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
18713800000029

第29章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经验(3)

第二,体现了政府、公众、市场多元参与治理理念。在操作模式上,该指标体系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做出了政府、公众、市场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定位,具有广泛参与性。一是政府层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区、县(市)分级实施,各部门相互协调,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二是市场层面:除增加政府投入外,继续制定并完善各种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的市场化运作;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项目;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三是公众参与层面:扩大群众参与面。扩大市民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向公众公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划、重大项目;开通网上咨询;完善有关责任部门领导接待日制度;各责任部门向社会承诺完成所承担创建任务的完成期限。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定期公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信息内容,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各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通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对此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保障制度国际化

分析发达国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过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实现生态治理最主要的标志。

一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建立科学有效的立法体制,从而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生态治理法制化,是生态治理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贵阳从提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开始就非常重视生态立法工作。2007年,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贵阳市成立全国第一家环保审判庭、环保法庭,统一司法管辖权;2013年,将环保审判庭、环保法庭分别更名为生态保护审判庭和生态保护法庭,同时成立贵阳市人民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清镇市生态保护检察局,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形成“两庭三局”。2007年以来,贵阳市陆续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贵阳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等法规,使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始终沿着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二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细致的行为规范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和强力保障。2009年10月,贵阳颁布全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在此基础上,2013年5月,贵阳又颁布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各个环节纳入规范化轨道,使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有了规范的刚性约束。

三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制度化是国际通行标准的重要原则。贵阳市提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后,注重制度化建设,明确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建立政府生态责任机制,严肃生态监管、执法者责任,实行生态问责,把绿色GDP作为各级政府考核重要指标,实现了建立科学的司法、执法和监督程序,扭转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2008年颁布《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试行)》、《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方向、目标、标准和路径,标志着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理论步入了全面实践阶段。2012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使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有力的统筹领导机构和更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

品牌建设国际化

贵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国际视野,重视品牌建设的国际化,多年来已经成功举办了或协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会议、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化高端品牌活动。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为例,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分别于2009、2010、2011、2012年连续成功举办四年后,2013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准,外交部同意贵州省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品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支持单位中既有权威性的中央国家机关,也有影响大的全国性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联合国机构以及国际地方环境行动理事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近20家高端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会议主题设计、论坛设置,并主动承办专题论坛,帮助邀请国际知名人士参与会议,大力促进生态项目、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极大拓展了会议的国际视野。

在这个复合型、互补型的组织构架下,遵循“扎根贵州、着眼全国、面向国际”的原则,逐步探索出整合各方优势、共同举办大型国际性高端会议的路子,使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成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民众等多方共建共享的长期性、制度性平台。

国家战略

2010年,贵阳开展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总体规划》的编制。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批复的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了贵阳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为贵阳的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贵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四大战略定位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率先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建设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方式,打造西部地区具有特色魅力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推进“三县一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以先行区带动其他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生态文明贵阳论坛层次,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新机制。

两大阶段目标

按照《规划》,到2015年,贵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5%。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达到70%。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市民幸福指数提高到93。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0年,贵阳将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实现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空间发展四大功能分区

高效集约发展区:引导产业向“十大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推进云岩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改貌、清镇、扎佐等重点物流园区和金阳、龙洞堡等物流中心建设。

生态农业发展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以“五区六带十板块”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农村美好家园。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加强环城林带、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南岳山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绿地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有效治理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湿地和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对红枫湖景区、红枫湖百花湖和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和小关湖城市湿地公园,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南明河、猫跳河、鱼梁河、麦架河等河湖水系,黔灵山公园、长坡岭森林公园、盘龙山森林公园、观山湖公园等实行强制性保护,严格禁止任何破坏性开发活动。

六大产业体系

生态工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产业:着力谋划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数码视听及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生态旅游业:提升“爽爽的贵阳”城市旅游品牌,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旅游服务集散地和国际旅游城市。

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家庭等服务业,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夏季会展名城。

生态农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抓好以废气和废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环保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新装备。

“三化”城市管理

标准化管理:完善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旅游服务等领域管理制度,健全各项管理细则,加强管理人员培训、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形成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保障体系。

精细化管理:完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全时段、全方位覆盖。

积极发挥贵阳市12319公共服务指挥中心作用,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综合性公共服务。

同时,建立完善以建筑物和地下管网为重点的数字化城建档案。

人性化管理:坚持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分类疏导、分级服务,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重点开展对流动人口、失业人员、贫困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怀服务,建立完善面向农民工的综合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创新政策体制机制

《规划》提出国家层面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试点、实践、示范等相关政策将首先考虑贵阳市。如支持贵阳市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资金配套;支持贵阳市开展石漠化治理和巩固及扩大退耕还林成果。

《规划》明确,成立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承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工作,对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重点突破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抓体制

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贵阳市于2007年11月30日专门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负责起草“两湖一库”保护的有关政策;组织拟定和实施相关规划等。“两湖一库”管理局打响“两湖一库”综合治理战役,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南明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城市绿化专项治理等工作,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法,狠下决心关停、搬迁一大批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实施污染企业“退二进三”。

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贵阳市于2012年11月27日在整合原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市园林管理局)、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基础上,将市文明办、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职责划转并入,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其作为市政府的工作部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围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部”、“参谋部”和“作战部”作用,肩负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任,全力以赴抓、实实在在干,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成立区县生态文明建设局。继2013年11月28日贵阳市首家区县生态局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局挂牌成立后,贵阳全市十个区(县、市)均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局”,标志着贵阳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清镇市新组建的生态局,将整合环保、林业绿化、文明办、发改局、经信局、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职责进行划转。其主要职责是统筹负责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林业和园林绿化、生态文化建设等工作。

更名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2013年3月29日将“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更名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扩大基金会的业务范围,拓展筹集资金的渠道,更广泛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将募集资金用于生态文明示范项目建设、表彰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