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信息化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续、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信息化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有效组织和管理,尤其是有效地协调不同层次、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分配,特别是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正在从条块结合、各自为政的发展阶段,向全面有效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集约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治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的重要阶段转变,我们还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站在地区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要按照“统一平台、资源整合、集约共享、安全便利”的原则,加快城市社区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法规和信息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在全市层面的协调管理力度,重点监督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的执行,增强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为实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解决信息隔离的问题,要把社区信息化放在实施城市信息一体化战略的层面规划发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障安全、公开信息与保守秘密、开发利用与规范管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着重在组织管理、法规政策、技术保障、经济运营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信息集约共享的协调管理机制。
二是加大信息化服务的推广宣传力度,化解居民顾虑。紧紧围绕便民性、互动性、亲民性,在努力打造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门户网站的同时,充分利用居民会议、社区活动、社区宣传等载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做好社区信息宣传工作。在居民参与社区重要决策、重大活动、民生热点等问题的同时,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门户网站的认知度和上网用网率,使他们真正成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无锡市太湖花园第二社区在采集居民信息时,社区工作人员按照以房管人的原则,一家一户登记人口信息。有些居民一开始不理解,怕个人信息泄露,工作人员就反复讲解三维GIS应用平台的原理及保密措施,使居民明白应用平台是一个政务管理信息内网,不连接互联网,并且实行密码设置,分层分级、按岗按人设置登录及管理权限等,最后终于消除了大家的顾虑。
三是推动社区服务区域、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全覆盖。加大社区信息化推广,保证社区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最根本的是落实社区事务,即社区服务区域、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全覆盖,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第一,服务区域全覆盖。各地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般包括区、街镇、社区三级网络,在区域空间上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全覆盖。通过综合各个区域的服务和管理内容,以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面对企业和社会,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各管理和服务部门、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和交换,在保证专有信息完整和安全的同时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第二,服务内容全覆盖。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突出管理和服务创新,根据不同社区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的个性特点,灵活定制、开发各类管理系统,实现服务项目的申请、受理、办理、回复一个平台处理,形成高效数据库,自动、安全、高效的数据加载、日常业务报表统计分析等管理功能,并通过这些功能满足用户对系统日常使用的需求,形成统一、规范、配套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第三,服务对象全覆盖。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突出关注民生、关注社区成员个性服务,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特别是关注和满足社会特困群体需求,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服务需要,使社区居民通过平台便可以了解和办理日常多方面的需求和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要。如无锡市太湖花园第二社区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了对社区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
(2)以信息化助力平安建设
当前,信息化在加强平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接下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亟须将信息化转化为发展平安中国的新动力。具体来说,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信息化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管理密不可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借鉴当前优秀的建设模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与转型,探索与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信息化助力平安建设进程。尤其要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大力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题的多元化融资体制。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项目和人员培训等投入,全面推动信息化助力平安建设进程。第二,对参与信息化助力平安建设的企业及个人提供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充分调动参与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确偏远地区的信息化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和财税优惠,进一步发挥电信运营商承担普遍服务的主题作用以及涉及信息服务的骨干带头作用,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信息化通盘考虑,通过公关财政补贴,鼓励基层群众和各级信息服务站充分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生产、生活服务。
三是加强对基层群众的信息使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群众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加强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使之不仅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受益者,也成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传播者。同时,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这支队伍成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术,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专家。
四是开发推广信息化助力平安建设典型应用。鼓励开发和推广更多的信息化在平安中国建设的应用,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鼓励支持科研机构、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单位和组织研究开发适合平安建设特点、质优价廉、运维简便的信息化产品,积极开拓各级市场。鼓励开展信息化助力平安建设应用的先进典型评选,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注重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
社会组织是弥补政府服务不足的重要保障,也是连接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还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围绕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在体制机制、组织构建、人员配置、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社会组织以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非法、违法、违纪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打击邪教组织、黑社会、非法传销组织和社会敌对组织,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注重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其基本公共服务的决策供给机制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型的,城乡居民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较少参与和评价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与质量。各项公共服务投入的规模、优先顺序也都是基于政府部门的考虑,而这非常容易出现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之间的脱节,既浪费了公共资源,也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在当前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总体考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可借鉴一些地区的成熟经验,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运行机制。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市场机制引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即在保证政府承担供给责任的前提下,把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方式引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构建起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相结合的社会化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应当立足社区与村镇,根据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相应的社会组织,完善公共服务购买政策,让各种社会组织扮演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角色,全面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还应当有目的地扶持一部分在不同的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枢纽作用的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让其成为协助政府承担公共服务的合作伙伴,并开展行业自律,使各种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在规范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注重城乡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当前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区就好像是一个个的细胞,虽然微小,但却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只有当这一个个的细胞健康的时候,由细胞组成的整体才会保持健康;而当这些细胞发生变异的时候,整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异。所以说,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特别注意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同时也肩负着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任务,很多“社区服务中心”肩负着几十种服务功能,包括税收、治安、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精神文明建设,等等。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也会带来围绕权益保护而产生的一些权益纠纷,所以需要从社区开始,使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和专业化,建立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机制。要妥善规范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中国基层基础建设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