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25

第25章 陈元光后裔迁台族谱资料及其初步考察(1)

陈在正

陈政、陈元光父子自唐初奉命入闽后,为开辟漳州建立了殊勋,一千多年来,其子孙筚路蓝缕继续开发漳、泉,后裔繁衍播迁各地,溯自明末以后,有的陆续移居澎湖、台湾,与闽粤移民一道,为开发我国宝岛台湾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系根据目前见到的部分闽台陈氏族谱资料,对陈元光后裔即开漳圣王派移垦台湾前的祖籍、所属系派、迁台后在台湾的地区分布及姓量、位次等有关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一、闽台族谱关于陈元光后裔迁台的记载

27世(浯阳派9世),振遥,讳远,谥公,万历年间从金门渡澎,为开澎始祖,葬在潭边(今湖西乡湖东村),子孙繁衍澎湖各岛,有的移居台湾本岛(1961年台湾陈建章等重编:《陈民大族谱》,入澎时间据林再复:《闽南人》)。

陈玉珩、和宗、道太、振遥等从金门移居澎湖沙港(今湖西乡沙港村),已传至23代(1987年台湾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会编:《台湾区族谱目录》,简称《谱录》下同)。

陈政后裔从金门迁澎湖马公镇,已传至24代(1973年陈清平编:《妫汭五姓大族谱》,转引《谱录》)。

28世(浯阳派10世),8世治明孙住澎湖莳里乡(今马公镇莳里里)地方(《陈氏大族谱》)。

28世弘意,讳喜,振遥长子,公妣合葬在东石(今嘉义县东石乡)(后,同上)。

28世弘德,讳仁,振遥次子,葬在台湾府城西南喜树仔(今台南市南区喜东里),妣杨氏,葬在蚱脚屿(今马公镇安宅里)东(后,同上)。

28世弘助,讳赞,振遥三子,公妣合葬在大城(今彰化大城乡)(同上)。

黄帝141世,陈一贵随郑成功入台(乾隆二十年陈鼎丕编:《银同碧湖陈氏族谱》,转引《谱录》,入台时间据《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

32世后裔从同安移居大加蚋(今台北市区),三重(今台北县三重市)等地(1978年唐羽主编:《开漳陈氏银同普园派族谱》,转引《谱录》)。

34世(银同碧湖派12世),课,宇应略,从金门渡澎,葬良文港。(今湖西乡龙门村)地方(《陈氏大族谱》)。

38世(银同碧湖派16世),陈志篇、鼎调移居台中、台北等地,渡台已7世(1977年陈亭卿编:《银同碧湖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振遥后裔移居台北市(陈瑞德等编《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40世(银同碧湖派18世)后裔移居澎湖,42世后裔迁居台中(1961、1971年陈宗炯重修《金门碧湖颍川陈氏族谱》、《金门浯江湖前碧湖颍川陈氏族谱》,转录《谱录》)。

陈一贵后裔移居台东,已传至22世(1970年陈仁德编:《金门碧湖分支台湾中州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41世(赤湖派17世),士灶,渡台始祖,后裔迁居全省(1936年陈丹响编:《漳浦锦湖陈氏族谱》、1979年陈玫吟编:《赤湖迁台陈氏宗谱》,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祖籍长泰,迁马公,已传10世(1961年陈保利序,《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元光后裔宗桦、初、骞从漳浦迁台中大肚,来台已9年(1977年陈达生编:《颍川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37世(赤湖派13世),陈声扬后裔迁居彰化田中(1980年陈景三编:《陈氏声扬公派下族谱》,1976年陈玉振等编:《陈氏赤湖分派族谱》,转引《谱录》)。

43世(赤湖派19世),瑞兴,谥仁详,生乾隆四十九年己亥(1779年),卒咸丰七年(1857年),葬彰化东螺东堡二八水庄(今彰化县二水乡),妣黄氏(《陈氏大族谱》)。

44世松贺(赤湖派20世),谥世忠,生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卒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葬二八水(同上)。

44世(赤湖派20世),辉煌、辉豹等于咸丰十一年迁噶玛兰(今宜兰县)罗东,后开发三星乡(《宜兰文献》第3卷第2期)。

44世天泽,生于清己巳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卒于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道光二十六年与父瑞伙渡台教察,回乡后正准备渡台定居,而父染疾身亡,遵父志于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携眷渡台,居彰化大武郡东螺东堡(今彰化二水、社头、二乡及田中、田尾、北斗、溪洲、永靖等乡部分村庄属之)地方(同上)。

天泽后裔迁居台北景美(陈正宗编:《赤湖迁台陈天泽派下宗谱》,转引《谱录》)。

陈道明后裔迁居台东县等地(陈氏世系图,转引《谱录》)。

35世游、瀛、攀、善等兄弟俱渡台(《陈氏大族谱》)。

35世鞍,台治龙井祖,康熙末年渡台(《陈氏大族谱》,入台时间据《闽南人》)。

鞍,迁居台湾茄投(今后中县龙井乡),开基祖(1982年陈庆余编:《南陈侯亭五大派宗谱》引将军派源流之分派系图)。

35世元利,康熙末年渡台(《陈氏大宗谱》,入台时间据《闽南人》)。

36世殿伟、殿朝、殿招、殿友兄弟俱渡台,殿坤渡台(同上)。

36世智勇,22岁移民彰化布屿堡等地(黄师樵:《台湾陈氏世系源流》)。

40世德贺,迁居彰化县东螺麻园寮(《南陈侯亭大宗谱》)。

41世语、坤,住彰化竹塘乡(《陈氏大宗谱》)。

5世传至岩公派下迁居台湾竹山社寮庄(今南投县竹山镇社寮里),又一派迁居集集林尾庄(今集集镇林尾里)等地(《南陈侯亭大宗谱》)。

陈克耕后裔移居彰化田尾(陈云彰编:《绳武堂陈武平公族谱》,转引《谱录》)。

陈元光后裔移居云斗六(《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移居嘉义下坑(今番路乡)地方(1977年陈棋头修:《下坑陈氏续修谱志》,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移居新竹北埔乡(《族谱颍川堂》,转引《族谱》)。

27世(大溪分派3世),巨振第四子从平和大溪移居铜山,台湾等处(陈冬青编:《陈氏世系》)。

33世(大溪分派9世),和友,乳名劳,生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卒于台湾,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骨骸迁归(同上)。

36世陈推,原籍平和,迁居台中大坑住(陈万年:《漳浦陈氏家族洲源、世系及分布》)。

41世(东槐派8世)朝,迁台(道光十九年陈奎编:《和邑东槐陈氏宗谱》)。

43世(芦溪13世)孔月妣余氏,带次子玉居与媳涂氏从平和芦溪迁往台湾诸罗山打猫东顶保梅仔坑大坪(今嘉义县梅山乡太平村)等地(1988年重修:平和芦溪《陈氏家谱》)。

45世(东槐派12世),儒生,读书功名不就,往台湾,亦卒于台湾,无归葬(《东槐陈氏宗谱》)。

45世眼、密,生于乾隆年间,兄弟俱往台湾南路冷水坑居住(同上)。

45世绒、妲、森、泥兄弟俱往冷水坑居住(同上)。

46世(东槐派13世),出、荣兄弟俱往台湾(同上)。

46世贰,宇步中,少往台湾,早卒。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骸骨载归(同上)。

46世床,宇希东,谥英扬,生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自少往台湾,卒于乾隆某年,后骸骨载归(同上)。

46世仰,宇景云,谥敦成,生于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卒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葬在许坑。曾往台湾两次,意欲迁居。自成一家,在许坑建置大厦,在本乡广立田地,建立学馆,富而好学(同上)。

46世波,宇荣清,谥贤德,生于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自少往台湾冷水坑住,心常无定,晚年回家一二年,至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又往台湾,卒于嘉庆二十一丙子(1816年),葬在冷水坑,至道光元年(1821年)骸骨同丘氏载归(同上)。

46世金章,乳名宣,祖父先声,曾任凤山县儒学教谕,金章嘉义县庠生,后补廪于台湾(同上)。

47世(东槐派14世),受峡、受元兄弟均在台湾住,系荣清子(同上)。

48世(东槐15世),抄(一作水抄)、未(一作和昧)兄弟均往台湾(同上)。

19世景肃后裔从平和迁居台中龙井(《陈石盾家族世系表》,转引《谱录》)。

陈元光后裔从平和迁居台湾嘉义(《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从平和移居新竹湖口(《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君用后裔从平和宜古田(今大溪乡宜盆村)迁居噶玛兰五里鼎敢埔(今宜兰县五结乡协和村)地方(据大溪乡陈云汉听其曾孙茂荣、茂审面告)。

梅林分派14世,正直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游幕后湾府,嘉庆十年(1805年)回籍携眷卜居噶玛兰员山堡(今员山乡)地方(陈长成:《介绍宜兰复兴庄梅林陈氏》)。

梅林分派14世,蝉,从漳浦梅林迁台,卒于淡水庄(今后北县淡水镇)地方(光绪三十四年陈锦澜重修《梅林陈氏族谱》,转引自1988年重录增补本)。

梅林分派15世,天应、贼、窥渡台(同上)。

梅林分派16世川、容、城、汉臣、林仔、红若、枣、世荡、继嗣、继因、光辉等渡台(同上)。

梅林分派17世,红菲、红圣、乌红渡台(同上)。

梅林分派18世,就(16世)孙过台湾(同上)。

梅林社于嘉庆末有30余户迁居噶玛兰员山堡复兴庄,后移五结庄(陈长城:《介绍前清梅林陈氏》、《台湾文献》,第3卷第2期)。

28世(霞宅派一世)后裔迁居台湾地区(1961年陈建章:《霞宅陈氏族谱》抄本,转引《谱录》)。

36世(霞宅派9世),孟康,讳天孝,生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葬台湾南路(《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转引庄为现、王连茂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36世孟燕,讳窦,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葬台湾田厝庄(今屏东县万丹乡田厝村尾)(同上)。

36世孟角,讳天麟,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葬在台湾(同上)。

37世(霞宅派10世),仲先、仲怀等15人居台(其中1人系随父往台,1人系渡台第二代),其中卒台湾者7人,卒葬万丹埔者5人,卒葬南路淡水者1人,卒葬本山者1人,往台失船者1人。

38世(霞宅派11世),国旺、国书等44人居台(其中有5人系渡台所生第二代,1人生卒在台,但未见其父渡台记载),其中仅记往台或卒台者15人,卒葬万丹埔者21人,卒葬台湾府城者3人,卒葬台湾南路1人,卒葬台北外快官山1人,通顶营1人,往台湾渡海失船2人(同上)。

39世(霞宅派12世)家继等82人居台(其中31人系渡台后所生第二代,其中仅记往台或卒于台者37人,卒葬万丹埔者30个,东港2人,台湾南路2人,琅峤(今恒春镇)1人,笨港(云林北港一带)1人,鹿港2人,顶淡水1人,(同上)。

40世(霞宅13世),熙敬等98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28人,住台者14人,只记卒于台者56人。陈卒葬万丹埔30人外,余散居琅峤1人,台湾府2人,台南市2人,鹿港1人,番仔厝(屏东内埔乡)1人……(同上)。

41世(霞宅14世),醇吉等131人住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33人,住台者35人,只记卒台者63人。陈卒葬万丹埔11人外,余散居万峦1人,下淡水落石出人,梓官庄2人,观音山1人,凤山4人,台湾府2人,东都化2人,嘉义9人,北路2人,暖暖(属基隆市)1人,台东1人,(同上)。

42世(霞宅派15世),祖标等136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23人,住台21人,只记卒于台者92人。卒葬万丹埔6人外,余散居东港5人,梓官5人,凤山县1人,东都或承天府(今台南市)3人,斗六(今云林县斗六镇)1人,嘉义县城4人,彰化县3人,石龟溪4人,他里雾1人(今云林斗南镇),茄冬脚(云林大埤乡)2人,淡水(台北县淡水镇)2人,金包里(台北县金山乡)1人,基隆1人,(同上)。

43世(霞宅派16世),宗述等299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35人,住台者98人,卒于台者166人。散居万丹埔3人,赤山埔(屏东县万峦乡)1人,潮州庄(屏东县潮州镇)5人,东港(屏东县东港镇)4人,阿猴厅(屏东县屏东市)1人,涂库(屏东县里港乡)3人,打狗山(高雄市监埕区)1人,台南府1人,消垅(台南县佳里镇)1人,石龟溪9人,嘉义县8人,彰化3人,新竹2人,竹堑(新竹县)1人,大稻埕(台北市区)2人,三貂(台北县贡寮乡)1人,宜兰2人,淡水2人,(同上)。

44世(霞宅派17世),创书等261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37人,住台者105人,卒台者120人,散居万丹埔5人,潮州庄5人,东港1人,梓官2人,凤山1人,新竹1人,嘉义县11人,朱罗门(彰化县)1人,石龟溪3人,中坜(桃园县中坜镇)3人,三貂1人,台北县3人,台湾府(此时的台湾府系今台中市)1人,宜兰4人,(同上)。

45世(霞宅派18世),垂晓等141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9人,住台者70人,卒于台者62人,散居台湾南府城(台南市)1人,监水港(台南县监水镇)1人,嘉义县5人,石龟溪2人,三貂1人,中坜3人,(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