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18720600000004

第4章 引言(2)

个人内在系统。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反应后,需要经过个人内在系统的加工,才能决定感受到怎样的爱。内在系统是个体自身所有组成部分的关系。人们在面对外在世界的时候,会启动内在所有的部分去应对,包括个人的行为、感受、观点、期待与渴望,萨提亚用“内在冰山”隐喻这个过程,我们所见的行为是水面之上的内容,而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是个人庞大复杂的内在系统。要解决问题,只是针对行为改正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这时候需要回到个人的内在系统去解决。个人内在系统是自我价值的反应方式。

原生家庭系统。我们对爱的加工方式来自于原生家庭。萨提亚认为,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她强调在面对个人问题及关系问题时应从原生家庭解决。我们童年时所生活的家庭到底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没有人能估计出来,童年时期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原生家庭。人们成年后的反应模式,基本上是童年与父母互动的翻版,因此要深究当下的行为的深层成因,我们需要回到原生家庭里去。我们曾在那里学会了现在的自己,原生家庭系统是我们价值感最初发展的地方。

萨提亚模式属于经验主义,强调在经验中的实际运用。这既是萨提亚模式的优点: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又是它的缺点:理论不够完善,体系不够系统,过于开放而难以梳理。

本书对萨提亚模式进行理论梳理,希望读者可以对萨提亚模式有初步的了解,可以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可以看到自己如何满足自己的渴望、如何把他人变成自己的重要他人、又如何完成转化做自己的重要他人。

无论萨提亚模式怎样发展,萨提亚的核心是不会变的,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三大系统”工作。本书就尝试用这样的逻辑对萨提亚模式进行介绍。

第三节萨提亚模式有什么用

请你安静下来,仔细想想:

你快乐吗?

什么可以让你感觉到兴奋和幸福?

你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呢?

你曾感觉到一种从内在迸发出来的不受外界影响的喜悦吗?为什么事业的成功让我们拥有了舒适的生活,可幸福的感觉却没有相应地增加?在你的人生中,你和你所爱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情侣、儿女、朋友)是否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你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他们的内心是否感受得到你的爱、接纳、尊重和肯定呢?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自己,你和自己有没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呢?你每天在做的是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还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呢?你明白你自己真正的需要吗?科学家发现大多数疾病的产生,都与心情、情绪有关,可是你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了解多少呢?

这都是且不仅是萨提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予人幸福

是什么让我们不幸福?

——是我们对世界的定义。

是什么让我们给世界下定义?

——是我们的信念。

是什么创造了我们的信念?

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信息。

每个人都来自家庭,在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内化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到了成年,我们依然被那儿时的心理模式所左右,不能自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走进萨提亚,去了解在我们内心深处,被无数观点所掩盖的真实的自己。

使当下人们获得并感受到幸福,是萨提亚的目标之一。幸福的方法就是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从改变自己开始,不再随便对世界评判,迈向身心一致,具备高自我价值感及责任感。

人生剧本是可改写的,人们可以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喜悦和力量,最终实现和自己的亲密,找到幸福。

无论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学会和自己亲密,他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和自己亲密的人,才能和家人亲密,才能和朋友亲密,才能和同事亲密,才能和世界亲密,才能幸福。

萨提亚的思想,在中国古人那里也早已说得很明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萨提亚是一门教人学会与自己亲密,学会幸福的学问。

教人成长

“心灵成长”“个人成长”是很火热的词了。但是成长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一个是心理年龄。前者会随着年轮的增多而无情地增大,连续性地变大,从未间断,从出生到老去,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一直存在,这是身体的成长。后者则会随着经历和智慧的增多而慢慢变大,是阶段性的,有时候会在经历了某次重大事件或有了某个觉醒感悟后而一夜长大,也有时候则会在经历过创伤之后开始退化,当你不愿意时,它就会停滞,这就是心灵成长。

心理年龄有时候和生理年龄同步,更多的时候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生理上长到了30岁,但是他可能依然依赖母亲、恋人以及其他人,不愿意自己做决定,喜欢被安排被保护;情绪化,脾气多,不能对自己负责,他的状态可能依然停留在13岁。一个人也可以生理上是13岁,但是心理上却到了30岁,他能工作持家,懂得照顾人安慰人,懂得做自己,能够理智判断,能够爱人。他可能7岁持家,8岁上山下地,扛起了一个成年人该扛的责任。中国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如此,当家即是为自己和他人都负责任。

因此我们说心灵成长,就是一个人在心理上从孩子成为大人。

生理的成长,不需要教,大自然会帮助我们完成。但是心灵的成长,却会受自身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左右,因此萨提亚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实现心灵成长。

婴儿有3个特征: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依赖、缺乏自制力。

婴儿只知道自己的需要,当他们的渴望没有被满足,感觉渴了、饿了、冷了或者有任何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通过哭来及时索要。他们从来不在乎给他这些营养的父母是否吃过,是否需要休息,是否很累,他们只知道自己需要的时候就要求大人完全注意。如果大人忙得没时间,或者把注意力给予别人的时候,他们就很生气。他们从来不想也没有能力自己满足自己,只能依赖父母给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喜欢别人抱他们、爱他们,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能力回报别人,并且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没有自制力,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要,什么时候不该要,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完全由着自己的情绪来。

这就是婴儿的特质,即便如此,父母仍然爱他们,因为他们是婴儿,本来就是这样,父母相信他们有一天会长大。

如果一个人渐渐在生理年龄上长大,心理却依然具有婴儿特质的时候,他的表现除了大小便能够自制以外,与婴儿并没有多大差异:他们依然喜欢从别人那里索取心理营养,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依赖于别人给予关心、关注,对于回报则显得十分匮乏甚至不自知、情绪化、拖延、没有自制力。

当成年人身上具有这三个特征的时候,他的心理年龄很可能止步于婴儿时期。成长的第一项内涵就是让人在心灵上实现成长,与生理年龄同步。除此之外,成长还具有其他六项内涵:成长是“脱去旧衣,穿上新衣”。放下旧包袱,解决残存的心理问题,

重建人格尊严,发展健康的自我观念。成长是学会充分运用杯中所盛的半杯水,而不是耗费精力抱怨为何另一半是空的。成长是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过去,完全活在他人的期望中,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现今,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再依赖他人告诉自己应怎么活。

成长是了解自己可以不被环境所操纵,知道自己有主动选择思想、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勇于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不诿过于他人、环境或是命运。

成长是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同时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与天赋,每日在爱心、品德、学识、技艺上求进步。成长是勇敢地面对自己人格中的阴影,学会与自己个性、看法不同的人和平相处。成长的人懂得欣赏差异,能为他人的喜乐而欢呼。萨提亚模式所教人做的,就是让人成长,具有高的自我价值,能够看到自己的选择,能够为自己负责,表里一致。

授人感知喜悦的能力

快乐和喜悦不同。一个由外而感,一个由内而发。你感到快乐还是喜悦呢?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

比如说,发生了一件事让你感觉很快乐,但当这件事物不存在了或平淡了,快乐也会很快随之消失。升职加薪了,我会快乐,但是时间过去久了,快乐就会回归平淡;领导表扬了,我会快乐,次日领导批评了我就不快乐了。

快乐是来自于外在的标准和评价,依赖于外在的条件,因此它是无常的。当我们将自己的幸福归依在这些目标的时候,我们偶尔会感觉到快乐,却只能在快乐中沉沉浮浮。我们做不了主,因为,快乐是别人给的。

而喜悦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一旦拥有,外界是夺不走的。人的思想控制所有行为,如果有喜悦的思想,就算痛苦也能坦然面对。

当我喜悦的时候,面对一切事情都是开心的。我升职加薪了,我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幸福,时间久了我一样会因感恩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幸福;领导表扬我了,我因领导认可我的努力而幸福,次日领导批评我了我也因领导愿意指正我而感到幸福。喜悦就是,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我的幸福都能从我的心底里溢出来,而不依赖于外在去获得。

快乐是短跑,来得快去得快;而喜悦是长跑,讲究慢步持久,细水长流。快乐是天气,变化无常;而喜悦是气候,长期都是这样。快乐是家里领养的孩子,是别人给的;而喜悦则是家里的亲骨肉,是自己生的。

如果一个人,想一直拥有好心情,那么,他应该追求的是喜悦,而非快乐。

萨提亚模式通过把能量重新流动起来,让人们可以做回自己,让喜悦从自己心底流出来。

解决问题,完成你人格层次上的提升

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萨提亚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处理症状与问题。虽然她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她不在症状表面处理问题,但她依旧在深层次处理问题。

弗洛伊德说过:“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他一生致力于潜意识的研究,从人的深层次解决问题。萨提亚并没有抛弃弗洛伊德,同样回到人的童年原生家庭里追根溯源,让人的潜意识里惯有的模式浮出水面,因此她在处理问题时是非常有深度的。同时萨提亚也没有摒弃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她更加强调倾听、共情、积极关注,将问题正向转化,在超个人心理层次上共情,主张发掘来访者自身的资源来应对。

萨提亚做的更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个人人格层次上系统转化。萨提亚采用很多工具,如家庭图、冰山、雕塑等,进行全面转化,完成在人格层次上的提升。

好的治疗师并不限于解决问题,而是帮助能够获得人格提升。

改善人际关系

萨提亚创造性的将不健康的沟通划分为四种:讨好、指责、打岔和超理智,并构建出了沟通的理想模型:一致性。而在操作层面上,萨提亚提供了可走的路径。

但如果沟通仅限于操作层面,萨提亚模式的魅力将荡然无存。萨提亚旨在通过改变人的内在,使人完善沟通,以改善人际关系。

在完成自我重塑之后,我们会比以往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关爱自己,欣赏自己。当我们自己有爱时,就会少要求别人;对别人要求得越少,对自己就越信任;越相信自己和他人,就越有能力付出更多的爱。对别人多一点爱,自身就会少一些恐惧;和他人多一点沟通,就会增进一份联络。因此,只有高自我价值才能帮助人摆脱孤独,不再疏远家庭、他人与集体。

健康的关系都来自平静、安全和自信的心灵。一个人越是活在当下,越是自我价值较高,就越懂得关爱自己,同时也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与他人、情景相和谐,在关系中潇洒穿过,翩翩起舞。

萨提亚会通过一系列的工具,使人学会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

萨提亚理念的最终导向就是:

内在和谐,人际和睦,世界和平。

第四节萨提亚的治疗信念

每个治疗师在工作时,都有自己的工作信念。每个人在生活时,也都有自己的信念。萨提亚模式在工作时,抱有但不限于下面这22个信念,从中我们可以一探萨提亚模式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于这些信念,也是一个萨提亚治疗师的基本治疗观。

1.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有可能的。

当穷途末路、无法挽回的时候,你是否曾经绝望?或者就此认命,觉得造化弄人,无法改变。萨提亚从来没有放弃过改变的希望,正是因为相信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人类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人生才能够不断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