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18720600000008

第8章 自我价值(2)

我们自身的价值感是如何失去的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有一个价值感的瓶子,里面装了满满的爱。那时,我们没有过去,也没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经验,更没有权衡自我价值的标准,因此我们是没有自我价值感的概念的。那时候的我们是完全一致的,是活在当下的,可以通过哭闹和其他肢体语言自由表达自己,什么都不需要证明。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看法,形成了索取爱的方式,就形成了自我价值感。

对于爱很吝啬的家庭容易塑造出价值感低的孩子:

总是拿别人的优秀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我们从小就有一个夙敌,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无地自容。这个从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家的孩子”就有这么多优点: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元的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

总是看到没做到的地方而看不到做到的地方。这个也不陌生,在考到99分的时候,我们被质问那1分哪去了。当家长们自己都没弄明白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批评,或者考得比上次差的时候就会被问是怎么回事,考得比上次好的时候就会被教育“不要骄傲”。当努力持续无效的时候,我们就渐渐形成了“我是无能的”这样的自我概念。

即使给爱,也是条件化的。也就是只有你是听话的、学习好的、乖的,我才会承认你是我的孩子,才会给你爱。男孩拿着不及格的卷子回家的时候,又听到爸爸的训斥:“下次再考不到60分,就不要叫我爸了”。于是下次考完,男孩回家推开门喊了声:哥。这个男孩是机智的,但是这个机智没有得到表扬,却会换来更多的批评和指责。

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将孩子全部否定。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通常会无情地攻击和批评,直指自我的核心。例如当孩子打碎了花瓶,打伤了人家的孩子,偷窃了爸爸的一块钱的时候,就会遭到全部否定,这时候孩子就会彻底感觉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而一个懂得培养孩子价值感的家长则会先给予孩子关心,他会这样做:“孩子,你打碎了花瓶,有没有伤害到你?下次你可以这样拿花瓶……”他会用爱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否定。

将不属于孩子的情绪传染给他。也就是家长在单位、在外面有了情绪,对伴侣有情绪的时候,会把情绪传染给孩子,因为孩子一点不乖就大发雷霆。这时候的孩子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会归结为是自己不好,才惹大人生气的。

第二节怎样把瓶子装满?

令人欣慰的是,自我价值的瓶子是可以被装满的。我们的瓶子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空的,现在我们可以去学习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来充满这只可爱的瓶子。

萨提亚一直在做的核心的事情,就是让人们看到价值感的满足并不来自于他人,而是来自于自己;并帮助人们去爱自己,装满自己的瓶子,让自己的内在和谐起来,然后帮助别人把他们的瓶子填满,从而收获和谐关系。

提升自我价值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放下过去的影响,重新评估过去的经历,这点我们在谈家庭影响的时候会详细谈。我们也可以从内在看,从自己身上获得满足,看到自己的资源,然后相信自己的价值。

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资源

你相信你有一个资源宝藏吗?

说资源,我们就要从特质开始说起。特质就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是其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性。我们把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表现出的一些特点,称为个人特质,如害羞、进取心、顺从、懒惰、忠诚、畏缩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描述一个人人格特点的形容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特质。我们喜欢的特质,我们就称它为优点,如有毅力的、坚持的、果断的。我们讨厌的特质,就称它为缺点,如固执的、冲动的。

特质是我们生活、交际和处世的基础,具有好的特质、良好的性格会让我们生活幸福,容易成功,所以我们喜欢优点,讨厌缺点。

只是,你怎么界定你的特质是优点还是缺点呢?事实上我们身上所有的优点缺点,所有的特质,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源。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在为我们服务着,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优点和缺点是一个片面的说法,只在事情上存在,在人身上并不存在。因为优缺点是我们给它的一个定义,实际上它只是我们的一个特质,没有好坏。

我们常常讨厌自己的半途而废,并希冀自己坚韧。但是坚韧却未必是优点,因为它的同义词就是固执。固执我们就很熟悉了,死脑筋,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无法沟通,不可理喻。这样的特质我们可能都不喜欢,而且讨厌跟这样的人交流。可实际上你怎样区分坚韧和固执呢?它们具有同样的行为特点:不屈不挠,不放弃。当我们认为事情正确的时候,我们喜欢自己这样,就把这个行为定义为优点。我们觉得这件事情是错误的时候,就会讨厌自己这样的特点,就把这个行为定义为缺点。行为表现本身没有改变,是我们对它的接纳程度定义了优点和缺点。

果敢和冲动是一个意思,都是不假思索,立即决定。

谨慎和优柔寡断是一个意思,都是想太多,不愿意轻易做出决定。

在有了这些认识的前提后,我们就可以尽情发掘自己身上的特质,那些都是优秀特质,都是我们的资源,它们都为我们的生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必因为自己在不擅长的事情上不能使用而感觉到不接纳甚至自责。

这些特质就像是我们的工具一样。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它们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对我们没有用的时候,它们就阻碍占用我们的空间,甚至会不小心伤害我们。我们的优缺点就是这样形成的。可是工具本身没有好坏,那只是一种存在。

我们所有的特质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没有好坏,只有接纳和不接纳,会用和不会用。用对了地方就是优点,用错了地方就是缺点。

事实上不存在垃圾,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特质也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某个特质定义为缺点,你可以尝试把它挖掘出来,看看它对你带来过哪些益处。

我见过一个女孩很不喜欢自己的羞涩,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够活泼,不能融群,聚会总是自己呆着,没人注意到,很羡慕其他小伙伴能那么轻易和别人打成一片。为这个羞涩,她苦恼过很久,并且认为她这么老实、这么笨、这么羞涩是不会找到男朋友的。直到后来她遇到一个男孩,看着她的眼睛说:我喜欢你的文静。

我也曾不接纳自己的内向,觉得一个男人腼腆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情,我曾经企图参加成功学的课程,跟着打鸡血,但并没有过多少实际的改变。直到我学了萨提亚,开始了自我转变的旅途后,蓦然发现,如果我爱闹腾了,外向了,活泼了,我用什么来写作,用什么来反思,用什么来对人性敏感呢?

所谓快乐,就是拿自己的长板做事;所谓痛苦,则是拼命拿自己的短板弥补。一个人拼命想改掉自己的性格,弥补自身的缺点,改了很久才发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曾适用于团队建设的木桶效应,被拿到了个人改造上,让无数人曾经试着弥补自己的短板,痛苦改造。

你并不需要改掉自己的缺点,或许你只需要在行为上多注意一下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

你也可以试试,怎么把你的缺点转化成优点:只是把它用到能发挥价值的地方,而不是否定这个特质。

接纳、欣赏、庆祝

自我价值的提升,其实只要三个步骤就可以了。只是在看到这三个词的时候,感觉很简单,而实际去做的时候,感觉很难,但是真正放到自己的感受里的时候,又是那么简单——一切不过是一念之转。

接纳

接纳就是允许这样。我可以不喜欢,但我允许它存在,而不是急着排斥掉。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时,我们心里会有很多挫败的感觉,它们需要耗费我们的心理能量去对抗、中和、抵消。我们都得承认的事实是——在你感觉没好起来之前,你做不好什么事情,因此接纳自己可以减少心理能量的消耗。

我们人之所以奇怪,就是经常假设自己现在就是灰姑娘,每天梦想穿上那双不适合自己的水晶鞋,然后拿着刀,削足适履,最后遍体鳞伤,华丽的水晶鞋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痛。我们感觉自己无所适从,既不能变成公主,又做不成自己。价值感低主要源自于我们不接纳现在的自己。我们设置了一个形象,一个理想自我,那个理想自我拥有我们想要的特质,所以我们常常说“如果我……就好了”,我们设定了自己现在是不好的,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放下对自己的评判。骂了自己那么久,是时候放过自己了。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评判都来自自己,都是自己给自己定义的好和坏。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义,也可以放下定义,我们试着不再批评自己。我不喜欢自己的胆小,我就批评自己;我不喜欢自己的优柔寡断,我就骂自己,然后自己的价值感就越来越低了。

接纳自己就是不再排斥自己。我们不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排斥掉,想把它拿掉。可是我们又发现无论我们怎么排斥自己的这一部分,它都如影随形,而且越排斥越强烈。我不接纳自己的懦弱,我就假装坚强,然后却发现越是排斥,越是假装不这样,越发现自己会偷偷流泪,一个人的时候愈发感觉到自己的脆弱。我们用多大的能量排斥自己,这个被排斥的部分就会反馈给我们更多的负能量,像弹簧一样,推得越远,弹得越痛。萨提亚把排斥自己比喻为“截肢”,她认为我们排斥自己越多,我们的“应该”就越多,我们被耗得就越厉害。

接纳自己就是不再挑剔自己。我们习惯挑剔自己,总觉得自己哪都不好,并且习惯将自己与别人比较。我会常常羡慕别人英文好,然后感叹自己蹩脚的英文,然后想到自己的慵懒,然后就开始叹息,小伙伴却说,他唯一擅长的东西就是英文了,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比呢?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长处来挑剔自己的短处?要知道如果让一个人没有短板,那比出生少一个指头还要困难,比登蜀道还要困难1000倍。

接纳自己就是要看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性。我们都是不同特质的集合体,没有好坏。是这些不同的特质集合而成了我们,不可复制。有的人可能具有我们一部分的特质,但是他们也会没有我们的另一部分。我们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不重要的,是大众的,但对于我们的父母却是唯一的,是绝对重要的。

然后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完美是一种疾病,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做完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到68分的时候,我们要看到自己做到了68分,接纳自己可以做这么多。我会在以后更努力,但我不会排斥现在的自己只有68分。我可以没有好的学历、高的薪水,但我接纳自己就有这么多。

接纳自己就是接纳自己原来的样子。此时此地,如自己所是的样子。

接纳自己就是看到自己,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开始学习接纳并尊重它们。随着我的成长,我会有所改变,不再合适我的东西会离开我,新的、合适的东西会进入我的生命,让我的生命柔软而舒缓。但我依然感谢那些特质曾经给予我的保护。

欣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天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被人欣赏。威廉·詹姆士说,“人性里最深的原理,是受欣赏的渴望”。我们拼命努力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欣赏,却常常忘记了自己欣赏自己。

你有没有经常躲在角落里孤芳自赏?有没有觉得,没有人在意你?可是你知道吗,就像你在偷偷关注和羡慕别人一样,别人也在偷偷欣赏着你,亦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只是除了别人欣赏你,你还需要自己欣赏自己。

欣赏自己就是认可自己,认可自己的特质,为自己有的部分感到高兴,而不是为没的部分感到失落。

欣赏自己就是看到自己做到的地方,看到自己拥有的。人有个很奇怪的心理,就是总是习惯盯着自己没有的、没做到的地方然后否定自己,却从来不去看有了什么。俗话常说“知足常乐”就在于此。比薪水,我们比不过金领和富豪们,但我们并不是一无所有,我们可以正常生活而不需要国家救助;比健康,我们可能比不过运动健将和养生专家,但我们可以养着自己而不需要医院养。我们拥有很多,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看到并欣赏自己拥有这么多。我做到了68分,我接纳自己做不到100分,也欣赏自己已经做到了68分。人们常说的半杯水的问题就是如此:你是乐观地看到有了半杯,还是悲观地看到空了的半杯。

我们做的每件事情,无论结果成否,我们都运用到了极大的资源。而欣赏就是看到自己在其中所运用的资源。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所生活的人生,都是先自己欣赏自己,然后才能接受到别人的欣赏。

庆祝

我们曾经那么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么差,但我们还是活下来了,且还活到今天,还活得安然无恙。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自己的能力,不得不赞叹我们生命的顽强。在萨提亚的工作坊里,老师们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你这么差,你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