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什刹海九记
18713900000060

第60章 百家说海(14)

(3)解决居民的取暖、做饭问题,或用电,或用天然气。要淘汰燃煤取暖做饭,为此会增加居民费用。建议住平房的居民在取暖方面所得到的补助,应与住楼房居民相同。

(4)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这条街向传统文化商业街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排除日常民需的小店铺。

(5)创造条件腾退并逐步恢复烟袋斜街内的文物古迹(含居民院),以丰富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改善该地区的环境和居民居住生活条件。

该地区的文物古迹主要有三处。

一是龙王庙,位于烟袋斜街21号鑫园浴池西南角,建筑面积只有6平方米,庙前有一铜井,据说是元朝所建(待考)。原遗址是一小块空地没有住户,但近日盖起了房屋,拟办茶社,对此应予以制止,恢复庙与铜井。出资不多,很易恢复。

二是广福观,位于烟袋斜街51号,为道教庙宇,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明天顺三年(1459年)建。西跨院名白云仙院。广福观现山门、大殿、后殿及西跨院前殿尚存,现为民居,两院各有居民二十余户。应积极创造条件(可参考火神庙方式)予以恢复。

三是三元伏魔宫,位于烟袋斜街81号、鸦儿胡同2号,银锭桥畔西北角。该宫建于清嘉庆年间,坐西朝东,为佛教寺庙(银锭桥南端与之相望的还有一座海潮庵)。三元伏魔宫建筑格局保持较完整,现为民居,约十余户。应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恢复。

在广福观与三元伏魔宫两处文物古迹中共居住了约五十余户人家,可参照住铺面房迁出的优惠政策,制定计划分批搬迁。资金由政府部门、市文物部门和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共同承担。

(6)大力扶持老字号,继承发扬传统经营管理的特色,以使烟袋斜街这条古商业街的气氛更浓郁。烟袋斜街原小有名气的老字号较多,最近已有一些即将营业的商户要恢复老字号,如黎光阁、庆云楼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议经过调整,有计划地鼓励、扶持那些经营好的商户恢复过去的老字号。

6.建立烟袋斜街的民间管理机构

建议在烟袋斜街建立一个民间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最好是商会组织(经试点可在景区范围逐步推开)。烟袋斜街大部分是个体商户,需加强规范管理。一些商户也期望有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群众性组织,与政府管理和社区居委会相配合。其任务一是组织商户进行学习,使他们诚信勤劳经营企业,知法守法;二是提倡互助精神,帮助解决在办照、修缮房屋和贷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商户的合法权益。

总之,烟袋斜街的整治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最好与“地(地百商场)烟三角地”统筹策划,可分步实施。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依靠各方力量,采取多元化筹资的办法,按市场需要,满足游人要求,先街后院(含寺庙),分期实施,逐步发展。

——2002年

编者话:此本是根据西城区什刹海管理委员会2002年召开的整治建设烟袋斜街联席会的精神与要求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2002年的联席会议,连续召开数次。期间,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郑光中,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王东、市规划院副总工唐炳华、副总工范耀邦等专家和西城区什刹海管委会主任、西城区委副书记李雅清及副主任、副区长隋振江等有关部门领导曾到烟袋斜街实地考察。由此,联席会回顾总结了2000年整治烟袋斜街的经验教训,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再次整治建设烟袋斜街的意见与要求。什刹海研究会始终参与了联席会的组织和研究,感受到联席会上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且具有超前意识,对烟袋斜街的整治、建设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会后整理成文,收录在《什刹海研究》(三),今整理刊出供研究者、管理者、规划建设者研究参考。

什刹海研究会:《极具保护价值和亟待维修开放的恭亲王府府邸》

(一)恭亲王府极具保护价值

1.清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

清代王府能幸存至今的总共不过十多座,且大多残损不堪。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有恭亲王府及花园一座,真是十分珍贵。

2.恭亲王府为清分封制度提供了历史物证

王府实为京师宗室社会中独立的群体。恭亲王府遗存对研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及警示后人,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恭王府的历史沧桑,一些史学家、文物专家明确提出:一座恭王府演绎了半部清朝史,一座恭王府演绎了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

3.恭亲王府告诉世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

恭亲王府前身是庆王府,庆王府前是和珅第,东半部还一度被划为和孝公主府。

和珅(1750-1799年)是乾隆朝权臣,乾隆帝还将其最宠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赐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结成君臣亲家。和珅由于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于乾隆帝死后不久(1799年)即被拘并宣布犯有二十大罪状,赐死抄家,查没金银珠宝极多。当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和珅事败后,庆郡王永璘(乾隆帝第十七子,1766-1820年)受封迁入和宅,当时由于和孝公主尚在,庆王只占住和宅西半部,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仍占用东半部。公主于道光三年(1823年)死后,整座府邸才全归庆王府,此时永璘已去世三年。永璘孙奕匡是晚清历史的重要人物,他和李鸿章一样,曾是和八国联军签订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的全权代表。

恭亲王奕(1833-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三年(1851年)封恭亲王,并特将此府赐给奕。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他以全权大臣身份同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主持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奕曾先后出任侍卫内大臣,与慈禧太后同谋发动“祺祥政变”。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是我国晚清史上的重要职位。和珅、奕等人都可成为警示后人的历史教材,恭亲王府及花园遗址既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以成为对后人教育警示的场所。

4.恭亲王府按规制是仅次于皇宫的古建群

根据《清会典》载,亲王府正门5间,正殿7间,基高4尺5寸,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门钉纵九横七,正殿脊安吻兽,七兽垂脊,规制之高仅次于皇宫。恭王府包括府邸及花园两部分,是一座完整的亲王府,完全恢复原貌,展示古建筑群规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5.恭亲王府是一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无论从古建、文化、园林、宫廷生活等哪方面讲,恭亲王府都堪称是一座古代艺术博物馆。王府古建筑群体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发挥王府古迹文化的作用。古迹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留住历史”,再现历史真实。

京师王府,分布于内城闾巷之中,自然成为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沟通渠道,民间所知宫廷文化,多源于王府,王府正承自宫中。王府文化既是满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和珅第中的太平缸54件,铜路灯36对,早已籍没并陈列宫中,而锡晋斋中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断仍保存完好,花园中的大戏楼现在几乎每天都在为游客作精彩演出。当人们在王府中重会那些大缸和路灯,坐在大戏楼观赏戏剧表演,或置身于南北园林风格于一体的花园中时,不正是沉浸在中国文化深厚积淀的气氛中么?王府古建,功在人民,今为人民大众所用,势所必然。

(二)恭亲王府及花园遗存现状

恭亲王府花园已基本恢复原貌,并于1988年7月正式对外试开放,受到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其中包括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及夫人。每年接待游客高达数十万人,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整座花园范围内,西北部约有3000多平方米建筑(其中古建约500平方米)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所占用,东墙内还有公安部六户家属居住。

恭亲王府府邸现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借住其绝大部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三四百人)占住东路乐道堂院落等处;中国文联也占住一排房屋。

凡此,却对恭亲王府府邸的全面保护、整修和开放形成阻碍。

当前,恭王府中古建殿、室、堂、轩日渐颓败,急待全面修缮保护,实不宜再作办公、教学、宿舍、居家等群众性用房,占用居住愈久,势必损坏益深。

总之,恭亲王府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已为各级领导和学术界所一致认定。果既如此,早一日保护维修,少一分损失,多省一笔资金,实属上策。望有关方面能顾全大局,为子孙后代着想,同心协力,完成保护国家级历史文物的一大壮举。

(三)几点建议

1.恭亲王府府邸急待保护、修缮

恭亲王府是我国目前少量仅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历史文物价值极高。由于年代已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单位和使用性质的多次变化等原因,府邸己日益衰颓。鉴于诸多王府的彻底消亡,更感此王府加紧保护、修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延误日久,恐将形成最后不得不在旧府址上重建“新”王府的悲剧。

2.恢复恭亲王府原貌,警示子孙后代

恭亲王府及花园的功能定位应为珍贵历史文物。妥善保护、恢复原貌是首要任务。恭亲王府的存在,对警示子孙后代具有无限价值。切忌贪图眼前微利,移作其他商业用途。

3.保护、开放恭亲王府是人民的希望,是实现周总理的遗愿

全面开放恭王府是敬爱的周总理在视察该府时对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提出的。后来,领导国务院文物工作的谷牧同志说:总理生前交给我办三件事,第一件是重修琉璃厂古文化街,第二件是新建一座新的北京图书馆,第三件是修复开放恭王府。这三件事我只完成两件,恭王府只完成了一半。在谷牧的领导下,1988年恭王府花园得以向世人开放,并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新址建设得到解决,正在建设中。

恭亲王府花园的修复试开放博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今,参观恭亲王府花园已成为京城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只能看到王府花园,而无缘见到王府府邸真面目,人们不禁探询:王府府邸为什么不开放呢?

4.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统筹恭亲王府的保护、维修、开放工作

建议恢复原恭王府修缮开放领导小组,形成由中央牵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务院宗教局、北京市政府、西城区政府等有关单位参与的领导机构,协调统筹恭亲王府搬迁、修复、开放等有关重大事项,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并与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统一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限期推进,必致成功。严防留下不该留下的尾巴,白白浪费国家资财,拖延时日,劳而无功。

5.消除全部隐患,确保王府安全

目前,恭亲王府里有许多单位办公,有数百名中学生学习,甚至住宿,还有十几户人家常年居住其中,这一日三餐的明火,夜晚的生活照明,各式各样大量家用电器的使用,以及不规范的电线布设等,都让人深感不安,安全隐患是明显的。建议立即进行深入安全检查,制定严格管理措施,限期整改,以确保在本不适宜在此办公、学习、居住的人员完全迁出古建。恭亲王府及花园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不允许任何事故和“意外”发生。在此特别呼吁:尽快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王府安全。

——2000年

编者话:此文是什刹海研究会2000年8月提出的调查建议摘要,全文刊登于《人民政协报》,并将该报附在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同志于2001年春节前呈谷牧同志的信函中,供谷牧同志了解恭王府现状参考,并请谷牧同志再次出面领导恭王府修缮与对外开放工作。

2001年春节后,谷牧约周南与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视察恭王府,并提出腾退修缮、对外开放府邸的要求。从此在谷牧同志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推动下,在北京市、西城区领导同志的指导与支持下于北京奥运会前夕实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遗愿,恭王府花园、府邸全面对外开放,还府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