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18710300000076

第76章 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2)

据今人统计,固始入闽之姓氏有:蔡、曹、陈、程、戴、邓、丁、董、范、方、冯、傅、高、龚、顾、郭、韩、何、和、洪、侯、胡、黄、江、金、康、柯、赖、雷、李、连、梁、廖、林、柳、刘、卢、吕、罗、骆、马、茅、倪、潘、彭、邱、商、邵、沈、施、宋、苏、孙、汤、唐、田、涂、汪、王、魏、翁、吴、萧、谢、许、薛、严、杨、姚、叶、应、尤、游、俞、余、袁、曾、詹、张、郑、周、危、朱、庄、桌、邹,共86姓。

其中,据《开漳世谱》(槟城刊印)记载,唐初随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许、马、李、朱、欧、张、沈、林、卢、刘、涂、廖、汤、郑、吴、周、戴、柳、陆、苏、欧阳、傅、司马、杨、詹、仲、萧、胡、赵、蔡、叶、颜、潘、钱、孙、魏、韩、王、梁、何、方、庄、唐、邹、丘、冯、江、石、郭、曹、高、钟、徐、汪、洪、章、宋、陈58姓,另有妻眷姓氏:司空、种、宁、翟、甘、姚、邵、尹、尤、阴、狐、金12姓,共计70姓(《云霄志书》之记载为84姓)。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者有: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许、杨、苏、邹、詹、薛、姚、朱、李、郑、程、严、董、吕、孟、连、湛、虞、庾、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孙、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50姓(福建王氏族谱一般记载为“18姓随扈三王入闽”。)

据《台湾省通志·氏族篇》所列台湾之姓氏,多至724姓,其中“族大支繁,较为常见之姓”,如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曾、洪、邱(丘)、周、叶、廖、徐、庄、苏、江、何、萧、罗、吕、高、彭、朱、詹、胡、简、沈、施、柯、卢、余、翁、潘、游、魏、颜、梁、赵、范、方、孙、钟(种)、戴、杜、连、宋、邓、曹、侯、温、傅、蓝、姜、冯、白、涂、蒋、姚、卓、唐、石、汤、马、巫、汪、纪、董、田、欧(欧阳)、康、邹、尤、古、薛、严、程、龙、丁、童、黎、金、韩、钱、夏、袁、倪、阮、柳、毛、骆、甘等63姓之姓源在光州固始。

上举福建之86姓,台湾之63姓(含与福建重复之姓氏),均由固始迁出,根在固始。其中绝大多数姓氏仍保存有自己的族谱和族规。由于时代久远的关系或其他社会因素之干扰,固始境内的族源地、祖先居住地、祖籍纪念地已十分少见了,甚至许多姓氏根本就不明白本姓之郡望和堂号;遗存更多的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集市,以及沟、塘、陂、湖、堰、坝、港等水利工程。

为祭祀而专设的祠堂、庙宇也是主要姓氏资源。根据《礼记·祭法》记载,祭祀可分为三:自然祭祀、伟人祭祀和祖先祭祀。对陈元光、王审知等移民领袖的祭祀显然属于祖先祭祀。此类姓氏资源,就固始、福建、台湾三地而言,河南对陈元光的奉祀集中在潢川、固始两地。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潢川广济王祠、固始陈集乡的将军祠;固始县城东大山主峰浮光顶上的大山奶奶庙,主祀陈元光祖母魏敬。福建留下的奉祀庙宇就比较多,所谓“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祭将军”。唐睿宗景云二年(771年)十一月五日,陈元光被袭殉职,葬于绥安大峙原,“百姓闻之,如丧考妣,相与制服哭之,画像祀之”。唐玄宗先天元年,诏令漳江建立祠庙,赐乐器、祭器。四年诏漳浦建陈将军祠,御书“盛德世祀坊”,明正祀典,派地方官春秋二祭。明清时期,福建奉祀陈元光的庙宇,以云霄、漳浦、漳州三地之威惠庙最为着名,也最久远。云霄县境内就有开漳圣王庙一百多座,其中,威惠庙为闽台两地保存最久的开漳祠庙,有“开漳圣王第一庙”之誉。漳浦境内之绥安、盘陀、赤湖、金塘等乡镇分布开漳圣王庙宇近百座。此外,龙溪、龙海、漳浦、长泰、平和、诏安、安溪、南靖、龙岩、海澄等县都建有威惠庙;惠安、仙游交界处建有灵着王庙;诏安县有九洛庙、将军庙、功臣祠、灵侯庙、海澄县有儒山庙、西峰庙、灵着王庙。台湾地区的陈元光祭祀祠堂或庙宇,因漳籍移民渡台时随身携带香火,落地奉祀;开漳圣王祖像渡海来台,各地建庙供奉。在台湾凡有漳州人的地方就有开漳圣王庙。周玺《彰化县志》卷5《祀曲志·祠庙》“威惠王庙”记曰:“漳人礼之,渡台悉奉香火。乾隆二十六年,建庙与县城西。”据统计,台湾现有祭祀或主祭开漳圣王的祠堂和庙宇71处,居豫闽台三地之冠。

祭祀闽王王审知的祠堂、庙宇在闽台两地也很多。如位于福州市庆城路的闽王祠及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系后晋开运三年(946年),福建地方为纪念王审知治闽德政,将其故居改为祠庙,永久奉祀。祠内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一座,为唐天佑三年(906年)于克撰文,王倜书写,碑文记述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政绩。另有“重修中懿王庙碑”、“乞土胜地”碑等,均为北宋开宝年间立。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的报恩定光多宝塔,系王审知为其父母所建,传说开墓之时有珠宝一颗霞光万道,取名定光塔,时人黄滔作《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电击毁,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清光绪三十八年(1892年)再修。解放后1957、1963年曾两度修建,1991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白塔。

此外,在福建至今仍保存完整,有史可考的71座名祠、28姓氏之祠堂、家庙或纪念祠中,供奉着由“光州固始”入闽始祖50人。如陈姓祠14座,供奉入闽始祖9人;黄姓祠9座,祀始祖4人;张姓祠8座,祀始祖2人;吴姓祠6座,祀始祖4人;许姓祠3座,祀始祖3人;林姓祠4座,祀始祖2人;庄姓祠3座,祀始祖2人;王姓祠3座,祀始祖1人;刘、郑、何姓祀2座,祠始祖各2人,其他则一姓一祠,祀始祖1人。台湾同样也有众多祭祀始祖来自“光州固始”的祠堂、家庙,与原乡固始现存祠堂、家庙共同形成独特的姓氏资源。

四、信仰资源

信仰资源,指移民后裔记载或流传的对移民始祖的敬仰与追思及其相关载体。一般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和习惯传承等无形资源,如皇家封赠,民间祭祀活动(仪式、祭文),以及民间传说、方言等。它传达的是历史上寻根活动信息之积累及其影响。

皇家敕封,以陈元光为例,唐宋元明清五朝一千多年,皇家封赠21次,其中,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赐“豹韬卫镇军大将军”、“临漳侯”。开元四年(716年)封陈元光为“颍川侯”。宋神宗宁熙八年(1075年)封“忠应侯”,徽宗政和三年封“忠泽公”,赐庙额“威惠”,此后陈元光庙通称“威惠庙”。南宋高宗以后,历代续有封赠或加封,如“英烈”、“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灵着王”、“顺应”、“昭烈”。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加封“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明太祖洪武二年(1169年)封“昭烈侯”,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封“威惠开漳陈圣王”。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封“开漳圣王、高封祀典”,陈元光父母、子嗣亦得追封。陈元光之父封“胙昌侯”、母封“厚德夫人”、妻封“恭懿夫人”、子封“昭贝兄侯”,曾孙以后一一封侯,可惜有些庙额没能流传。

历代祠联,如宋漳浦知县书题“威惠庙”,明翰林提学林偕春之“唐将军庙用韵”,明四川按察使戴景之“陈集将军西庙楼”,以及各地威惠庙主殿、配殿和分殿之楹联等。当代两岸知名人士为开漳圣王史迹题词,如连战先生为祖庙威惠庙的题词为“威灵惠民”,还为将军山公园“御碑楼”题名。

民间祭祀较有影响者为圣王巡安和圣王文化节。圣王金身巡安,是闽台地区普遍流行的祭祀活动。漳浦一带,每逢陈元光诞辰(农历二月十五日)、封王日(农历四月初十日)和忌辰(农历十月初五日)及上元节、中秋节等,老百姓都要举行隆重祭典,迎神赛会,请戏班演出,或轮流祭祀,或家家请客,热闹非凡。2006年3月15日,漳州蓝田檀林威惠庙的“开漳圣王”神像,应高雄道教协会之邀,入岛巡安53天,云霄威惠庙的“开漳圣王”神像也曾三次入岛巡安。2008年1月9日,闽王王审知金身首度通过“三通”巡安金门,4天之中巡行13个王氏宗祠,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及金门王氏族人盛大迎驾。

各类圣王文化节是近30年涌现的祭祀和寻根形式,闽台地区以“开漳圣王文化节”和“闽王文化节”最为红火。如2007年3月29日,“首届中国云霄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暨批杷节”在云霄将军山公园举行,台湾开漳圣王庙19家宫庙100多位嘉宾和新加坡漳籍人士组成的进香团前来祭拜圣王。2008年3月28日,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云霄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在云霄县将军山公园隆重开幕。2008年4月18日,“首届闽王文化节”在福州晋安开幕,台湾王氏宗亲130人、闽南王氏宗亲代表200人、福州王氏宗亲代表500人共祭闽王王审知。

五、结论

上述三种寻根资源,是历史上固始移民在豫闽台三地遗存的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移民资源是固始移民入闽迁台的历史见证,是豫闽台三地寻根活动的存在基础与认知前提,简言之,没有固始移民便没有今日丰富多彩的寻根资源和寻根活动。姓氏资源是一种历史传承,是豫闽台三地寻根活动的特殊特号,它所呈现的是固始移民景观及其与其他移民景观的区别。信仰资源则是寻根资源中最生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豫闽台三地寻根活动持续至今、永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然,整合移民资源之目的在于开新,那么如何才能开新呢?对固始而言,首先要明确提出固始移民概念,如同固始寻根一样,突出其特殊内涵和独立存在的历史空间,以免与时下流行的中原移民或河洛寻根相混淆。为此,须鼓励和支持历史学者、民族学者、文化学者、民俗学者对历史上固始移民进行整体性、精细化研究,通过学术地位之确立,巩固和扩大固始移民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其次,移民原乡固始要有根可寻。所谓有根可寻,是指真实可现的移民遗迹或寻根标志。洛阳王城公园的“根在河洛”碑,1989至1995年接待闽台寻根团体120多个,人数达2万人次,为成功之例。新落成的固始寻根博物馆也将成为闽台移民心目中的原乡祖根,前来祭祀朝拜。其三,闽台寻根反哺固始。固始可以修建闽台地区普遍存在的祠庙或祭祀场所,开展寻根活动。总之,通过豫闽台三地合作开发寻根资源,实现共享共赢,体现寻根资源的当代价值和文化意义。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