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家庭健康生活)
18843900000041

第41章 家庭常见疾病(40)

(5)瘫痪期过后病儿可进入恢复期,此时体温已降到正常,瘫痪不再进展,病儿的肢体功能和肌肉张力逐渐恢复。一般四肢远端如手指、足趾功能首先恢复,逐渐大的肌肉群也开始恢复,在最初的1~2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开始减慢。大多数病儿在1年内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1年后仍无恢复者则留下瘫痪后遗症,如肌肉萎缩、肢体畸形、骨骼发育发生障碍,严重影响活动或丧失劳动力。

2.区别要点:

(1)注意当地有无小儿麻痹症流行,孩子有无与该病患儿接触史,这一点对识别本病很有帮助。

(2)注意本病的病症特点,如在本病流行时,孩子出现发热、多汗、烦躁不安或嗜睡、头痛、恶心、呕吐、无明显炎症的咽痛、肢体疼痛、颈背强直、不愿动时,应及时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孩子如果已出现弛缓性分布不规律的瘫痪,很可能已患了小儿麻痹症,应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并去医院医治。

(3)本病的前驱期应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及消化道炎症相区别。在瘫痪前期,病儿出现肢体疼痛常被误认为风湿热,而头痛、呕吐、颈背强直等,常易误认为病毒性脑炎等,所以应进行区别。瘫痪发生后应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白喉后瘫痪等相区别。前者发病年龄一般较大,多不发热,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出现周围神经炎症状,并且弛缓性瘫痪呈对称性、上行性,常伴有感觉障碍,后者有白喉病史,在患病3—5日后或6周左右出现进行性瘫痪,多见于咽部肌肉瘫痪。

由于小儿麻痹症在识别上较为复杂,因此一旦怀疑孩子患本病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3.家庭治疗:

(1)前驱期及瘫痪前期治疗。

①应让病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至少到热退后1周,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2周,在此期间尽量不接受肌肉注射和任何手术治疗。

②有肌肉痛和四肢颈背强直者,可进行局部热湿敷,每日数次,疼痛严重的可适量口服镇静药。

③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泼尼松(强地松)3~5日。

④可用中草药如,葛根、钩藤各12克,黄芩、银花、连翘、玄参、郁金、桑寄生各9克,仙灵脾、滑石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岁以下的病儿剂量减半。

(2)瘫痪期,可酌情采用以下方法治疗,促进瘫痪的恢复。

①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以下具有促进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如地巴唑,可扩张血管,兴奋脊髓,每次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每日口服1次,共服10日;加兰他敏,有抗胆碱酯酶的作用,每日每千克体重0.05~0.1毫克,每日肌注1次,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药量,20~40日为1疗程,间歇2~4周后可重复2~3疗程。

②中草药治疗,早期可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独活9克,桑寄生12克,秦艽6克,当归、芍药、茯苓、地黄、杜仲、牛膝各9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恢复期后遗症的治疗。当病儿的体温下降到正常,肌肉痛失,瘫痪进展停止后,便进入恢复期,可酌情采用以下方法帮助瘫痪的肢体恢复。

①推拿及按摩疗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在病儿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可在相应的脊柱部分滚搓5~10分钟。

②功能锻炼。在恢复早期,肌肉疼痛消失后,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对肌肉张力差不能灵活运动的肢体,可先进行按摩推拿,稍能活动时可帮助病儿作外展、伸屈、内收等动作。对肢体己能活动但肌肉张力仍差时,可鼓励病儿自己活动,对于年龄大点的儿童可在浅水处练习游泳。

③拔罐疗法。可在病变处拔火罐、气罐,以促进瘫痪的肌群恢复功能。

④可请医生进行针灸、理疗、穴位刺激等疗法。对于顽固性后遗症及畸形肢体可请医生作矫形外科处理。

4.家庭护理:

由于目前对小儿麻痹症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很为重要。

(1)前驱期的护理。在发病早期由于没有神经系统损坏表现,医生和家长对病儿很难做出诊断。因此对可疑的病儿应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瘫痪的发生。如让病儿卧床休息,避免肌肉注射等。在热退后1周内,应注意观察体温是否再度上升,有无精神症状和肌肉疼痛等,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瘫痪。

(2)瘫痪前期的护理。此时病毒已广泛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加强护理可减少瘫痪的范围和减轻瘫痪的程度。病儿应绝对卧床休息,病儿在睡觉时,室内应安静,并挂上窗帘,避免强光刺激,注意此时不要进行通风。家长照料病儿时手要温暖,动作要轻,尽量减少操作时间,以便使病儿多休息。不要因为想了解病儿瘫痪情况而进行频繁的检查或迫使病儿多次活动。病儿所睡的床应铺厚些,要求舒适而不下陷,这样可以防止脊柱弯曲、髋关节屈曲弯缩。病儿的床尾应放上木支架,使病儿无论采取什么卧位,足部都不受被子压迫。病儿卧床休息时不要枕头,可用棉垫或泡沫塑料支撑颈部。

在发热期要给病儿吃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品,如果汁、豆浆、牛奶、蛋羹、多维葡萄糖、米粥、挂面汤等。对于没有吞咽困难的病儿,要适当多给多纤维的蔬菜,如香菇、木耳、黄花菜、韭菜、菠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热退后无呼吸肌麻痹的病儿,不管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在病初阶段吃饭时,家长都要进行观察和协助。

由于病后患儿出汗多,活动少,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骨头突出部位的皮肤长期受压。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在饭后或睡觉醒来后,应用淡盐水给病儿漱口。

注意病情观察,如病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时,提示有瘫痪的可能;呼吸、血压、脉搏的改变常为延髓受累的表现;出现肌肉震颤是瘫痪的先兆,肌肉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则是瘫痪的征象。

(3)瘫痪期的护理。瘫痪已经出现时,应注意控制瘫痪的进展,促使瘫痪尽快的恢复。在退热和瘫痪终止之前,病儿仍须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此期应做好以下护理:

①保持良好的体位。孩子一经染病,应尽量保持良好的体位。家长可用沙袋、枕头、卷起的浴巾或布垫控制病儿以保持良好的卧床姿势,防止出现畸形。注意按时更换体位,病儿应采取多种姿势以防发生褥疮和肺炎等并发症。在移动病儿时,以不挪动各关节为主,如挪动上臂时,两手分别托住病儿的肘、腕再挪动。翻身更换体位时,向移位侧先轻轻扭转病儿的头部,将病儿的上臂移致胸前,垫起髋部,两手分别托住肩部及髋部,然后由另一人协助,轻轻翻动,不可紧握肌肉和关节而引起病儿疼痛。每次翻身后,要轻轻拍打病儿后背,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②平日注意检查身体各部骨骼突出部位的皮肤颜色,对这些部位应经常按摩。为保持病儿关节功能位置,可用沙袋、木板等保持或支持各关节具有功能的位置,如肩关节应外展60°,向前20°;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稍微弯曲,手掌内放一球形物使手指呈屈曲状;髋关节微曲,外展5~10°;踝关节背曲90°,也可由医生用直角夹板固定,以防出现足下垂。

③保持病儿大便通畅。如发生便秘应请医生应用缓泻药。

4.恢复期的护理:

病儿出现瘫痪后一般在1~2周可进入恢复期,瘫痪的肌肉开始恢复功能,一般多从远端开始,如果是下肢常以足趾为起点,逐渐向上恢复。在3~6个月内恢复较快,此后恢复速度减缓。在恢复期除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外,家长还应进行耐心护理,以促使神经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和挛缩畸形。此期护理重点是,家长要给病儿洗温水浴,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水温从37℃开始,逐渐加热到42℃。可采取坐浴,也可采取患侧肢体洗浴,在擦浴时手法要轻,擦洗到皮肤发红为止。温水擦浴能调节局部神经血管的功能,并可借助水的浮力锻炼患肢的活动。进行按摩可以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和增进营养,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

5.预防方法:

小儿麻痹症传染性虽很强,但由于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并广泛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TOPV),提高了小儿的抵抗力,本病发生率已明显地下降。不过我们不应麻痹,仍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控制传染源。争取早期发现病人,及时严格地进行隔离,一般自发病日起应至少隔离40日。在发病的第一周内,同时采取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其后可单独施行消化道隔离。发现病人后应及时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对与病儿密切接触者,如病儿的家庭成员,所在的托幼儿机构、学校的同学,应进行医学观察20日,包括每日测体温注意有无可疑症状。如发现有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卧床休息,隔离观察至症状消失后7日为止。

(2)切断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内容:

①病人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必须彻底消毒。粪便、分泌物、呕吐物等可用20%漂白粉乳剂或浓石灰水,拌匀放置2小时进行消毒。便器可用3%漂白粉液浸泡,餐具、茶杯、玩具可用0.1%漂白粉浸泡或煮沸15分钟。对于不能煮沸消毒的物品如衣服、文具、书籍等,可在日光下暴晒2日。接触病儿后,应用流水冲洗双手,也可用0.01%~0.05%过氧乙酸消毒双手。

②大搞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保持室内外清洁,因为无瘫痪的病儿和带毒者不易被发现,但他们可散播病毒,不易控制,因此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加强饮食、饮水和粪便管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流水洗手,把住病从口入关。这些措施在控制本病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

③本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走亲访友,不去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染机会。避免劳累和受凉。如孩子患有鼻咽部疾病须手术时,应避开本病流行期,并暂停注射预防针,因为这些可使无瘫痪型病人因注射而导致瘫痪。世界各国曾有不少这样的病例,如因预防注射而出现局部瘫痪,扁桃体切除引起延髓麻痹。

④按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规定,按时给孩子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可以增强机体对本病的抵抗力,防止本病的发生,因此,家长要切记不要使孩子漏服。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将病毒性肝炎分5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肝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或血液、污染食品、水、餐具、手而经口传染。另外,可通过各种注射、血制品等途径而传染。苍蝇、蚊子都可起到直接和间接的传染作用。其中甲型肝炎以经口传播为主。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主要通过有污染的注射器、针灸针、手术器械、注射血制品和输血进行传染。

1.疾病特点:

肝炎的潜伏期,甲型为2~6周,乙型为6周~6个月。根据病毒性肝炎的表现特点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

(1)急性肝炎,根据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急性无黄疽型肝炎。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病人可无症状,只在体检时发现肝脏肿大或谷丙转氨酶(GPT)升高。

②急性黄疽型肝炎。病初有发热、畏寒、明显的乏力、无精神、食欲不振、厌油腻食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以上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一般平均为1周。病儿的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皮肤可有瘙痒,尿呈茶红色,黄疸期可出现肝脏肿大、压痛,此期可持续2~6周。随着黄疽的消退,病人进入恢复期。病儿食欲低下、乏力等症状好转,肝脏缩小,压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此期大约在一周左右。

③重症肝炎。极少数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严重,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因肝细胞大量坏死所致)。最突出的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尖声喊叫,精神错乱和嗜睡昏迷等,医学上称为急性重症肝炎或暴发型肝炎,这种肝炎预后很差,病程不超过2~3周。另外,还有一种称为亚急性重症肝炎,或称为亚急性肝坏死,其病情也很严重,但病程较急性重症肝炎长,常达数周或数月,部分病儿可发展为肝硬化。

(2)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儿大多数在2~4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但也有的转为慢性肝炎,根据其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于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病儿,病程超过半年,病情不见明显好转,反复出现肝区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和腹胀等症状。肝功能主要是谷丙转氨酶(GPT)反复不正常,但病情不严重,肝脏仍肿大,有压痛。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是指一般情况较差,面色黯,有肝掌(手掌上有红斑)或蜘蛛痣(皮肤血管扩张所致),肝脏肿大、质硬,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反复不正常。

以上是病毒性肝炎的普遍特点,小儿在患本病时还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须引起家长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