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的资本全集
18845900000033

第33章 人生资本之品德知识篇(4)

谦虚谨慎的品格,还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不思进取。

荧屏上经常热播一些武侠电视剧,你会从中听到这样的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其实,在现实中,在我们的周围,也时刻都可能隐藏着“高人”,只是我们浑然没有察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生活的蓝色地球这么大,谁能说自己的行当比别人更有魅力呢?清晨,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赶车的农民,那是一个驴车,农民手里拿着的不是鞭子,而是一个枯树枝。树枝上还都是叉,但是,农民用得很娴熟,毛驴也在前面快活地奔走着。那种感受是很微妙的,其实,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事物都大抵如此,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令人叹服。如今,人才正逐渐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在工作中遇到对手是非常普通的事,普通到了同吃饭和睡觉一样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应该苦练内功,而且,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周围什么人哪天高兴可能就随便问你一个问题,根基不实的你很可能遭遇尴尬。

因此,谦虚不仅永远都是做人的美德,而且,这种美德本身就是一层保护色,也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在某个领域有巨大成就的人越谦虚,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在钻研过程中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卑微,另一方面有助于舆论的营造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一次,我被派去单独办事,别人去没办成,而我却一下子办妥了。当时,我并没有说“我怎么怎么”,因为这样做只能显出我比别人高一筹,聪明能干,而招致妒嫉。记得当时我是这么说的:“我能办妥这件事,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同志去过了,打了基础,另一方面多亏了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这就将办妥事的功劳归于“我”以外的外在因素“前面的同志和群众”中去了,从而使人产生“他还没忘了我的苦劳,我要是有群众的大力帮助也能办妥”这样的藉以自慰的想法,心理上得到了暂时平衡。“我”在无形中便被淡化了优位。

“威廉姆斯,你毕业一年多就提了业务经理,真了不起,大有前途呀!祝贺你啊!”在外单位工作的朋友布朗宁十分钦佩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老兄你过奖了。主要是我们这儿水土好,领导和同事们抬举我。”威廉姆斯见同一年大学毕业的密斯特在办公室里,便压抑着内心的欣喜,谦虚地回答。密斯特虽然也妒嫉威廉姆斯的提拔,但见他这么谦虚,也就笑盈盈地主动招呼威廉姆斯的朋友布朗宁:“来玩了?请坐啊!”

不难想像,威廉姆斯此时如果说什么“凭我的水平和能力早可以提拔了”之类的话,一定会引起密斯特的妒忌,也自然很难搞好彼此的关系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人必诽之。”如果你很优秀,你周围的人一定会很羡慕你,但是,羡慕有时候很容易转化成妒忌。你一定要杜绝这种转化,要知道羡慕和妒忌对你的影响可是截然不同。而谦虚恰恰是最好的保护色!

老子曾经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

事实正是如此,你谦虚时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很默契、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做事就没把握了,而且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交往和工作难以继续。

春秋时期,晋襄公有位孙子,名叫惠伯谈,晋周是惠伯谈的儿子。

这位晋周生不逢时,遇晋献公宠信妃子丽姬,晋国公子多遭残害。晋周虽然没有争立太子的条件,更无继位的希望,也同样不能幸免。

为保全性命,晋周来到周朝,跟着单襄公学习。

晋是当时的大国,晋周以晋公子身分来到周朝。但晋周自小受父亲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一个贵公子。以往晋国的公子在周朝,名声都不好听,晋周却受到对人要求严厉的单襄公的称誉。

单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学问渊博,待人宽厚而又严厉,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王都很尊敬的人,晋周很高兴能跟着他,希望能跟着单襄公好好学习,以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单襄公出外与天子王公相会,晋周总是随从在后。单襄公与王公大臣议论朝政,晋周从来都是规规矩矩地站在单襄公身后,有时,一站几个小时,晋周都从未有一丝不高兴的神色。王公大臣都夸奖晋周站有站相,立有立相,是一个少见的恭谦君子。

晋周在单襄公空闲时,经常向单襄公请教。交谈中,晋周所讲的都是仁义忠信智勇的内容,而且讲得很有分寸,处处表现出谦虚的态度。

人虽然在周朝,晋周仍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一听到不好的消息,他就为晋国担心流泪。一听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兴。一些人不理解,对晋周说:“晋国都容不下你了,你为什么还这样关心晋国呢?”晋周回答:“晋国是我的祖国,虽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国对不起我。我是晋国的公子,晋国就像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不关心呢?”

在周朝数年,晋周言谈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谦虚有礼,从未有不合礼数的举动发生。周朝的大臣都很夸奖他。单襄公临终时,对他儿子说:“要好好对待晋周,晋周举止谦虚有礼,今后一定做晋国国君的。”

后来,晋国国君死后,大家都想到远在周朝的晋周,就欢迎他回来做了国君,成为历史上的晋悼公。晋周作为一个毫无条件争当太子的王子,仅以谦虚的美德,便征服了国内外几乎所有有权势的人,最终却被推上了王位。谦虚是一种力量,而且是一种很难战胜的力量。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

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可以根据容器的形状,而呈现相应的形状。水往低处流,地势越低,水就汇聚得越多。水虽然柔弱,但水滴石穿,再坚硬的物体,也会被水滴穿。

谦虚的人,就像水一样,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别人只要有一点长处,马上就可以看到并学到,渐渐地,能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就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了。

谦虚的人,不去刻意表现自我,不与人无谓争执,尊重所有的人,所以也能和周围的人都关系融洽。

人很容易犯刻意彰显自我的毛病,这也是整个人类的通病,当然,合理地展现自身的才华,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但凡事不可太过。汉字中,自大加一点,就成了一个“臭”字。太过自我表现的人,往往都有着极强的自卑心理,生怕被人轻视。殊不知,越是这样表现,才越容易被人轻视,即使你很有才华,但在别人的心目中,也会被看低,甚至一文不值。

有位前辈学者,据此把人分成了三等。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上等的人,有本事,同时德行也好,谦虚、明事理,不与人争执,也不刻意彰显,所以显得没脾气。中等人,虽有本事,但到底是修养不够,往往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所以显得脾气大了些。下等的人,自己没本事,却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动不动就高谈阔论,评头品足。但真要让他做什么事情,又畏首畏尾,不知所以,社会上这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一个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

有一个人寄了许多履历表到一些贸易公司应聘。其中有一个公司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你自认文采很好,但是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你的文章写得很差,而且文法上也有许多的错误。”他非常生气,但转念又一想:“对方可能说得对,或许自己在文法及用词上犯了错误,而我一直不知道。”于是他写了一张感谢卡给这个公司。几天后,他再次收到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录用了。

正是谦虚让他获得了工作。任何人潜意识里都是争强好胜的,自负是人的本性之一。你的自我表现和炫耀往往会刺伤别人,而谦虚却能使你受到别人的欢迎。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在本性的表现。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世界、性格性情以及他早已习惯了的社会习俗等等。经过长时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而养成的个人行为方式,也是一个人本身性格、气质、禀性的综合反映。所以一个谦虚的人,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也是一个具有良好品性和修养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富有亲和力、富有魅力的。

特别是作为领导者,礼贤下士,对人有礼而谦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就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自然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大得民心。

历史上,骄傲的人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骄傲就是自满,自满就会空虚。存在自满和空虚,智慧就被限制了,就很难再有提高了。

骄傲实际上是渺小的表现。拿破仑就很骄傲,他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但他失败了。

谦虚的人,对待自己的过错,同样也很坦诚,不会去刻意掩盖。

一个大丈夫,特别是领导者有过错,没有什么关系,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一个本来发亮的东西,被别的影子遮盖住了,大家都看得见。恢复光明了,大家也看得见,仍然仰慕。

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诫承认了,给大家看得见,这是君子的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了,大家就像对太阳、月亮一样,仍然仰望他的光明。

小人有过错没有关系,他本来就没有光明,黑洞洞的,再也找不出一点亮光,大家看惯了。但对于领导人,大家看惯了他的亮,假如有一点黑,就要被人指摘,如果马上改了,大家都会原谅他,因为人们始终是仰望他的。

不论你的目标为何,如果你想要追求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资本。在你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更会发现谦虚的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聪明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坦然地说:“我错了。”你必须要谦虚,才能在挫折和阻碍中找出“成功的契机”。每一次的挫折都具有某种意义,能够使你成长。

可见,胜利永远属于那些谦虚向上的人,他们成绩的取得往往可以带来双倍的价值,从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因此,在某些复杂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应该谦虚;在和风细雨的生存环境中,还是应该谦虚。懂得谦虚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快乐一生。

知识改变人的命运

“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做出这一论断后,进一步阐述说:“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明,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所有的这些知识都可以改变人的本身素质,因而也改变了人一生的命运。因此,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也就是说知识改变了人的命运。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许多故事直接的告诉我们这一点。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现代的电灯、电话、电脑及互联网都为人们的生活、命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在电话发明以前,人们异地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发送电报。但发电报不能进行及时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手续麻烦,许多人为了保持同远方及时联系,不得不来回奔波,同时还要付出不菲的费用。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直接传送人类声音的通信方式。

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系统地学习了人的语音、发声机理和声波振动原理,在为聋哑人设计助听器的过程中,他发现电流导通和停止的瞬间,螺旋线圈发出了噪声,这一发现使贝尔突发奇想——“用电流的强弱来模拟声音大小的变化,从而用电流传送声音。”从此,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就开始了设计电话的艰辛历程。1875年6月2日,贝尔和沃森特正在进行模型的最后设计和改进,最后测试的时刻到了,沃森特在紧闭着门窗的另一房间把耳朵贴在音箱上准备接听,贝尔在最后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地叫了起来:“沃森特先生,快来帮我啊!”没想到,这句话通过他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沃森特先生的耳朵里。这句极普通的话,也就成为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话音而记入史册。

1876年3月7日,贝尔获得电话发明专利,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就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