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
18843100000016

第16章 跟着厚黑学识人(2)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其计策也不再被采纳。陈平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魏无知。

在魏无知的引见下,陈平见到了汉王刘邦。刘邦对陈平的能力十分欣赏,立刻就封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陈平一下子成了刘邦的近臣。

其他的将领看到陈平寸功未立而一步登天,都为此而抱怨不满,对刘邦说:“大王得到一个楚国降兵,还不知道他的品行高下、才能大小,便官封都尉,同车共载,还叫他监护三军,未免抬举过分,恐失旧将之心。”

刘邦却不为闲言碎语所动,反而更加信任陈平,他对将领们说:“陈平这个人,是个很有谋略的人才,然而项羽却不重用。现在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地方施展,所以才来投靠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背叛我呢?”

后来陈平用计离间了项羽和其主要谋士范增的关系,为汉朝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从而证明了刘邦独到的识人眼光。

厚黑学认为,所谓的才智之士,就是能够运用自身的智慧在世间求存,用自己的才能帮助别人成就事业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应当具备独到的眼光,能够从一堆破瓦之中寻得宝玉,在其光芒未显之时先下手为强,将其收为己用。

秦朝末年,河南陈留县有一位叫做郦食其的老先生,他从小喜欢读书,博学多才,但是出身卑微,最后只在县衙当了个小吏。但他为人刚直不屈,常喜欢议论天下之事,被当地的人们称为狂生。

后来,各路英雄都起兵反抗秦国的暴政,郦食其知道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四处寻找可以任用自己的人。一直等到刘邦领兵到了陈留郊外,郦食其听说他重视人才,就想去投奔他。

刘邦当时正在洗脚,忽然门吏通报有个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于是在听说来的是个儒生后,就叫人打发他走。郦食其对门吏说:“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阳酒徒!”刘邦听了之后,觉得此人不是普通人,于是召他进来。

郦食其听到刘邦的召唤,就走了进来,正看见刘邦靠在床上洗脚。郦食其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立即放下双脚,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襟,向郦食其谢罪,并诚心向他请教。

郦食其滔滔不绝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刘邦听完郦食其的分析之后非常赞赏,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就设宴款待郦食其,向他讨教天下大事。

郦食其在宴会上对刘邦说:“您所召集的只是一些散乱的士兵,他们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人数还很少。想要靠这样一点兵力去进攻强大的秦国,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您现在应当不断扩充部队,占领要地,而不是和秦军硬碰。陈留是天下的要塞,道路四通八达,城中的粮食很丰足。我正好和陈留县令有一定的交情,让我去劝他向您投降。”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果然很快就夺取了陈留,他封郦食其做广野君,以表彰他的功绩。

识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富有远见的表现。李宗吾认为,识人用人,都离不开领导者的道德仁义和心机智谋。识人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能够从纷乱的局面中选拔出自己需要的良才,则需要领导者善于观察人才、懂得识别人才。一个不懂得识人用人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

王侯无种,识人善用

自古为君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首,在于识人。一个人要想坐拥天下,就必须能知人善任,多在下属身上进行感情投资。这样才能够团结一批忠实于自己的力量,才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被李宗吾称为“黑学处世祖师”的曹操,在待人以“厚”、知人善用上是一个能力非凡的高手。后人评价曹操的用人时提到:“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这说明了曹操识人用人的本领。

公元200年,冀州牧袁绍率大军渡过黄河,和曹操的军队在官渡对峙。当时袁绍的实力远在曹操之上,因此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

袁绍将自己的军粮都放在了乌巢,并且派大将淳于琼把守。正在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的手下抓到了曹操派往许昌送信的使者。于是许攸来见袁绍,说:“曹操在官渡屯兵,许昌必然没有多少人马,如果我们派一支军队连夜赶去偷袭,那么许昌一战可以攻陷。现在曹操的兵粮已经用尽了,我们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两路夹击。”袁绍对此不以为然。许攸苦谏,袁绍不听。正好此时,审配又寄书信给袁绍,声称许攸的家人贪赃,已经被抓到了狱中。袁绍因此勃然大怒,将许攸从营中赶了出来。

许攸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和许攸是老朋友,知道许攸是一个人才,听说他来投,急忙跣足相迎,拉着许攸的手兴奋地说:“我的大事可成了!”说完拜倒于地。许攸慌忙把曹操扶起来,说:“曹公您是大汉的丞相,我只是一个区区的布衣,您为什么要对我如此谦恭呢?”曹操说:“袁绍无谋,放着你这样的谋士而不用,现在你对袁绍的情况了如指掌,请教我破敌之计。”许攸大为感动,将袁绍的屯粮之所告诉了曹操。曹操于是派精兵奇袭鸟巢,烧光了袁绍的粮草,一举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创造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袁绍和曹操在这场战争中的不同结局,可以从他们对待士人的态度上看出端倪。自命不凡的袁绍不善于用人,对直言进谏的谋士“黑”脸相迎,结果弄得己方阵营之中争斗不断;曹操却并不因为许攸被贬而轻视他,而是识人善用,用“厚”情深意团结了内部的力量,最终凭借着谋臣们的高超智慧和出色谋略,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李宗吾先生认为,一个领导的才干高低,并不是决定其命运发展的重要因素。聪明的领导都是善于识人、长于用人,能够借助他人智慧为自己服务的人。

汉朝时的著名将领卫青,出身卑贱,在平阳侯家中为奴,受尽了苛责和凌辱。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进宫,一位官员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卫青也得以进宫当差,时常和汉武帝见面。汉武帝在和卫青的频繁接触中,见识到了卫青高超的骑术。并且卫青对于军事理论烂熟于胸,和汉武帝谈论起用兵谋略来头头是道,让汉武帝大为赞赏。汉武帝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于是将他加升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29年初,匈奴骑兵大举进犯上谷郡。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汉武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起用年轻的卫青为车骑将军。当时,满朝文武都对汉武帝的这一安排表示担心。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四路出击的将领中有三路都被打败,只有卫青长驱直入,打得匈奴骑兵落荒而逃。卫青也凭借着这次胜利,成为汉武帝的肱股之臣。

事实证明,要想做一个贤明的君主,首先必须知人、知贤,然后求贤、用贤。知人在前,善用在后,这体现了用人之道的逻辑内涵。复杂的现实要求为君者对人须仔细观察、认真辨析,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达到知人善任的境界。

慧眼识人,把人心看透

李宗吾认为,识人是用人的第一步。但人是善于伪装的动物,所以只有透过其表象,窥见其内心的本质,才能够真正了解人心,掌握人性,才能够在汹涌的人流中找到真正能够为我所用的人才。

以貌鉴人,窥透内心

古语有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品质能力的好坏,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准确的。然而李宗吾却认为,一个人想要处世,就必须学会通过外貌去鉴别别人,进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厚黑识人的关键,不是在于通过外貌去评断一个人的品质好坏,而是通过别人的外在表现,看透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国时期著名的“鬼才”郭嘉,就是一个拥有出色洞察力的智能之人。郭嘉出仕之初,投奔了当时的冀州牧袁绍。袁绍对郭嘉十分恭敬,将其奉为上宾。然而郭嘉仅仅在袁绍那里待了十多天,就对袁绍的谋士辛评和郭图说:“袁绍这个人,外表很宽和,但骨子里却很傲慢。他表面上学周公礼贤下士,实际上却不懂得用人的方略。想和他一起成就一番霸业,是很困难的。”辛评和郭图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说:“当今天下,袁公的实力最强,迟早将取得天下。况且袁公对天下的士人多有恩德,读书人都来归附,离开这样的一个明主,不是很可惜吗?”郭嘉知道他们二人并没有发现袁绍的弱点,于是不再多言,自己离开了袁绍。

后来,郭嘉在荀彧的帮助下,见到了曹操。郭嘉通过自己的慧眼,发现了曹操是一个“外机简而内精明”的人,于是赞叹地说:“真吾主也!”从此跟随在曹操左右,成为曹操前期的五大重要谋士之一。

郭嘉的独具慧眼,在数年之后得到了验证。自命不凡的袁绍,不听信谋士的意见,在和曹操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连连犯错,很快就将自己的一片领地拱手送给了曹操,自己也落得横死他乡的下场。而将袁绍视为明主的郭图和辛评最终也成了袁绍兵败的牺牲品。

郭嘉之所以能够在天下人都看好袁绍而轻视曹操的时候选择跟随后者,是因为他通过两个人的外在表现,看透了两人之间的区别,认识到了两人的差距。因此,他抛弃了表面上很尊重人才,实际上却嫉贤妒能的袁绍,而选择了外表上很随便,骨子里却精明十足的曹操。曹操后来在郭嘉去世后叹惜道:“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可见郭嘉洞察人心的本领何等深厚。

厚黑学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行事方法,往往会通过他的外在表现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而能够从别人的这种细小举动中看出他的内心和能力,是慧眼识英才的重要一步。

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喜欢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被乡里视为泼皮无赖。然而当时一个叫吕公的县令却对刘邦十分敬重。

一次,吕公宴请贵客,当地的官吏和富豪纷纷前来祝贺。当时,刘邦只是个小小的亭长,按照规矩,他是没有资格进入厅堂的。刘邦很不服气,于是进门之后就高呼“贺礼万钱”。众人都嘲笑他异想天开,吕公却很是惊奇。他仔细观察了刘邦的相貌和气度,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将刘邦引人上座。宾客们对此很不满,但刘邦却浑然不觉,谈笑自若。

酒宴结束之后,吕公特意留下了刘邦,并且对他说:“我有一个女儿,愿意嫁给你。”刘邦听说有这样的好事,欣然同意。吕公的夫人知道后,埋怨吕公说:“刘邦是一个泼皮无赖,你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他呢?”吕公说:“别人都说刘邦是个泼皮无赖,成不了大气候。我看刘邦龙行虎步,举手投足之间隐现帝王之相,将来必成大器。”果然不出吕公所料,反秦战争打响后,刘邦斩白蛇起义,并且一举夺得了天下。

吕公能够通过刘邦的外在表现,看出刘邦不同一般的大家风范,不能不让人感叹其识人之术的炉火纯青。最终,吕氏家族也凭借着刘邦的成就而成为显族。

一个人的内在心理、所思所想总会通过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厚黑学认为,只有用犀利的眼光把人看透,你才能更好地驾驭人。

察颜观人,一面看穿本性

古语有云: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往往是深藏于内心的,厚黑学认为,要想清楚地认识一个人,就必须仔细观察对方的举动,通过表面认识其内心活动,进而看穿他的本性。

贾诩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也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命运最好的谋臣,因为他活到了77岁。他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的“上下相疑之秋”得以明哲保身,就在于其入木三分的察人本领。

贾诩原本是董卓帐下的官员,董卓兵败后,贾诩离开长安,去投奔自己的乡邻段煨。段煨对贾诩恭敬有礼,礼遇甚厚,然而贾诩却感觉很不安。正好当时南阳的张绣对贾诩很看重,经常和贾诩来往,贾诩于是决定离开段煨去投靠张绣。

段煨身边的人对此很是不解,他们问贾诩说:“段将军对先生如此敬重,像兄长一样对待您,您为什么要离开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他表面上对我很尊敬,实际上却害怕我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我不走,迟早有一天会被他所害。而且段煨这个人是很孤立的,没有外援来援助他,因此他希望我到张绣那里去,帮他打通和张绣的联系,这样他必定善待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张绣的帐下是没有谋士的,所以我去了他也一定会重用我,如此一来,我和我家人的性命都可以保全了。”

果然,贾诩去投奔张绣之后,张绣把他尊为上宾,而段煨也把贾诩的妻子和孩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这一切正如贾诩所预料的。

后来,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在投降之后又反叛了曹操,和曹操结下了深仇。正在这时,袁绍因为想要和曹操作战,就派使者来向张绣劝降,结果贾诩却把使者轰了出去。张绣很不安,就问贾诩:“你为什么要得罪袁绍呢?这样天下之大,还有我们的安身之处吗?”

贾诩说:“有,我们去投靠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