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18716500000099

第99章 风范人间山水长——十位哈军工“两老”的人生简介(6)

1917年10月5日,慈云桂出生在安徽省枞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慈家孩子多,生活窘困,受祖上书香家风的影响,父母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们去读书。慈云桂自幼聪慧,5岁村塾启蒙,7岁能文,8岁能诗,是远近有名的小才子。13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桐城中学,18岁时又考入安庆高中。

高中毕业前夕,抗战烽火燃起,1938年6月,安庆沦陷,学校被迫迁往九华山;毕业后慈云桂又随学校撤退到湖南,靠政府和华侨对流亡学生的资助,艰难度日。8月,他考取清华大学航空系;不久,清华南迁昆明,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然而,慈云桂贫病交加,无力到昆明报到,只好留在湖南大学机械系就读;后转入电机系,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出类拔萃。

1942年7月,慈云桂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大学毕业,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无线电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46年1月,学校选派他到英国考察雷达技术,在英国工作近8个月;回国后清华已北归原址,他在清华大学任物理系助教、讲师。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慈云桂放弃了公费留美的机会,积极参加清华大学教职员志愿进城工作团,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而奔波。

1950年4月,慈云桂受聘为大连高等海军学校指挥系副教授,讲授通讯和雷达专业,两年后正式调入海校,被任命为雷达通讯系副主任。从此,他踏上国防科教事业的光荣征程。

1954年11月,慈云桂副教授奉调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任雷达教授会主任,后出任系教育副主任。

1957年夏,刘居英副院长率领的中国军事院校代表团出访苏联、波兰、捷克三国,海军工程系随团出访的有慈云桂和柳克俊。回国后,柳克俊提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初步设想,随后成立一个由柳克俊为课题组长的8人研制小组,系主任黄景文、系政委邓易非和系副主任慈云桂都对柳克俊小组给予大力扶持。1958年9月28日,中国第一部舰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代号331,后改为901)样机研制成功,哈军工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1961年秋,哈军工成立电子工程系,慈云桂调该系任副主任,计算机专业是该系的重点专业。是年,慈云桂随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访问英国,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走访了剑桥、曼彻斯特、牛津等几所大学,历时两个月。他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是全晶体管化,同时,大量收集有关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并开始构思一台晶体管化通用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基本逻辑电路。

回国后,他组织康鹏、王振清等骨干教员,于1965年2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在国防科委所属高等院校、国防研究院所和基地得到广泛应用;发明了高可靠、高稳定的隔离阻塞式推拉触发器技术的康鹏获得了聂荣臻元帅颁发的发明证书。441-B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计算机进入第二代的里程碑。组织和领导这项重大科研任务的慈云桂教授彰显了他的统筹全局、指挥得当的特殊才能。

1966年4月,哈军工奉命退出军队序列,新成立了计算机系,慈云桂教授出任系主任。

1966年1月,慈云桂随团访问英国;回国后,正是“文化大革命”最狂热的时候,他不得不写点应景的大字报,主要精力仍放在科研组织领导工作上。1966年7月22日,中央下达关于国防尖端技术的重要科研任务必须按计划完成的指示。慈云桂出身好,两派组织找不到他什么毛病,运动中一直没有受到冲击,没料到他还是躲不过这场浩劫。1968年底,一直支持慈云桂搞科研的国防科委四局局长以“特嫌”罪名被抓哈军工时期,慈云桂教授指导学员做实验。

起来,慈云桂与局长关系密切,立即受到株连。专案一立,他被关进学员宿舍的一间屋子里,接受没完没了的批斗、审问。

慈云桂倒不计较年轻人的训斥,他着急的是科研工作因此中断,国家的任务怎么办?他忧心如焚,在“牛棚”中度日如年。半年后放出来的时候他面容憔悴,可是没过几天,就拖着虚弱的身子上班了。

1968年6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下达了研制百万次计算机的任务。

但在如火如荼的“文革”中,这项任务还没有完全展开就夭折了。1969年,珍宝岛的枪炮声和越南战场上美军的嚣张气焰,迫使国家再次下达研制百万次计算机的任务。

开会通知下到哈军工,主管科研的革委会副主任郑锡伍指名慈云桂去开会,慈云桂高兴得忘了自己刚出“牛棚”。出发前,什么也不懂的工宣队员装模作样下指示:“到北京开会,只许带着耳朵听,不准发言。”

慈云桂带着两大弟子康鹏和金士尧去了火车站。

慈云桂参加的是国防科委主持的“718”工程测量船计算机控制处理中心战术、技术及使用要求研讨会,这是关系到中国发射洲际导弹能否成功的重要会议。会议在中心计算机的方案上发生激烈的争论:是50万次秒,还是100万次秒?是采用晶体管还是集成电路?是单机还是双机?慈云桂早把工宣队的限制弃之脑后,他精心准备发言提纲,在大会上提出集成电路化、百万次级、双机系统的设计方案,他以令人信服的方案论证阐明了该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的两位助手以研制441-B的实践,说明国产晶体管是可以承担大型机任务的。

哈军工人说服了国防科委领导和有关专家。为了慎重,会议决定“718”任务由两家同时上马,一家是电子部15所,一家就是哈军工。

慈云桂一行兴冲冲地返回学院。为了“718”任务尽快上马,慈云桂提出从上海调一位搞软件的尖子陈火旺。主管科研的郑锡伍满口答应,派人到上海调人,几经周折,总算把陈火旺调到“718”任务组。

尽管当时学院已接到南迁命令,人心惶惶,但慈云桂沉着指挥,精心组织起过硬的研制队伍。他规定,“一切以战备任务为中心”,实验室里不准谈派性的话。“718”任务组团结一致,任务进展很快。

1970年秋,学校主体南迁长沙,计算机系设在市郊的一座农校里,由此开始了攻关。在慈教授的带领下,全体研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苦战3年完成了逻辑设计、工程设计和模型试验;接着,他又带领大家开赴北京的生产厂,40多人工作和睡觉都挤在一间木板棚里,夏热如蒸笼,冬寒似冰窖,前后达4年之久。1977年夏,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1-3呱呱落地。次年10月,二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151-4通过国家验收。1980年,151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装载于“远望”号测量船上,南征太平洋,为完成我国首次洲际导弹飞行测量任务立下汗马功劳。

早在1972年夏,国防科委根据国家增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要,召开讨论研制亿次巨型机会议。会议委托慈云桂起草一份报告,向中央专委建议,将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但是,“文革”乱世,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一直没有落实;“文革”后,又经历复杂的变动,在国内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该项目花落谁家成为悬案。

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来临了。多亏慈云桂的力争,最终由邓小平亲自决断,研制亿次计算机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国防科大的前身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慈云桂教授被任命为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从百万次到一亿次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他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当众发出誓言:“我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自此,他带领科研人员日夜兼程,成立了十多个攻关小组,从元器件的选取,体系结构的确立,部件的设计,工艺的实施,到软件的研制,都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与反复试验,做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决策,攻克了100多个技术难关。学院领导董启强副政委等排除各种干扰,给予慈云桂以有力的支持。

1983年12月,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张爱萍将军欣然提笔命名为“银河”。慈云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充分表达他当时情怀的《银河颂》:

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

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精雕岂为人称誉,细刻缘求玉琢材。

极目远穷千里外,玉楼更上不徘徊。

银河亿次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高性能计算机上对我国的封锁,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巨型机的研制行列。它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79年7月,学院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后,慈云桂任副校长,兼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80年11月,慈云桂和高庆狮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中国计算机技术领域里最早的两个学部委员。

1985年1月,慈云桂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调到北京;1989年7月,改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及国防科工委计算机顾问组组长。

80年代初,慈云桂在完成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之后,就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指导研究生,同时开始新的探索工作。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为第一批有权授予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博士点,慈云桂是该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

慈云桂晚年总结自己一生为什么能事业有成,除了自己有股闯劲及拼搏创新精神外,还在于能够团结一批有才之士,形成技术过硬、艰苦奋斗的团队力量。他不仅是精通业务的科学家,而且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管理与工程组织的领军大将。他爱惜人才,选贤任能,提携后进。这里有一个感人的例子:1980年,入狱劳改15年而且被判过死刑的哈军工优秀教员耿鼎发冤案被彻底平反,他回到国防科技大学要求落实政策,安排工作,受到几个极左思想严重的政工干部的阻挠,他们坚持要把耿鼎发撵走。慈云桂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再三要求学校安排耿鼎发的工作。经过曲曲折折的斗争,最终,留下了才子耿鼎发,后来他在科研和高科技企业上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慈云桂慧眼识英才,周兴铭、卢锡城等弟子后来都成大器,成为银河系列巨型机的总设计师。这些都与慈云桂悉心栽培、知人善任有关。

1990年,在美国召开人工智能工具第二届国际会议,慈云桂作为程序委员会委员负责评审中国的学术论文,夜以继日地忙碌着。恰在此时,银河-Ⅱ巨型机的研制进展不太顺利,他作为银河-Ⅱ领导工作小组负责人匆匆来到长沙,深入到实验室,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还抽空找博士生询问学习情况,劳累不堪。返回北京后,他又伏案修改论文,即使是一个标点错误,他也不放过。7月16日晚上,一天没休息的慈云桂疲惫地坐下来,打算看看电视喘口气,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6天以后,1990年7月21日,中国计算机科学的一代大师永远停止了呼吸,享年73岁。

张文峰

1919年10月28日,张文峰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今夏县)一个普通的农村知识分子家庭里,他天资聪慧,记忆力强,酷爱读书,但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铁蹄很快就践踏到山西省,张文峰本家就有国防科大时期,慈云桂教授与计算机系教员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七个亲属先后被日本鬼子杀害,国仇家恨记在他的心里,“不抗日,活不成”。1938年3月,高中还没有念完的张文峰投身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参加了沁水抗日游击队,扛起枪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工作积极,吃苦耐劳,表现突出,同年6月就成为中共党员;10月,出任沁水县委宣传委员,继而担任河南省林(县)北工委委员。1941年12月,22岁的张文峰调任太岳区士敏县(现沁水县)县委书记。

1943年8月,张文峰奉调太岳纵队,由地方干部转为军队干部,先后担任团、旅教导大队政委,成为陈赓司令员的部下。1946年底,张文峰调任太岳纵队随营学校政治主任,从此他与军校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随营学校的校长和政委由陈赓兼任,张文峰跟随在陈赓身边,有了学习的楷模,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张文峰历任豫陕鄂军政大学政治主任、中原军政大学一总队政治副主任、二野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西南军政大学政治教育部副部长、二高步校训练部副部长。多年的工作实践和风雨历练,使张文峰以沉稳机智、精明干练、口才一流而闻名于二高步校。

1952年5月30日,张文峰奉命到北京见萧克将军。萧克告诉他,中央决定成立军事工程学院,要把二高步校成建制调往哈尔滨作为建院基础;同时让张文峰把军工学院的编制关系表带回重庆。6月,陈赓从朝鲜前线归国,开始创建军工学院,点将张文峰当先锋官,让他带领第一批人员到哈尔滨打前站。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张文峰指挥干部和战士登上民生轮船公司的江轮,伴随着嘹亮的歌声,轮船驶向浩荡东去的大江。

哈军工成立后,张文峰一直是学院重要领导成员,历任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常委、科教部副部长、预科主任、科研部副部长、教务部部长、副教育长等职。1955年11月,陈赓回学院为校级军官授军衔,张文峰是哈军工十位大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