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春山指挥的部队,很有了几分疯狂,他们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连续发起多批次的集团冲锋。马圈、碱滩阵地硝烟弥漫。第三纵队依托临时工事,顽强阻击,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他们的进攻。一个小小的阵地都是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
从天亮打到中午,敌军只攻占了两三个村庄,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
在郑维山指挥部队与敌激战的同时,毛泽东已指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迅速突进,插向康庄、怀来,彻底切断了援敌退路。与此同时,第四纵参谋长唐子安奉命率2个营赶来支援郑维山。
傅作义得知在康庄、怀来地区发现“共”军主力部队的消息,可谓心急如焚,三十五军没有接出来,一○四军和十六军也被截住,其后果不堪设想。他要通了安春山的电话,说:“无论如何你也要把郭景云接出来。你亲自去!”
下午4时,安春山亲自指挥,组织了2个团的兵力,在空军和炮兵掩护下,向我三纵队阵地发起了凶猛的攻击。同时,新保安的第三十五军也拼死突围,并进至东园地区。这两股敌人相距的直线距离不到4公里——枪炮声清晰可辨。
在这两股敌人中间的在三纵队已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郑维山知道,如果让这两股敌人会合,他的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役的进程,他铁青着脸下令:“阵地谁也不能丢,必须坚持到天黑!”
他果断命令第八旅由沙城向敌侧后出击,同时拿出二梯队,从马圈两侧加入战斗,配合正面部队实施反击。
打到天黑,敌人的火力开始减弱。三纵队却愈战愈猛,一个反反冲击打得敌人被打得溃退下去。“冲啊!”战士们跃出工事,乘胜追击。
这时郑维山对参谋长说:“命令他们停止追击,返回原地待命。”
郑维山清楚,打援是为了包围敌三十五军,现在援敌已被打退,第三纵队的任务仍是包围敌三十五军……
当晚,郑维山收到中央军委的嘉奖令,电文说:“新保安敌三十五军9日数次向东猛突,均被我击退,怀来敌一〇四军向西猛犯,亦仅占我沙城以南一村。
杨罗耿三、四纵队昨(9)日击退东西两面犯敌,确保自己阵地。应传令嘉奖。”
几个小时后,傅作义发出了“要求中共停止战斗,双方谈判解决”的电报。
因此,有战史专家认为,郑维山果断命令部队堵截傅作义的第一○四军对第三十五军的接应,将自身置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而不顾,为切断第三十五军回撤北平的通道,实现毛泽东的“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迫使傅作义走向和平道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战金城——拍板定案见胆识
如果讲胆识,朝鲜战场上的金城反击战最能反映郑维山的个性。
我们现在看到的38度线,基本上是一条直线。然而在1952年的时候,这条线并不直。在金城它拐了一个弯,向北凸出了十多公里。正是在1953年夏季攻势中,郑维山将军率部队把这个弯拉直了。他策划和导演的一场3000多人大潜伏,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一个奇迹。
话要从他当二十兵团的代司令员说起——1952年7月,彭德怀点将郑维山到二十兵团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出任代理司令员。这个黑瘦精悍的司令很快转遍了二十兵团的阵地。当时他就看到了金城这块突入我方阵地的“楔子”——它宽约20公里,纵深9公里,且居高临下,如果能见度好的话,它可以将二十兵团纵深十几公里的动作看得很清楚。
“这个楔子不拔,仗不好打。”郑维山对随行的参谋说。
但是,由于政治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个“楔子”在十多个月后才得以拔除。根据志愿军总部的命令,二十兵团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防御作战和战术反击。在1952年的秋季攻势中,郑维山指挥部队打得有声有色,两个月歼敌万余人,夺取阵地50多处。毛泽东称他们的打法为“零敲牛皮糖”,给予极高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战机出现了。
志愿军首长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开展1953年夏季攻势。此时,志司将主要攻击方向和任务交给二十兵团。并将新入朝的第十四、第二十一军调归二十兵团指挥,同时又从第九兵团方向抽调炮兵第七师第二十团、总炮兵预备队第二师第二十九团加到二十兵团作战,交给郑维山指挥。
于是,郑维山开始运筹帷幄——要打好夏季攻势,就要首先攻占973、883.7高地等敌人前沿阵地的支撑点。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这几个高地地势高,地形复杂,实在是易守难攻。而防守这几个高地的联合国军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他们的防线被称为“密苏里防线”——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老家密苏里命名的防线,且经营了三年多……
郑维山的目光停留在六十军阵地前那片开阔地,那里长满茂密的灌木和野草。春天他去视察时,曾对军里的负责同志说:“要保护好这一带植被,不允许敌人下山接近,发现就打。”六十军组织特等射手,专打敌人的零星人员,只要敌人一靠近就打。现在是用这片地的时候了。
他形成了一个颇为大胆的行动计划。
1953年55月的一天,郑维山召集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二十兵团的各军的领导,还有三兵团的司令员许世友,副政委杜义德以及李天佑、李成芳等人。二十兵团作战室大掩蔽部里坐满了人。
郑维山先分析了当前敌我态势,随后端出了他反复思考过的方案。他说,我们以两个军(二十一、五十四)作两翼保障,两个军(六十、六十七)正面突击,一个军(六十八)作总预备队,攻取敌当面两个团的阵地,即883.7、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座首洞南山)。这三点分别位于金城以东、东南,是敌稳固金城地区防御的三个强点(另一点为轿岩)。打下这三点,等于砍掉敌三条牛腿,使敌金城地区防御失去平衡,有利于我向纵深发展,扩大战果,为第三阶段收复金城地区做准备。
“怎么打?敌我双方主阵地相距最多三公里,中间深谷相隔。步兵怎么集结?我看可以把部队提前隐蔽到敌前沿,第二天天黑后发起冲击,当晚完成攻击战斗,争取到四五个小时抢修工事,补充弹药,天亮后就可有效地反击敌人的反扑。至于我们潜伏多少人,我测算了一下,至少要3000人。”
郑维山环视了一下开会的人,说:“这不是异想天开,除了我军已作了长期充分的准备外,我看有四个有利条件:(1)刚才说到的几个点,敌人认为他强我弱,不会料到我从这里下手,可以出其不意。(2)883.7高地陡坡下有一开阔地,在敌人看来,似乎是我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但该地树丛茂密,地表植被完好,我可将部队提前潜伏在这里,战斗打响后,直接发起冲击,减少伤亡,节省体力,在进攻冲击的距离和时间上出其不意。(3)六十军已有两条坑道挖在949.2、883.7高地的山腿上,可囤积弹药和二梯队。(4)883.7高地和949.2高地与我阵地前沿之间有一片杂木林,可将炮兵临时发射阵地隐蔽于此。这不仅可增加我炮火射程和准确性,而且由于该区距敌前沿近,不易受到敌纵深炮火的压制,利于发挥我火力。”
郑维山讲完,补充一句:“现在请大家提意见,如果有更好的方案,也请提出来。”
此时,近50多人的大掩蔽部里鸦雀无声,出现长时间的冷场。
这在郑维山预料之中——要同时攻取敌两个团的阵地,这是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近两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大超出了志愿军总部规定的“攻击目标不超过一个营为原则,最好每个军一次攻歼一至两个排到一至两个连”的范围。
其二,在无制空权、技术装备较差的情况下,大白天,三千人大潜伏,现代条件下的战争也无先例。其三,朝鲜战场是当时全世界都注目的战场,万一打不好,不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会影响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影响停战谈判的进程。
六十军军长张祖谅站了起来,他说:“支持兵团的作战方案,坚决执行命令,完成兵团交给的攻占883.7、1949.2高地,歼敌一个团的任务。”
他就进攻的方法,使用的兵力、火器,成功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作了客观分析论证,对战斗打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的办法、应变措施一一作了说明。他说:“此次作战,主要是出奇制胜,其主要手段是大潜伏。3000多人在敌人手榴弹能砸到的地方潜伏一夜,是敌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我们敢想,而且能做到。对于这一问题,自从六十军接防以来,我们根据郑司令员的指示,进行了探索演练。先后组织对敌连以下目标反击26次,反击达到全歼守敌的目的,其中有21次都采取了大小不同的潜伏手段,班排连营都搞过。时间从几个小时到两昼夜都演习过,全部取得成功,使用兵力敌我对比基本是11到13。也就是说,此次反击,歼敌一个团的目标,我用3500人的兵力,只要潜伏成功,就够了。”
张祖谅的话刚落音,六十七军军长邱蔚站起来发言。他同意支持兵团的作战方案,坚决要求攻打“十字架山”(座首洞南山),并完成歼敌一个团的任务。
并就具体作战的方法、措施作了简要说明。
自然,他也明显地看出,有人对这个方案是怀疑的。会前有人甚至对他说,新任司令政委都来了,这一仗是不是不要再打了——当时对高级指挥人员进行轮换,二十兵团将由杨勇出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志愿军总部领导已和郑维山谈过话。
正在这时,作战室的电话响了,志愿军政委、代司令员邓华来电话,“请郑维山同志接电话。”
郑维山接过电话,就听邓华对郑维山说:“我们考虑了你们的作战计划,我们认为打883.7、949.2高地的条件不成熟。我们的意见是不要打,请你们考虑。”
郑维山回答:“我决心已定,错了我负责。”
挂了电话,他一脸严肃地对与会者说:“这一仗一定要打。错了我负责!杀头杀我的!”
张祖谅说:“我和你共同负责!”
郑维山一拍桌子,说:“不要你负责,你只管打你的,错了,有一个脑袋顶着就够了!”
会议结束后,郑维山将第一批突击连队的干部请到了兵团司令部。
“今天请大家来,先慰问你们!把祖国送来的慰问品发给你们,并请你们把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带给每一个战士!”
据当时参加会议的一位老同志回忆:“接过郑司令递上来的糖果,我们就知道这次任务有多么重了。”
接下来是官兵一起研究潜伏时的具体问题——吃饭怎么解决?有人咳嗽怎么办?睡觉打呼噜怎么办?大小便怎么办?蚊叮、虫咬怎么办?……如何控制敌人,不让其靠近潜伏区,而又不使敌察觉我有意在控制他。
一切安排就绪,他亲自坐镇六十军,详细过问一些平时不注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