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守护型婴幼儿保育:一位日本幼儿园园长的倡议和实践
18711800000002

第2章 守护型保育的理念(1)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为什么是守护型保育?这里,我们来介绍一下守护型保育的基本理念,守护型保育的背景,以及守护型保育的目标。

什么是守护型保育

守护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也常常用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这个词与“替孩子做”是相对的概念。我之所以在婴幼儿保育的现场使用这个词,是因为我感到,在婴幼儿保育中,应该将以往那种努力去接近于母亲的保育模式,或者说是将教授给孩子一些知识的认知性婴幼儿保育模式,转换为去营造一种孩子可以自己发育成长的环境的模式。

婴儿不可以不经过爬行就学会走路。如果因为没有一个让孩子能够充分爬行的环境,缩短了孩子的爬行期,使孩子早早地站立起来,或者超越爬行的过程而站立行走,可能会在孩子今后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因为孩子发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对今后的发育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且,学习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保育人员需要做的不是为了让婴儿早早站立而用手扶他,或者在后面托着他,而是在婴儿需要爬行的时期创造一个能够让婴儿充分爬行的环境。这就能与我们所说的更好地活好现在联系起来。

从爬行,到扶着东西站立,从扶着东西站立,到独自站立,然后到扶着东西走路,这是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为了保障这样的发育过程,需要给孩子准备好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的空间。不仅仅如此,为了满足孩子在各个发育过程的“心情”,还需要孩子自己产生欲求。如果孩子的爬行不是为了想去拿东西,想去摸东西,想去让人抱等这样的欲求,孩子就不会去爬行。正因为有了这些欲求,才会产生爬行的态度。这个流程就是“心情”“欲求”“态度”。

因此,保育人员不仅仅需要准备好宽敞的场所,还需要准备好能够使婴幼儿产生爬行欲求的环境。同时,准备这个环境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准备比这个孩子当时的能力稍微超前一点的环境,也就是说,当孩子需要取东西时,应该把东西放在比那个孩子能够爬到的地方稍远一点的地方等,如果想让保育人员抱时,保育人员就应该在稍微有些距离的地方等着孩子。应该注意那个孩子的发育情况,准备好比那个孩子的能力稍稍超前一点的课题。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则是保育人员所谓的专业性之一。

对孩子来说,保育人员的作用本身也是一个环境。当孩子表现出希望与大人交流的某种迹象时,保育人员一定要感觉到,并给予回应。为此,保育人员不需要一直与婴幼儿贴在一起,而是要在稍稍离开一点距离的地方“守护”。在婴幼儿需要的时候,不是“替孩子做”,但也不只是“守”,而是负责任地“守”,负责任地“护”,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这就是守护型婴幼儿保育。

为什么是守护

最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事实上,婴儿与生俱来就有着各种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或者生来会带有什么样的障碍。这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人可能与生俱来就具备尽可能地适应各种环境、适应各种障碍而生存下去的各种能力。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稍稍削弱一些这些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是否更有效果?

迄今为止,不论是在一般社会,还是在婴幼儿保育领域,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普遍地认为孩子就像一张尚未描画任何东西的纯白的画纸,在这样的画纸上画上各种颜色和各种线条就是保育,就是教育。然而,我认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

任何生物,与生俱来就有着将自己的遗传基因留给子孙的能力。一个孩子从出生、成长,到留下子孙,是要经历各种各样困难的,而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人类才能繁衍下去。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是一种能动性的生物。不要以为婴儿是被动的生物,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知道,因此,周围的人什么都要替孩子做。在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中,有着本来就不需要的能力,还有在与他人的竞争中逐渐衰退的能力,以及生存下去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在生存期间不断经过磨炼而得到提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我们大人很好地帮助孩子去增长各种能力应该才是婴幼儿保育。

所以,保育人员的作用,不是在一张纯白的画纸上画线,而是在孩子自己需要的时候,在有着各种颜色、各种线条交织的复杂的画面上,画出必要的颜色,去掉多余的部分,在这些时候起到帮助他们的作用。英文“Education(教育)”这个词的词源就是“引出”。

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给我们认为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教授什么,或者给予什么,而是相信孩子本来就具备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引发”出来,进行“培育”,这就是“mimamoru,守护”型婴幼儿保育的理念,也是对教育原本应有模式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守护”中的“守”

对孩子的守护中的“守”是什么呢?日语中“见守る”的发音为“mimamoru”,而表达“守(守る)”意思的汉字有许多(看,观察),在使用上也区分得非常细。

和每个孩子亲切接触,和孩子一起玩,很好地照顾孩子,这就是至今人们认为比较好的婴幼儿保育模式。然而,难道这真的就是很好地“守(看,观察)”孩子吗?这真的有益于孩子的发育成长吗?

孩子哭了,马上奔过去,帮助他解决问题;怕孩子尿湿,到了时间就带着孩子去厕所。这样,孩子们能够一直非常舒适地生活,然而,实际上这不是很好地“守(观察)”,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只是保育人员对自己很好地完成“保育孩子”的一种自我满足。

守护孩子的“守”,不是预先察知孩子的欲求,而是“洞察”孩子的发育过程,很好地观察孩子的行动,掌握这个孩子现在处在发育成长过程的哪一个阶段,预测这个孩子今后的发育。不是“用眼睛捕捉事物的存在,纳入自己的视觉”的“看”,而是“观察,判断”。

比如,孩子从厕所出来后,不要马上帮他整理衣服,而是应该观察那个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现在可以做到哪一步。在玩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也要一直仔细观察和把握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发育的过程。不是仅仅在孩子不会的时候替孩子做,而是为促进孩子的发育提供适当帮助,这是保育的根本。这是因为,孩子的发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通过能动性的行动获得的。

这就是所谓守护型保育中的“守”,即观察。

“守护”中的“护”

“守护”中的“护”,就是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辅助孩子,帮助孩子。这时,不是通过替孩子做什么来避免孩子遇到困难,也不是大人直接插手来守护孩子,而是退一步,等待和守护着孩子去经历各种体验,在孩子和孩子的交流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孩子刚刚学走路时,不是帮助他除掉容易绊倒的障碍物,或者抱他扶他,而是要把握孩子可以走多高的台阶,自己可以走多长距离,给孩子发出信号,在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时可以随时保护他,在这个距离之内进行守护。

因此,不是一直和孩子紧贴在一起,一起玩耍,而是要有意识地稍稍离开一点距离,照顾所有的孩子,这是为了避免漏掉任何一个孩子发出的信号。如果给予孩子超出必要的帮助,就会妨碍孩子发挥他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影响他的发育。但是,如果在孩子说出(或者发出信号)需要帮助和救助时,则必须给予适当的帮助。这就是“护”。

很好地观察,很好地守护。当通过接触,产生了很强的信赖关系时,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在被“观察和守护”着,就可以离开大人自己去与环境互动,可以一个人玩了。然后,逐渐地开始构筑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在接触各种环境的过程中,经历各种体验而逐渐发育、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守护”,就是在精神上获得帮助。

守护型保育的基础

保育

保育,是指为了维持孩子生命及稳定孩子情绪而由保育人员实施的保护;教育,是指为了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成熟发育所提供的帮助。如果这样划分,则对3岁以下的孩子提供的是保育,对3岁以上的孩子提供的是教育。或者说,托儿所中提供的是保育,幼儿园中提供的是教育。然而,保育与教育不是按照年龄而平行划分的。

只有在必要和很好的保育下,才能维持生命,稳定情绪。而只有生命得到维持,情绪稳定,孩子们才能够进行能动性的活动。因此,保育人员应该组成能够稳定孩子情绪的孩子集体,同时,保育人员的集体也必须是一个稳定的集体。

情绪稳定

“孩子们情绪不稳定”,我们经常可以从各个保育园听到这样的反应。说孩子们一点也不老实,很吵。果真孩子们都是“情绪不稳定”吗?而一点麻烦都没有,一直是一个人静静地待在那里的孩子就是“情绪稳定”吗?

我并不认为是这样。情绪稳定的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和朋友们玩,生性活泼的孩子,是完成了必要发育的孩子。高兴的时候发出高兴的声音,悲伤的时候能够哭出来,放心地将自己的心情向外部表达。

而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没有自信,不会积极地与人交流,去进行各种体验。缺乏人与人交流中产生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而由我们去培育这种自发性和自主性却相当困难。如果在缺乏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环境下生活,那么,这个孩子今后的教育及在社会生存则会更加困难。

因此,保育人员首先要在与孩子们的信赖关系中,稳定他们的情绪。孩子们的情绪稳定了,才会主动地与他人接触,才会积极地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自己会学习很多东西。保育员对孩子们的爱,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积极地帮助孩子,这些构成了守护型婴幼儿保育的基础。

为了孩子“情绪稳定”,保育人员应该做到:

1.准确地满足孩子的欲求

那么,为了稳定孩子的情绪,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当孩子有欲求时,必须准确地理解孩子的欲求,然后去满足孩子的欲求。孩子在其所处的状况下,会有必要的欲求。因此,需要理解孩子欲求的本质。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求,就要准确地把握每个孩子所处的状态以及发育过程等。当孩子不能专心致志地玩,情绪不稳定时,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符合孩子发育过程的东西给他玩。还有,可能是那个环境不适合孩子的发育过程。或许是在没有理解孩子发育状况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欲求没有以应答性的关心或语言来对应。这时候,孩子的情绪就会不稳定。

2.接受并与孩子的欲求产生共鸣

满足孩子的欲求,并不一定是一一兑现他们的欲求。对于磨磨蹭蹭的孩子,即使你给了他想要的东西,他还是会哭个不停。那是因为他不单是想要那个东西,而是希望你能够与他共有他想要那个东西的心情。因此,保育人员在稳定孩子情绪时,需要包容和感受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在理解和感受孩子心情的过程中,逐渐与孩子们建立起持续的信赖关系。

比如,保育人员对于专心致志地玩着泥巴不肯回来的孩子,不应该说“快点回来!”而是应该对忘记时间、满身泥巴的孩子笑着说:“你玩得很开心,是吧?”这时,孩子会从感受到你理解了他专心致志的心情中得到满足,会笑着说“嗯”。这时候,孩子的心里会说“那,我们一起回屋吧!”通过反复不断地积累这种“接受”“共感”行为,孩子和保育人员之间会自然地建立起信赖关系。在这种有着牢固基础的关系中,孩子的情绪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3.培养自信=自尊的情感

稳定情绪还需要一种因素,就是“自尊的情感”,就是对自己拥有自信,自己喜欢自己。在Neet(1)人数不断增多,以自杀大国而闻名的日本,孩子自尊的情感在世界上评价最低。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理想?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具有自信?比例之低在世界上也是值得特书的一笔。我强烈地感到,这或许是孩子们在大人的命令、指示、强制下,按照大人的旨意行动这种婴幼儿保育所造成的结果。

比如,小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教训他,问他:“下次还敢吗?”小孩子则哭着说:“下次不敢了”,则不再做了。但是,说不定不是孩子真的认识到错了而说“下次不敢了”,也许是因为怕保育人员,吓哭了,不想再被保育人员继续教训下去,才说“下次不敢了”。

如果在保育园里,一直用“你这样做”“你那样做”“这个不许做”“必须这样做”这样的语言和孩子说话,则会使孩子逐渐失去自信,不再发起自主行动。为了怕挨训,则不再随便发起行动,改为按照保育人员“你这样做”的指令和指示的顺序,才开始行动。但是,在别人的指令下,按照指令“能做”的,是否真的能做呢?

我认为,在这种结构中积累的偏倚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自发的”体验,才会扩展自己的世界,增加自信。只有对自己有自信,才会情绪稳定,而情绪稳定的孩子,才会开始主体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