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印度尼西亚
18709800000005

第5章 海上星辰,沧海桑田(5)

在西爪哇境内,雅加达以南不到100千米的勒巴县里居住着一个至今仍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的少数民族——巴都依族。他们的祖先是巴查查兰王国卜拉希·西利万吉王室的贵族。大约在公元1523年,伊斯兰教势力控制了西爪哇,多数人都皈依了伊斯兰教,而这批王室贵胄却拒不接受。为了坚持原来的信仰,维护自己的文化,他们便逃进勒巴县境内的深山老林,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400多年来,他们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却一成不变地保持着他们16世纪时的生活模式。为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制定了一系列不成文的法律和禁忌。巴都依族的禁忌涉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核心思想是忌享乐、避邪恶。由于长期不与外部世界接触,巴都依人很少关心本民族以外的政治变迁,自他们的祖先迁至密林深处以来,印尼已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并不断遭到外敌入侵,但对巴都依人来说,这一切似乎都与其无关,他们依然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他们小小的天地里,对近十几年来印尼的总统选举,他们也没有表现出丝毫兴趣。他们的态度是,谁上台都无所谓,无论谁执政,他们都做顺民。

2.五教并存的宗教信仰

印尼是个人人信教的国家。在印尼的宪法中,规定了建国五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项便是“信仰神道”,因此从理论上讲,居民都有信仰宗教的义务,无神论者被视为异端。国家也重视宗教教育,各类各级学校都开设有宗教课,以伊斯兰教课程为主,印尼政府中还专门设有宗教部,负责管理宗教事务,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较为罕见的。

印尼是个多元宗教的国家。印尼人信仰的宗教不仅有伊斯兰教,而且还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孔教、道教、原始宗教等。

其中伊斯兰教是印尼最大的宗教,其信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7%,虽然印尼全国人口中伊斯兰教徒占绝对多数,但印尼政府历来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伊斯兰教不是印尼国教,印尼也不是伊斯兰教国家。各种宗教在印尼享有平等的地位。

教徒虔诚程度因人而异。

印尼人虽人人信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深明教义、严格履行宗教义务的虔诚信徒。

人们对宗教的虔诚程度往往因受地区、民族、历史、自然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虔诚的教徒不乏其人,挂名的教徒也为数不少。尤其在当代,有的人因为生在信仰某种宗教的家庭中,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该宗教的教徒,但他们对宗教教义知之不多,有的甚至一窍不通。也有人选择某种宗教纯粹是形式主义,由于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在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头脑里,宗教意识在逐渐淡化。

在印尼现有的各种宗教中,只有原始宗教是印尼土生土长的信仰,其他则都是从外国传入的。这些外部宗教的传入并在印尼传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每个新宗教的传入都曾对原有的宗教产生过强烈的冲击,却都未能完全摧毁原有的宗教,从而形成了当今印尼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

原始宗教产生于史前时期。表现为精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远古时期的印尼人相信“万物有灵”。例如,印尼至今还有不少人相信,如果在古老的榕树下许愿,榕树的精灵就会帮助他实现愿望;有些印尼妇女相信,如果她们穿上有蛟龙图案的蜡染衣裙,精灵就会帮助她们征服丈夫的心。祖先崇拜是指对祖先灵魂的崇拜,祭祀祖先以求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护。印尼人还相信鬼神,例如印尼的农村中至今还有人相信“菜篮神”,实际上它是一种扶乩。祈求“菜篮神”的方法是:在菜篮上方的把柄上吊一根细棍儿,菜篮里垫上布,布上放沙。两人扶住菜篮,轻轻晃动。细棍儿就在沙上画出模模糊糊的字形,据说这就是“菜篮神”的指示。这也是神灵崇拜的一种表现。

目前,在印尼一些人烟稀少的小岛或大岛的深山密林中仍生活着一些“未开化的民族”。他们有的仍处于刀耕火种、原始抛荒的时代;有的完全与世隔绝,依然按自己固有的原始方式生活。他们一般都恪守自己的原始信仰。

最早传入印尼的外来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当时印度南部一些国家国势强盛,海上贸易发达,一些南印度人在与印尼人的通商中逐渐把印度文化带到了印尼。后来,印尼一些王国的王侯们把信奉婆罗门教的南印度僧侣请到印尼,专门传授这种宗教。有些印度婆罗门教教徒开始在印尼定居,与印尼人通婚。于是婆罗门教渐渐在印尼传播开来,为印尼人所接受。印尼人信仰的是婆罗门教中的湿婆教,崇拜湿婆及其妻子杜尔佳和儿子佳尼沙。后来婆罗门教衰落,佛教兴起,印尼在7世纪后成了东南亚的佛教中心,当时我国唐朝的高僧义净曾在室利佛逝王朝时期在印尼学习佛教经文。10世纪后,经过改革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开始从南印度传到印尼,它压倒其他宗教而成为当时印尼影响最大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在印尼都曾鼎盛一时,留下许多辉煌的历史遗迹,其中最为着名的是爪哇岛上的佛教“千佛塔”婆罗浮屠佛塔及甫兰班南陵庙。

自伊斯兰教传入后,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逐渐减弱,信徒越来越少,目前其教徒主要集中在巴厘岛、龙目岛及爪哇中部和东部一些地区。从民族上看,除巴厘、龙目岛居民和部分爪哇人外,还有不少华人也信仰佛教。在一些华人集中的大中城市都可见到华人的佛教庙宇。历史上传到印尼的佛教属于大乘教派,也有密宗教派。但如今印尼的佛教各教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尼的原始信仰及印度教的影响。巴厘岛几乎未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是印度教在印尼的最后一块阵地,岛上印度教寺庙比比皆是。巴厘和龙目岛的印度教教徒过去长期保留着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直至印尼独立后才渐渐消失。巴厘人信仰的印度教已融人了当地的传统习俗,不同于正宗的印度教,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巴厘印度教”。

伊斯兰教在佛教和印度教之后传入印尼。公元13世纪时,印尼沿海(尤其是苏门答腊北部)港口城市在海上香料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海上交通要冲和东南亚与西亚、中国进行贸易的必经之路和集散地。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古查拉人以及少数真腊人和占婆人在贸易和日常交往中把伊斯兰教传入了这些港口城市的上层社会。不久苏门答腊北部的巴赛国、八儿喇国(现在的亚齐特区)便成了伊斯兰教的天下,成为向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的据点。接着马六甲伊斯兰化,成为向东南亚各国传播伊斯兰教的中心。15世纪,爪哇北部沿海新兴的万丹国、淡目国、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国以及苏拉威西南部的高阿国都已接受了伊斯兰教。

后来伊斯兰教圣人马立克·伊卜拉欣等人去爪哇内地广泛宣传伊斯兰教,至16世纪时,爪哇大部分地区都已处于伊斯兰教影响之下。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印尼许多地区传播开来,主要原因是它主张经商及财产的私人占有,非常适合当时印尼各地新兴贵族及上层人物的胃口。此外,最初传入印尼的是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它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与印尼人原先信仰的印度教、佛教中的神秘主义成分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印尼人对新传来的宗教并不感到陌生。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并统治印尼后,伊斯兰教的发展曾出现过停滞,但在19世纪时,印尼全国,尤其是在苏门答腊岛掀起了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主张净化、发展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在印尼广泛传播开来,以致成了今日印尼最大的宗教。

印尼的伊斯兰教徒主要是逊尼派沙斐仪教法学派,他们遍布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沿海及苏拉威西南部地区。就民族而言,爪哇族、巽达族、亚齐族、米南加保族、马来族及布吉斯族中信伊斯兰教的人最多。其中亚齐族信徒最为虔诚,其次是米南加保族。在这两个民族集中的亚齐特区和西苏门答腊省,伊斯兰教色彩非常浓厚:有伊斯兰经堂教育,有正规的伊斯兰教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人们的民族服装色调、样式朴素,女人的服装很少裸露,相当多的女教徒戴面纱;教徒们大都严格履行伊斯兰教的“五功”,并把去麦加朝圣作为自己的终生愿望。在爪哇岛,伊斯兰教气氛及虔诚教徒所占比例,总地来说均不如上述两地。有些教徒平时很少尽其宗教职责,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念功和拜功也很少去做,只是在遭遇不幸或遭受灾难时才想起祷告,祈求保佑,一如我国俗话所说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是由西方殖民者带入印尼的。16世纪初,葡萄牙人率先到东方寻宝,用武力征服了战略要地马六甲,从而打开了西方人进入印尼的大门。紧接着荷兰人、西班牙人及英国人飘洋过海从东、西两个方向来到印尼做香料生意。16世纪末,印尼沦为荷兰殖民地。随着欧洲人对印尼经济的掠夺和政治上的占领,西方文化和宗教也开始在印尼传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纷纷来到印尼,以顽强的毅力深入到印尼受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影响较小的岛屿进行宣传,使一些当地人成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主要是加尔文派)。

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因在印尼传播得较晚,所以教徒不多,大多分布在伊斯兰教、印度教及佛教影响较小的地区,如苏门达腊的巴达族部分地区、门达威群岛、加里曼丹内地、苏拉威西北部、东努沙登加拉的大部分岛屿以及伊里安查亚地区。但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在印尼影响的扩大,大城市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及华人信仰这两种宗教的教徒人数呈现增长趋势,不少教徒连名字也都欧化或基督化了。

孔教和道教则是由移居印尼的华人传入的。直至现在,信仰孔教和道教的主体仍然是华人,但在爪哇岛和巴厘岛也有少部分当地人信仰这两种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