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18713800000017

第17章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成果(3)

各级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当好“保姆”,为企业提供快捷服务、“一站式”服务、全程服务。特别是工商、税务、公安、城管、环保、规划、商务、房管、国土、电力、金融等职能部门,要主动提供服务。整治服务业发展软环境,就是要拿出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那样的力度,整治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吃拿卡要等行为。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外来投资者即使在贵阳举目无亲,无任何关系和背景,也能凭自己的本领、靠遵纪守法经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

生态文化理论

深入开展生态良心和生态责任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干部培训、市民讲座等各种渠道,通过文艺作品、群众文化活动等各种载体,进行绿色消费意识和适度消费意识的教育,实施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创造意识的教育,努力把生态良心、生态责任意识渗透到市民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方方面面。要通过生态文化教育,强化、丰富和提升“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

有效打造生态文化艺术精品

在贵州、贵阳这样相对欠发达的地方,更需要发挥文化精品力作“精神原子弹”的作用。贵阳市要在打造文化精品上狠下功夫,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鲜明贵阳“味道”的影视题材。正在筹拍的本土题材的电视剧,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确保拍出贵阳特色,拍出历史韵味,拍出民族风情,让人看了以后,就产生想到贵阳看一看、走一走的念头。

广泛开展“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

一个城市要有一种灵魂、一种精神,志愿服务就是这种灵魂、精神的体现。贵阳市在2008年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凝冻灾害期间开展了“绿丝带”互帮互助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把“绿丝带”所体现的互信、互助、互爱精神,推广到全体市民当中,推广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成为一种风气,以此来丰富和发展有贵阳特色的生态文化。贵阳生态文化的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广大市民定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制,使志愿服务活动在贵阳蔚然成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

生态社会理论

紧扣一个核心。要把推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打造贵阳社会建设工作升级版的核心,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把握三个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处理好党政“指挥”与社会“合唱”的关系,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法治保障的关系。

健全五大体系。即要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有新突破;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在筑牢“网底”上有新进展;健全社会协同体系,在形成大治理格局上有新成效;健全公众参与体系,在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上有新变化;健全制度规范体系,在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上有新形象。

生态制度理论

拿起法律武器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

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是贵阳人民三口宝贵的“水缸”,然而近年来污染严重。

其污染程度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痛心疾首而又忧心忡忡。其实,“两湖一库”的污染现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严重程度、恶化的趋势要么麻木不仁,要么高高挂起。治理“两湖一库”要真正像爱护、保护自家“水缸”一样,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采取最硬的措施彻底解决好,这就必须拿起法律武器。

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特别要强调增强法治意识、规矩意识,让法律法规真正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一是要建立健全法规,二是要成立环境保护法庭,三是要加强环保法制教育。

生态文明立法要在纠错上有创新

生态文明立法需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规范的企业、个人行为,突出地方特色和针对性,严格规范那些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企业、机构、个人存在的尚构不成犯罪但确实是陈规陋习的行为。

确保生态法规制度得到刚性执行

建立起完善的法规体系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严格、有效地执行。要让生态文明法制体系真正像火炉子一样,谁碰谁被烫,没有特权,没有例外,使每个人都敬畏法规、尊重法规,自觉在生态法制体系的约束下行动。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尊重、遵守法规成为贵阳人的一种内在品格;二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将执行生态文明法规的全过程置于监督之下;三要狠抓严厉惩处,尤其是基层执法部门,要敢于“亮剑”,不光要采用行政处罚的方式,更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法庭的作用。

下重手、出重拳严查生态腐败

破坏生态,在生态治理和保护方面不作为、乱作为等生态腐败是一种新型腐败。

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弘扬生态廉政文化,以解决“四风”问题为聚焦点,以“五大禁令”的出台为契机,加大生态环保腐败案件的查处,抓好边查边改、立行立改。腐败案件查办工作,要下重手、出重拳,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有力震慑;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抓早抓小,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

一个载体——“三创一办”

2009年12月29日,中共贵阳市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三创一办”作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载体(三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办:协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展“三创一办”工作,有利于贵阳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优化贵阳市产业结构;有利于让贵阳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提升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从1999年开始,于2002年、2005年、2008年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9年,贵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三创一办”为抓手,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两年多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贵阳市以建设生态文明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2011年12月20日,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贵阳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创文”工作中,贵阳市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切实增强创建工作实效。

强化组织领导,贵州省文明委建立省区市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省区市联动、合力推进、领导有力的创建工作格局。贵阳市文明委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主任”领导机制,成立由市四大班子“一把手”任组长的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由贵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任指挥长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具体负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组织实施工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创文”期间,贵阳市以实施“畅通工程”为重点,抓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人行过街设施,新增3000个停车位,搬迁贵阳长途汽车客车站,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实施市直机关错时上下班和中小学错时上放学制度,缓解交通通行压力,解决老百姓“行路难”问题。相继实施“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骨干路网、主城区主干道白改黑、环岛改造、城市综合管网入地等工程,建成新庄污水处理厂一期和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推行精细化管理,取缔占道经营百货夜市,对“五小”行业进行综合整治,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大城郊接合部、城中村、铁路沿线、背街小巷等城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城市环境切实改善。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实现网格化管理,在中心城区设立300余个治安卡点,提高城市社会治安、交通管理事件的处置率。对全市城区900余所公厕实行免费开放,完成111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城市主干道机械清扫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为市民营造整洁、靓丽、有序的生活环境。

优化城市服务管理,促进整体文明程度提升。

“创文”期间,贵阳市创新社会管理的领导体制,成立市委群众工作委员会,代表市委统筹、领导全市群众工作。建强群众工作平台,对市信访局的职能与工作方式进行调整优化,加挂市群众工作中心牌子,19个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置窗口,直接受理群众来访、调处矛盾,把矛盾“中转站”变为“终点站”。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街道办事处,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模式为“市-区-社区”

三级管理,实现了服务和管理重心下沉,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为民服务得到优化。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赋予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服务和管理职能,进一步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社保、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通“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运用网络、手机、固话、邮政“四位一体”平台加强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倾听百姓意见、汇聚百姓良策、疏解百姓情绪、维护百姓利益。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原来的625项行政审批事项核减70%以上,仅保留128项,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

着力改善保障民生,确保市民享受创建成果。

“创文”期间,贵阳市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扎实推进“六有”民生行动计划,让创建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市民。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压缩行政等方面的开支,每年涉及民生的支出都占50%以上。着力解决“上好学难”问题,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改革,通过名号、法人、管理、教学、风格“五统一”,推进学区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本市户籍学生免除学费。着力解决“就业难”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三大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惠民医疗政策、医疗救助制度100%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着力解决“养老难”问题,率先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必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和政策。着力解决“住房难”问题,纳入住房保障家庭累计达22630户,积极探索西部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初步形成“政企合力、建储并举、公廉并轨、租补分离”的模式。着力解决“治安难”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严打“两抢一盗”、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

动员各方参与创建,形成强力助创浓厚氛围。

“创文”期间,贵阳市四大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走上街头和社区居民家中,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到公路沿线、广场、车站和公园,开展卫生清扫、文明劝导、植树绿化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街道重点路段,引导行人和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以实际行动带动全市人民参与创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高度自觉,积极投身创建活动,特别是各级宣传部、文明办、城管、公安、交通、交警、工商、卫生等部门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在市民教育、城市管理、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高市民支持率、安全感等方面作了突出贡献。各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组建“三创一办”新闻采访队,曝光和制止不文明现象;开办“三创一办”专题导报,开设《认认他是谁》《责任属于谁》《看看该学谁》等栏目,赞扬先进、曝光落后。全市大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有85万名学生参与活动,有效带动100余万名家长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全市40多万名“绿丝带”志愿者力尽所能,不计报酬,常年开展交通协勤、环境监督、关爱“空巢老人”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参加“排队日”、“步行日”、“让座日”等文明创建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低碳、环保、绿色”的出行理念。社会各界朋友也为贵阳市创建文明城市不断呐喊助威,建言献策,为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达97.2%、参与率达94.12%、支持率达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