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57

第57章 应该重视宋人对闽人皆称固始人的评析——兼论陈政、陈元光自粤入闽说(3)

时光州固始属汝宁府。《明一统志》卷三一《汝宁府》各部分(包括《名宦》、《流寓》、《人物》、《祠庙》、《陵墓》等)皆未及陈政、陈元光。值得注意的是,《明一统志·汝宁府》其《人物》部分,有唐五代的周光元、袁滋、周墀、刘仁安、王潮、王延嗣等,而无陈政、陈元光。说明天顺五年(1461年)以前虽已出现陈政、陈元光州说,但尚未为光州史志所采用。

弘治(1488-1505)年间的《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志·漳州府》载“唐嗣圣三年广寇陈谦等连结诸蛮攻潮州。左玉铃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讨平之,请置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抗岭表,遂析福州西南境置漳州。”此外还多次提到陈元光,但亦皆未言其籍贯。

嘉靖《潮州府志》卷五《官师志》“唐州刺史”条载:“常怀德,高宗仪凤间刺潮,诛崖山贼,以礼义教民,民皆化之。”虽未及陈政、陈元光事,但隆庆(1567-1572)《潮阳县志》卷一《建置沿革纪》引潮州旧志则记:“按潮州旧志载:唐仪凤间崖山贼陷潮阳,命闽帅陈元光讨之。元光刊木通道,大小百余战,俘馘万计,岭表以平,后潮人以其有功于潮,立庙于州城,名曰威惠,今废。”隆庆《潮阳县志》称引的潮州旧志虽未提到陈元光籍贯,但既称陈元光为“闽帅”,似乎表明他不是从北方万里提兵入闽的。

福建方面至明崇祯(1628-1644)初刊印的何乔远(1557-1633)《闽书》卷四○《君长志》,才明确说陈政、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闽书》卷四○《君长志》记载:“陈元光,宇廷炬,固始人。祖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父政,以从征功,拜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高宗敕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绥安故地。仪凤二年(677年)卒。元光通儒术,习韬铃,年十三则已领乡荐第一。及代领父众,会广寇陈谦连结诸蛮苗自成、雷万兴年攻陷潮阳,守帅不能制,元光以轻骑讨平之。”何乔远所述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大体相同,可见,何乔远的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说本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

但现存最早的固始县志——嘉靖《固始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却仍只宇未提陈元光及其先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嘉靖《固始县志》卷七《人物志·隐逸附》记:“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又,王潮之乱,十八姓入闽,二也。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三也。”更是明确地将陈政、陈元光排除在自光州固始入闽者行列之外。这说明明代后期,福建地方史志《闽书》虽已率先大幅采用《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说,认定陈政、陈元光从光州固始提兵入闽。但此说并未为粤、豫方志(包括《固始县志》)所接受。

到了清朝,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说更加盛行,且为闽、豫方志所广泛引用。但广东方面仍坚持广东揭阳说,如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成的《广东通志》卷四四《人物志·忠烈》载:“陈元光,先世家颍川。祖洪,丞义安,因留居为揭阳人。父政,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明确提出陈政、陈元光为揭阳人。清乾隆廿七年周硕勋《潮州府志》卷廿九《人物·武功》亦记:“陈元光,揭阳人,父政,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

有趣的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编成的《清一统志》兼取互相矛盾的广东揭阳说与光州固始说。《大清一统志》卷一七六《光州》载:“陈元光,宇廷炬,光州人,博览经书。总章间,从其父政领将卒五十八姓以戍闽,政卒,元光代领其众”。《大清一统志》卷三二九《漳州府·名宦》亦载“唐陈元光,固始人,总章二年随父政领军入闽,父卒,代领其众”。而《大清一统志》卷三四四《潮州府》则明确载:“唐陈元光,广揭阳人。仪凤中随父征戍闽中,父死,代为将”。同一本书,同时采用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十分耐人寻味。

如前所述,陈政、陈元光自光州固始入闽说来源自陈氏族谱。《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说陈元光之父“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之浮光山”。《颍川陈氏开漳族谱》所录的《颍川陈氏世系》开列了陈政近五世先人:陈显逊(宇延谦,又宇延思,仁梁州刺史)→陈庆之(为武威将军)→陈霸汉(宇兴家,号太宗,封汝宁)→陈果仁(讳欲得,宇育,隋任大司徒,封忠烈王)→陈克耕(克荆,唐开国元勋,封济美嘉庆侯)→陈政。现在我们就据此考证一下,陈政、陈元光的近几世祖是否为光州固始人。

陈显逊,史书无传。陈庆之,《梁史》有传。《梁书》卷三二《陈庆之传》载:“陈庆之,宇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普通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求入内附,以庆之为武威将军”。可见,陈庆之绝非光州固始人,而是义兴人。《梁书·陈庆之传》未言陈庆之父祖为谁,可见其先世不显。《梁书·陈庆之传》既未言陈庆之其父为陈显逊,更未言其有子陈霸汉,而《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却说陈庆之上承陈显逊,下传陈霸汉。

陈霸汉,正史无传。然据祯祥本《颍川陈氏开漳族谱》,陈霸汉与南朝陈开国皇帝陈霸先同高祖。《陈书》卷一《高祖纪》载:“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宇兴国,小宇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也,世居颍川。寔玄孙准,晋太尉。准生匡,匡生达,永嘉南迁,为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家焉。达生康,复为丞相掾,咸和中土断,故为长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咏,咏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赞”。据此可见,陈霸先的高祖为陈咏。至陈咏,陈氏已六世定居于吴兴长城县。如果有陈霸汉其人,这就意味着陈霸汉自其九世祖以来就是吴兴长城人,与光州固姓毫无瓜葛。如果陈霸汉果为陈显逊之子,那么陈显逊也只能是吴兴长城人,而非光州固始人。

陈果仁,《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说他是隋大司徒,封忠烈王。司徒为三公之一,品位显赫。如果陈果仁确为隋司徒,《隋书》定无不载之理。但遍查《隋书》却完全不见陈果仁的踪迹。《旧唐书》卷五六《沈法兴传》载:“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郡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佑讨之。俄而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佑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佑于坐,号令远近,以诛化及为名。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南道总管。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原来,陈果仁只是隋末割据势力沈法兴的“司徒”,不是隋王朝的司徒。在隋朝,他只是太仆丞元佑的部将。所谓封忠烈王云云,显然无稽之谈。沈法兴灭亡后,陈果仁不知所终。《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编撰者“附会名贤”过于心切,一时“误会”,找错人,竟让隋末割据势力沈法兴的“司徒”入了谱。

《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说陈果仁之子传陈政之父陈克耕(或曰克荆)。如前所述,陈果仁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还是江淮割势力沈法兴的司徒,其子又怎么可能在此之前的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参加李渊的太原起兵,并成为开国元勋?查两《唐书》,唐开国元勋中也绝无陈克耕或陈克荆者。由此可见,《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与《闽书》说陈政“从父克耕攻克临汾等郡”等等,也是子虚乌有之事,没有丝毫的可信度。除此之外,《颍川陈氏开漳族谱》所附的所谓陈元光《龙湖集》(在康熙陈汝箴《漳浦县志》称为《玉铃集》)等等,作伪之迹也都很明显。

要言之,《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开列的陈政、陈元光的近五世先祖,其“附会名贤,侈陈德业”之迹历历在目,有力地印证了史学家章学诚所说:“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祖父,是非或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

既然《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开列的陈政、陈元光的近五世先祖,无一人可确证是光州固始人,又有什么根据说陈政、陈元光必是光州固始人?既不能确定陈政、陈元光是光州固始人,又怎么能说陈政、陈元光是从光州固始提兵入闽的?再者,无论说随陈政、陈元光自光州固始举家入闽,且长期戍守于闽、定居于闽的是府兵,还是募兵,都不符合唐代兵制。唐代府兵只是后备兵,除定期轮番宿卫(或征行)外,都不离本乡。而且,唐代府兵制的制度是别将以上军官,例不由本地人担任。也就是说,如果陈政、陈元光是光州固始人,那么他所带的府兵就不可能是本地府兵(实际上唐代光州亦并无府兵军府),反之,如果陈政、陈元光率领的是光州固始府兵,那么,陈政、陈元光就绝不是光州固始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使陈政、陈元光率光州府兵入闽说陷于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或即因此,今人又改府兵说为募兵说。募兵牵涉到更改户籍与免赋役问题,也只能由地方长官出面招募,而不可能由军事将领到本人户籍所在地集中招募。而且唐前期的募兵,也是不随带家属的。从行军路线上看,总章二年的“蛮獠啸乱”既然发生在龙溪以南的沿海地带,唐中央政府如果要派兵平叛,按理说也应该走便捷的水路,而不会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穿越“蛮獠啸乱”地区到九龙江南布防,然后再依托潮州往北打。这种舍近求远战术,为历史所未见,极不合情理。总之,陈政、陈元光自光州固始万里提兵说,除破绽百出的晚近族谱与受其影响的晚近地方志外,并无任何实据。

反之,说陈政、陈元光是岭南首领,不仅传世文献有迹可寻,也很符合当时泉潮间的时空特点。陈元光其人、其事,与泉潮间的“蛮獠”啸乱,唐代史书皆不载,说明陈政、陈元光平定粤闽交界处“蛮獠”啸乱事件只是地方性事件,并未牵动朝廷。既然其时“蛮獠”啸乱事变只是发生于潮州或靠近潮州的地方,而潮州所属的广州都督府又有较强的常备军,由广州都督府或其下属的潮州或派兵平叛,可谓顺理成章。如前所引,广东方面的方志实际上也一直都这么说。陈政、陈元光自粤入闽说与早期《固始县志》——嘉靖《固始县志》只宇不提陈政、陈元光,且明确将陈政、陈元光在泉潮交界处作战事排除在光州固始人“三次”入闽之外,也十分契合。应该说,陈政、陈元光自粤入闽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与清朝的一些《光州志》或《固始县志》屡屡提到陈政、陈元光曾被授归化将军、岭南行军总管,又说陈元光子孙世袭漳州刺史,这一切如果属实,似乎也都无意中印证了陈政、陈元光是岭南首领这一事实。因为在唐代,归化将军这一类衔头,无论是作为虚衔,还是实职,都只授给少数民族酋长。世袭刺史,也只有少数民族酋长才有可能。

结语

唐末,包括光州固始人在内的一批寿州人、光州人,随王绪、王潮、王审知等入闽,这是光州固始人批量入闽的唯一一次,但其影响却很深远。后来因为王审知做了闽王,掀开了福建开发史新的一页。王审知其人,在福建又政绩可嘉,所以颇受闽人尊重。因此,许多从中原入闽者的后裔都自称是来自光州固始。光州固始因此成为闽人称羡的中原先进文化的代表。这一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很值得研究。

文献来源:2011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杨际平,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