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云岩河的歌
18715200000011

第11章 回望插队岁月(5)

从每人一盆洗脸水到我们5个女生合用一盆水洗脸洗脚。洗衣服也不再用缸里的水,和老乡一样到涝池里去涮吧涮吧就行了,而且我们还发现穿脏了的衣服,把它叠好,放几天,再拿出来穿,就能显得干净好多。我们就找出“比较干净”的再接着穿。直到实在没衣服换了。就把脏衣服攒在一起,找个时间背到沟底下,洗衣服、洗头、洗澡,一次全解决了。这在现在的城市生活中是很难想象的。就是这样,日常的吃水也很困难。我们11个人晚饭煮面条,直径1.8尺的锅就得一锅,这就得多半桶水,光做饭用水都不够。实在没水用的时候,男同学经常在下工后,每人找个空水桶去下沟背水,来回两个钟头。在陕北插过队的人都知道,那种驮水用的木桶光是空桶都是很沉的,再加上一桶水的重量就有好几十斤。

而且它还是光溜溜的,没地儿下手。扛着一桶水还要爬山,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从来二话不说。遇到雨、雪天,毛驴下不去沟,可人得吃饭,没有水怎么办?我们就全体出发,女生手里拿着镢头在前面刨坑,男生肩扛水桶在后面跟着,一步一个坑地往山上爬。大家齐心协力,尽管浑身连泥带水都不成样子,可是没有人抱怨,没人喊苦,照样有说有笑。有次下雨,从沟底下往上爬,徐少峰脚下一滑,水桶一下子从肩上出溜下来,砸到他的脸上,鲜血顺着鼻子往下流,大家忙问他怎么样,还是歇歇再上吧!他什么话都没说,用手把血一抹,把桶又抡在肩上,继续上山。雨太大时,人也下不了沟,我们就接屋檐的水凑合一顿。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我们,也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更加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但是村里缺水少驴的现状,生活上的困难,时时在困扰着大家。我们开始考虑怎么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最该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水!水是生命之本!要想办法把水引上来,有了水,不光人畜的饮水不发愁,解决牲口短缺的矛盾,还能灌溉农田,种植蔬菜,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存条件。于是,我们平时干活时就经常和队长聊起怎么解决用水的困难。

现在想起来我们也很感谢我们村有个比较开明的队长。他是一个见过些世面的人,过去曾跑过许多地方,知道外面的世界和这里很不一样,也知道村里的落后状况要改变,所以他也力主引水上塬。1970年国务院召开了“延安地区插队知青工作座谈会”,北京市从各个部门选派了人员到陕北与插队知识青年同吃住,主要管理知青们的生活和学习等。分到我们队的干部是北京机械构件厂的,他懂技术,也有一些圈内的关系。于是队长和这位北京干部一起,打着支援老区建设的旗号,到公社联系贷款,去北京跑设备,多方周折后,终于购置了引水上塬所用的无缝钢管、水泵等配套设备。设备解决后,到了冬闲时节,队长就分派几个男社员和我们男生一起下到沟底打眼、放炮,把原来沟底驮水用的小蓄水池扩大,作为山下的储水池。但是山上也得建蓄水池,修蓄水池需要用石头,村中其他壮劳力就到离村20多里的雷道河去拉石头。我们分配好,两人一辆架子车,因为中午回不来,我们都得带上干粮。去的时候挺轻松,拉的是空车而且是下坡路。一堆年轻人说说笑笑,连跑带颠儿的一会儿就到了拉石头的地方。回程可就不同了,车子放上大石条分量就不轻,而且都是上坡。

这一路没有一步是轻松的,稍一松劲儿车子就顺着坡往下滑。大家谁也不敢松劲儿,驾辕的、拉襻绳的都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向上爬着。大冬天的大家将棉衣的扣子都解开了,但是里面的衣服还是让汗水浸透了,停下来歇息的时候,北风又吹得浑身哆嗦。那时,哪还有什么水呀,饿了,就是啃几口干粮。累了,坐下歇歇,起来接着拉。有时候累得真不想动了,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可是,想想这是为了以后用水方便,是为了以后少爬多少回山,累也得坚持,一天一个来回。一趟一趟、一根石条又一根石条……建整个蓄水池所用的石头,就是靠我们一趟一趟地拉回来的。材料备齐后,队里请来了匠人在村头选好的地址上打地基砌墙,盖起了储水池。在厂子工人的帮助下,把无缝钢管一截截地从山下接到塬上的储水池。引水上塬的那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早早地来到储水池边把储水池围得严严的,当听到哗哗的水声在池中回响,那激动的心情也随着哗哗地水声在激烈地跳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从此,二里半的村民结束了世世代代下沟驮水、背水,平常不敢洗手、洗脸、洗衣服的艰苦日子,我们用水再也不受限制,到蓄水池打开龙头一接就可以了,和城里头的自来水一样!

那感觉真好!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用扁担挑水的感觉,虽然已经是个劳动好手,但还真不会挑水,扁担放到肩上前翘后翘,左右摇摆,就迈不开步。可还是高兴!高兴!心里那个舒坦。在大家的欢笑声中,我把第一挑水担回家。觉得好像水的滋味都比原来甜。到了晚上村里还专门放了电影,庆祝“引水上塬”取得成功!那可是全宜川县最早把水引到塬上的村子。那是我们在二里半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这次回队探亲,我专门去看了当年修建的蓄水池。站在那里,看着它,思绪万千。往事就像电影一样在回当年修建的蓄水池今日蓄水池放,那么深刻,那么清晰,久久不愿离去。老乡说当年修的水池还在用。政府在这条塬的最高点修建了水塔、铺设水管,给各村修了新的蓄水池。(宜川县已经把引水上塬的工程当做大事来抓,现在已经村村引水上塬,让社员的生活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变)现在老的和新的两个都在用,均被个人承包了。

村民用水时就去买水。社员们也从窑洞搬到了塬上,家家盖起了新房,也都购买了农用车,现在各家都不挑水了,都准备了水车,条件好的家里还有水窖,还有太阳能热水器,时不时地还能冲个澡。水,再也不是那么金贵,用水再也不用那么难。变化太大了!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老乡们的生活终于得到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了!

(作者系北京市马甸中学毕业生,曾在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二里半大队插队,于北京地铁公司退休。)

爱子

孙怡茹

爱子,大名赵爱珍。我们刚到村里的时候,她十一二岁,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从早到晚跟着我们。他们总是在窑门前站着,却又不敢走进窑洞,小手扒着窑洞的门框伸着头往里瞧,听我们说话、聊天,看我们吃饭、活动,就连我们洗脸、漱口、刷牙、梳头都觉着新鲜,看着我们就像看稀有动物一样,还总是追着我们要毛主席像章。要是给他们一个,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紧紧地攥在手里,生怕被旁的娃抢去似的,兴冲冲地跑到村中去显摆。

爱子她个头很小,梳着两个小辫,穿着一身不大合体的明显缝补过的衣服,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我们,好像总有看不完的新鲜事。时间久了,我注意到她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不是简单地瞧稀罕、凑热闹。我们之间说话聊天开玩笑时,她听明白了也会跟着我们偷偷地笑,听不明白的时候,就只见她两只乌黑的大眼睛充满了疑问地望着我们,好像在说:“你们再讲一遍,我还没听懂呢。”闲暇时,她总是问我们,这是咋样?

那是咋样?显露出很强的求知欲,而且小脑瓜还挺好使,你对她说什么她都能听明白,很招人喜欢。从那时起我们就教她怎么刷牙、漱口,教她讲普通话,她也像小老师爱子一样教我们说宜川话,当地管“在一起”为“一搭里”,管“手绢”说成“帕子或汗巾”,对结过婚的女人说成婆姨,还没结婚的女娃说成女子,“小孩”

统称“碎娃”,“拿上”当地说成“扞上”。这之中闹了很多笑话,我们语言上的相互学习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互相了解。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将平时攒下的需要清洗的衣物集中起来,拿到沟底去洗,清洗的同时也搞搞个人卫生。爱子也跟着我们,一起下沟洗衣服、洗头、洗澡。这是村中从来没有过的事,她这种做法在村里的女孩子里便显得“不着调”。村中其他的女子看着又羡慕又嫉妒,对她的议论更是可想而知。她的父母也时常呵斥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在乎,继续和我们在一起“耍”,后来干脆搬到我们窑洞里和我们睡在一个炕上。我们学习、排节目,她就在旁边看着、听着,有时还跟着我们一起学说唱、做表演。我们看她爱学,就教她,她学得很快,一教就会。很快地,她就变成了我们同住、同耍、同欢乐的好伙伴!

渐渐地我们对她的家庭情况也有所了解。爱子大(父亲)赵正德(村里人都叫他二阔人)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我们经常和他在一起干活,他对我们这些知青很照顾,经常嘱咐我们一些日常要注意的琐碎事。我们也常爱和他开玩笑,嘻嘻哈哈的,玩笑开大了,他也从来不急不恼的。他共养育了7个子女,5女2男,爱子排行老三。一家人全靠他一个人挣工分来维持生计,生活并不宽裕。爱子的大姐早早就出嫁了,二姐很小也就开始帮忙下地干活。

爱子从小就定下了娃娃亲,只是年岁太小还没出嫁。当时陕北人常有给自家孩子定娃娃亲的习俗,经常是将男方家送的彩礼给自家的男娃相亲用,或者将彩礼弥补自家家用。当我们听说爱子已经定亲了,很是惊讶!这才多大的孩子啊!而且听说她本人并不愿意这门亲事。爱子当时还小,那时农村还很封闭,给孩子定“娃娃亲”是很平常的事情,村里的孩子们也不知道婚姻可以自由选择,就是和别人一样顺从自己父母的安排。那时,我们认为这是旧习俗的延续,是不对的,我们就“义愤填膺”了。于是,我们就向爱子讲解婚姻的意义、重要性。婚姻是人生的大事,现在可以由自己选择婚姻,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告诉她,应该主动向自己的父母表明自己的态度,争取父母的理解和支持,选择自己愿意走的路。于是,爱子大胆地向父母说出了心意,家里当然是反对的,但她依然坚定自己的主张。我们也在她父亲那里“敲边鼓”,有时也半开玩笑地给他“讲道理”。没想到,我们的劝说竟然起了作用,她父亲听进去了,真给爱子退了这门亲事。我们当时那个高兴,就好像打了一场大胜仗。

多少年后,我们都进入了社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才深深地体会到爱子父亲当时要给女儿退婚的勇气和决心,要顶住多大的压力。在当时的环境下,农村哪有随便就退婚的?婚姻是大事,既然双方已经订婚,要退婚就得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男方家也不肯轻易罢休啊。周围的人会怎么看她家?亲戚朋友该怎样解释?不清楚的人会添油加醋,会给自家带来什么影响?另外,退婚就要把订婚时收的彩礼全部退还,爱子家的家境会更困难,以后的日子咋过?我们这些学生娃算什么呢?只会说大道理,也不能帮助他解决具体困难。现在想来,爱子有个爱他的好父亲!是他给了爱子一个可以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遗憾的是,40年后,我们再回到队里时,爱子的父亲已经过世多年。

渐渐地爱子知道外面世界还很大,还有一个和这里完全不一样的天地,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那个未知的世界对她充满了诱惑。能够退婚,使爱子对自己的将来充满希冀。她深深知道现在的自由来之不易,我们也鼓励她一定要好好读书,只有念好书,才能有出路,才可能有机会出去看看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女子养大了就嫁人,就是人家的人了,家里对女孩根本不重视。一般也就是念个两三年识几个字就行了,稍长大一些,就要去帮家里干活。爱子坚持念完小学后还要上中学,这在她家里可是一件大事。像她家当时那种经济情况,她还有弟弟妹妹,家中生活本来就很艰难,怎么可能还出钱供她念书呢?就是可以供孩子念书,最大的选择也是她的弟弟们,但是爱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反复央求父母,让她继续念书,保证好好学习。她还拿我们的言谈举止、思想行为做例子,说明有知识的重要性。终于父母拗不过她的执着,同意她继续读书。她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不偷懒、请假,认真学好每一天的课程,按时完成作业。上中学后开始住校,不管学习多紧张,多辛苦,她都坚持每周回家里干活,洗衣、做饭、喂猪、喂鸡,放下扫帚拿起锨把,小小年纪就里里外外地操持起来。经常是忙完了,也该回学校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临走的时候家里能有点口粮让她带走就已经很不错了。有时为了凑够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的学费而东借西凑。常常是带着咸菜,含着眼泪赶回学校。为这她不知落了父母多少数落和埋怨。但她从不吭气,她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让我读书,说什么都行。”我一定要坚持下去!那一段时间她到我们这里来的次数也少多了。她就这样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走上艰难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