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冷战年代的危机和冲突
18710800000053

第53章 参考文献(1)

中文资料

1.档案文献

《蒋介石日记》,胡佛档案馆

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档案,台北国史馆

江苏省档案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

2.公开发表文件集

《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杨尚昆日记》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建国以来李先念文稿》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二集):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回忆录

《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实录》编辑组编:《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实录:当事人的回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陈叔亮:《中柬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58-65页。

杜平:《在志愿军总部》,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胡志明着,洪左君译:《在中国的经历及其他》,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总第66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189-201页。

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黄华:《南京解放初期我同司徒雷登的几次接触》,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22-32页。

冀朝铸:《从“洋娃娃”到外交官:冀朝铸口述回忆录》,苏为群采访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康岱沙:《在柬埔寨的日子》,载程湘君主编:《女外交官》,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第474-489页。

康岱沙:《难忘在柬埔寨的岁月:忆陈叔亮大使外交生涯片段》,载外交部《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编委会主编:《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5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14-28页。

康矛召:《英舰“紫石英”号事件》,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33-47页。

康矛召:《外交官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李清泉:《中法建交谈判回顾》,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主编:《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219页。

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李越然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李越然:《我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片断回忆》,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86-98页。

李越然:《回忆毛泽东主席第二次出访苏联》,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14页。

李越然:《我国同苏联商谈第一个五年计划情况的回忆》,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5-18页。

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

罗贵波:《历史的回顾--中国援越抗法与中越两党两国关系纪实》,载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外交官丛书:开启国门--外交官的风采》,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第150-176页。

师哲:《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经过》,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师哲:《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一些情节》,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29-32页。

师哲:《日内瓦会议散忆》,载《人物》,1989年第1期,第37-44页。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夏道生:《忆周恩来总理1957年访问匈牙利》,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23-28页。

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王国权:《我的大使生涯》,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主编:《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41-166页。

王幼平:《去金边执行特殊使命》,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66-82页。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1950.1-1958.10》,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伍修权:《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伍修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经过》,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10-14页。

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南出版社,1999年。

4.专着和文章

蔡佳禾:《缓和亚洲局势的“窗口”时间,(1954-1957年)》,载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柴成文、黄政基、张常仅:《三大突破: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报告》,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陈波:《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陈红民、傅敏:《1961年蒋介石应对“外蒙入会案”决策之研究》,作者提交给“东西方文化与外交方略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5月9-10日,澳门大学)的论文。

陈红民、赵兴胜、韩文宁:《蒋介石的后半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兼、徐伟民:《“冷战新研究史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3-22页。

陈晋:《毛泽东为什么喜欢读法国近代史》,载《党的文献》,2011年第1期。

陈长伟、王民:《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研究--以约翰逊政府为中心的讨论》,载《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34-43页。

陈长伟:《1964年中法建交和美台交涉》,载《百年潮》,2006年第12期,第47-52页。

陈扬勇:《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陈毅传》编写组着:《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

程华编:《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程早霞:《“十七条协议”签订前后美国秘密策动达赖出逃历史探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43-49页。

成晓河:《中国-巴基斯坦关系的嬗变(1962-1965)》,载《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第10-23页。

成晓河:《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援》,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3期,第10-23页。

丹童:《西哈努克、波尔布特与中国》,载《党史文汇》,总第142期,2000年第1期,第35-38页。

范宏伟:《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和平共处的成就与经验》,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范宏伟:《缅北蒋军撤台与蒋介石“反攻大陆”:台湾与美国的分歧和妥协》,载《南洋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第78-85页。

房维中、金冲及:《李富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方毅传》编写组编:《方毅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高艳丽:《意识形态的悲剧:周以德与中国》,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顾保孜:《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韩晓青:《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从根本上改善巴中关系的原因探析》,载《国际论坛》,2011年第2期,第45-50页。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30-45页。

何卫东:《1946-1958年的印度对华政策》,载《东南亚》季刊,1989年第2期,第56-61、64页。

何延虹:《情谊深似海--记周恩来与胡志明的交往》,载《人物》,1991年第4期,第5-12页。

何慧:《新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及其变化》,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期,2012年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47-62页。

贺艳青:《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实现--兼论1955年前后的中苏关系》,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3期。

胡文涛:《冷战期间美国文化外交的演变》,载《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第44-49页。

黄庆华:《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初期的中法关系》,载《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

黄庆华:《建交前法国对新中国的态度:中法建交述略(一)》,载《晋阳学刊》,2013年第5期,第112-123页。

黄庆华:《建交前法国对新中国的态度:中法建交述略(二)》,载《晋阳学刊》,2013年第6期,第48-60页。

黄枝连:《探索第三个千年的“天朝礼治体系”--关于国际关系形态对“社会情境-五理系统”的促进作用》,载陈奉林、魏楚雄主编:《东方外交史之发展》,澳门:澳门大学,2009年,第39-66页。

黄宗鼎:《越战期间“中华民国”对越之军援关系》,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辑,2013年3月,第137-172页。

贾庆国:《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载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949-1976)》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丹慧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李丹慧:《冷战年代的西哈努克亲王:来自柬埔寨国家档案馆的影像资料》,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5期,2013年9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375-409页。

李海文:《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进行的努力》,载《党的文献》,1997年第1期。

李洪峰:《回顾1949至1963年的法国对华政策》,载《法国研究》,2008年第3期,第86-92页。

李连庆:《大外交家周恩来(第二部):舌战日内瓦》,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

李慎之、张彦:《亚非会议日记》,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

李潜虞:《试论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独立斗争期间的中阿关系(1958-1962)》,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14期,2012年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89-110页。

李群英:《中法建交过程中的阿尔及利亚因素》,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31-39页。

李一平、曾雨棱:《1958-1965年中国对印尼的援助》,载《南洋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第27-36页。

梁志:《近十余年中国冷战史研究新气象》,载《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第111-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