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打动人心的68个说话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18842600000069

第69章 说服时要善于变换角度

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就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若他提及此事,姑娘定会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俏悄地说: “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代,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他。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在上述案例中,这位干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还会产生抵触心理;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会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请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手段。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哲理是智慧的结晶,令人回味,启人思考。一个人的话语中是否含有哲理,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因此,在说服时运用哲理,使道理具有深刻的意蕴,有助于对方从心底里信服。

说服的哲理有四种类型。

1.警策型

话语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是警策型哲理的特点。例如,“有人活了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矛盾的,它隐藏着深刻的思想,表明了生理的存在与精神死亡之间的辩证关系。

2.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的是最平常的事情,而这些最平常的事情一经提示,却似乎是“点石成金”了,变成了耐人寻味的语言。例如, “光线最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歌德)“一朵花做不成花圈。”(赫伯特)其意蕴相当深刻。

3.忠告型

长者的口气,明显的善意,少许的专断意味,是忠告型哲理的特点。例如,“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拿破仑)是语重心长的话语。

4.总结型

这类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归纳经验,作出一种可能性的描述。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歌德)“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叔本华)读后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

说服对方,有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对方的言行,也有其根据,而你未必能一下就知晓,所以,为了达到你的目的,对症下药、变换角度是十分必要的。

变换角度就是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表达思想。当某一角度不奏效或不对路时,要及时更换角度,寻找新的突破口,把说服进行下去。

变换角度的最佳方式是:事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考虑好阐述问题的不同角度。一旦对方表示拒绝,就变换新的角度;再拒绝就再变换,直至达到目的。

一青年来到一家公司求职:“请问你们这里需要秘书吗?” “不要。”“要采购员吗?” “不要。” “要门卫吗?” “不要。”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啰。”他拿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公司老板笑了,最后这个人被录用为销售经理。

当劝说受阻时,先暂时退让一下很有好处。退让态度可以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再亮出你的观点来说服他们就容易多了。

以退为进的说服方法,在经济谈判中运用得较多,谈判时能否灵活、娴熟地运用“以退为进”的战术,直接关系到谈判的成败。

美国一家大航空公司要在纽约城建立一座航空站,想要求爱迪生电力公司能以低价优惠供应电力,但遇到婉言谢绝,该公司推托说是公共服务委员会不批准,他们爱莫能助,谈判陷入僵局。航空公司知道爱迪生公司自以为客户多,电力供不应求,对接纳航空公司这一新客户兴趣不浓,其实公共服务委员会并不完全左右电力公司的业务往来,说公共服务委员会不同意低价优惠供应航空公司电力,那只是托词。航空公司意识到,再谈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索性不说了。同时放出风来,声称自己建发电厂更划得来。电力公司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改变了态度,主动请求公共服务委员会出面,从中说情,表示愿意给予这个新客户优惠价格。结果,不仅航空公司以优惠价格与电力公司达成协议,而且从此以后,大量用电的新客户,都享受到相同的优惠价。

在这次谈判中,起初,航空公司在谈判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耍了一个花招,声称自己建厂,这就是“退”一步,并放出假信息,给电力公司施加压力,迫使电力公司改变态度压价供电。这样航空公司先退一步,后进两步,赢得了谈判的胜利。

说服对方,理是基础,但仅有理是不够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寻求共鸣,便可使你成为对方的“知己”,避免“话不投机”。

所谓共鸣,是对话双方思想感情上达到基本一致的体验。借助感情共鸣,可以消除对方的对立情绪,赢得对方的信任,营造融洽气氛,从而为你的说服铺平道路,使对方从心理上愿意接受你的劝说或主张。

寻求共鸣的技巧之一是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大干世界,芸芸众生,虽然个性千差万别,但总有共知、共爱、共有的话题。年龄上、地域上、经历上、兴趣爱好上,都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便是寻求共鸣的素材。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到某市演出,市属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去采访。不料,姜昆一一婉言谢绝,令记者们十分失望。这时,有位爱好相声的女记者却再次叩响了姜昆的房门,说: “姜昆同志,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你的演出有些意见……”姜昆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

女记者正是利用了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同兴趣做文章,使对方产生了共鸣,接受了她的采访。

说服他人,理是基础。但是,当理由已充分展开还不见效的时候,或者你自我感觉逻辑推论的力量单薄的时候,你不妨试试遵循古人的训言,请将不如激将。利用一定语言技巧,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的某种情感,使对方的情绪波动或心态变化朝着你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激将劝服的技巧之一,是正面激将,即用鼓励、信任的语言,使对方树立起自强、自信之心,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你的主张或决定从事你所期望的某种行动。

《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的作者赖斯·吉布林经历过一件事。一天,他来到某市他曾住过的旅馆住宿。当他穿过那些挤在办公桌前想住旅馆的人群时,办公桌后的一位职员抱歉地说: “哎呀,赖斯,你应该让我们知道你要来这儿。照目前这个样子,我恐怕不能帮你什么忙。”赖斯回答说:“看起来我们的确碰上了难题。但是,如果说在这个城市中还有哪个旅馆职员能解决它的话,我相信,那就是你。我不需要再去寻找,因为,如果你也不能给我找个房间,我就准备睡到公园里去。”这一席话,刺激了对方,表明了对对方的极大信任。因而,那位旅馆职员说道: “好吧,让我想想办法。”这是对赖斯正面激将的“投桃报李”。那位职员最终帮赖斯找到了一个非正式的小房间。

无论是什么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因此,在说理中,我们也应考虑到人的需要,借助对方的需要,进行说服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尽管千差万别,但仍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按层次分布的,依次逐级上升。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古人云,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激发需要的技巧之一,是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通过满足对方较高层次的需要来说服对方。

例如,张、王同为民办教师,后来,张嫌民办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低而弃教从商,同时疏通关系,让其仅读过小学五年级的妻子代执教鞭。王担心张妻误人子弟,常帮她提高业务,但是,张知道后反指责王动机不纯。王气愤不过,找到校长。校长说: “你是什么样的人,张某是什么样的人,老师们心里都清楚。君子不计小人过,你用不着与他一般见识。”校长的一席话,从尊重的需要上,肯定了王的行为,使王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因此,王听完话后怨恨全消,工作热情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