,并新建了26座水库,以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和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对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