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随机应变的口才术
18846500000032

第32章 演讲与口才(4)

第三,口唇的表情。

口与唇往往相互配合,以其不同的形状表现不同的情意。一般说来,口角向上,表示高兴、愉快。口角向下,如果嘴唇紧闭,则表示不满或不悦;如果嘴唇微闭,则表示骄傲或厌恶;如果嘴唇微开,则表示悲哀或痛苦;如果嘴唇大张,则表示畏惧惊恐。口角平,如果嘴唇紧闭,则表示坚决、果敢;如果嘴唇微闭,则表示平安、谦逊;如果嘴唇微开,则表示注意、期望;如果嘴唇大张,则表示惊愕诧异。

演讲时,当我们讲话时要张口,但话与话之间停顿时,则往往可以闭嘴。这样我们就有了以口唇的不同形状的变化,来表情达意的机会。任何一个聪明的演讲者,都将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从而有效地利用它。

表情的要求

虽然表情可以充分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但并不是任何表情都能奏效。表情自有其规律和要求。如果不按表情的规律去做,不符合它的要求,那么不但不能准确、恰当地传情达意,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了解表情的一般要求,无疑是必要的。

第一,真切。

真实而确切,是对表情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演讲中,我们无论表现什么情意,或喜或悲,或受或恨,或敬仰或鄙视,或紧张或安详……都应当清楚、明确、毫不含糊。并且,这种情感完全是出自内心,表露于外,不藏不隐,不躲不闪,不弄虚作假,不虚张声势。只有这样,我们的表情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有的初学演讲的朋友,上台演讲时,为了渲染某种气氛,故意做出某种表情,或装悲,或强笑,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这是应当注意的。

第二,自然。

表情要自然,不能呆板,也不能勉强。内心里有什么思想情感,只要演讲内容需要,那么,该怎样表露就怎样表露,任其自然,无须修饰。不自然的、勉强做出的表情,只能引起听众的反感。

同时,自然的表情应当是灵活的,而不能呆板、拘谨。在演讲中,当我们产生了某种感情的时候,只要它与演讲的主题相一致,那就用不着压抑它,一任表现出来。倘若有意强迫自己的感情不外露,那往往会使表情变得局促不安,让听众看了感到疑虑——而带有疑虑的听众,怎么会相信演讲者的话呢?

总之,在演讲活动中,无论表情是激烈的还是和缓的,无论是质朴的还是奇巧的,无论是丰富的还是单一的,无论是浓重的还是轻淡的,都应当保持这种自然的本性。因为不自然的表情,无论怎样都不能赢得听众的心。

三、手势

手势的运用

在人们相互间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人的手掌及肘、臂总要自觉不自觉地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手势。手势的表情达意是比较明确的,而且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特别是在演讲活动中,使用的频率也很高的,交际的效果也较好。因此,认识手势的规律并将其有效地运用于演讲中,无疑是很重要的。

手势的意义

古希腊罗马的演讲家们曾经指出:“没手势,就不能有雄辩。”那么,手势在演讲中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手势可以极大地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在演讲以及其他口语交际活动中,人们为了更准确、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总要在说的同时,手也跟着比划。例如,在说明某人某物是什么样时,则运用手势来加强其形象性;在表现某种情感时,则运用手势来加强其感染性;在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时,则运用手势来增强其深刻性;在发出某一号召时,则运用手势来加强其鼓动性;在指示某个方位时,则运用手势来加强其明确性,等等。可以这么说,无论用口头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意愿,几乎都可以做出某种相应的手势,来加强表达的意思。

第二,使用手势可以调节身体中某些器官的平衡。这在讲者和听者两个方面都有所表现。

就演讲者来说,如果他只是用口讲而不同时运用手势,那就显得很单调,整个身体也显得不平衡、不协调,因而容易导致讲话活动本身变得乏味,缺乏力量。随着讲话时间变长,演讲者本人也将逐渐减少讲话的兴趣,打不起精神。反之,如果边说边“比划”,就会使说和动相呼应,使整个身体的动作保持平衡,从而使演讲者越讲越兴奋,越讲越善讲。

就听众来说,看到演讲者的手势和没有看到是大不一样的。如果只听不看(只听到而没看到),除了不能更准确更充分地领会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外,从生理学角度看,运动着的听觉器官因为没有其他器官运动相调节,就会逐渐变得疲劳,不愿意再听下去。反之,如果边听边看,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同时运动,就会使二者相互调节,彼此呼应,保持听和看都处于长时间的兴奋状态。

第三,手势可以极大地活跃演讲活动的气氛。

在演讲中,如果演讲者只讲话而不做手势,那无论声音多么洪亮,其气氛也比不上既说话又做手势。这是因为,手势作为一种形体动作,具有运动的特点,能使声音——话语也带上运动的色彩,从而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同时,手势和演讲中的其他态度语相配合,也会使演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色。这种因手势而造成的更为活跃的演讲气氛,无论对演讲者还是听众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

手势的种类

一般说来,在手掌、肘、臂这三者中,手是主要的,肘和臂往往随手而动。手势主要是靠形状和运动来表情达意的。手掌的开头主要有三种:五指并拢平伸,食指伸直而其余四指内握,握拳。手(及肘和臂)的运动一般有向前伸、向下劈、向上扬这三种。而其形状和运动这两方面,总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手势的使用,一般有以下十二种情况:

第一,手掌伸开,稍抬起;然后向胸部方向挥动,同时握拳。这种手势一般表示意志和决心,并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第二,手掌伸开,抬至胸前;然后向斜下方用力挥动。这种手势一般表示否定等意思。

第三,手掌伸开,抬至胸前;然后向前上方用力挥动。这种手势一般表示号召等意思。

第四,手掌伸开,抬至胸前;然后用力握拳。这种手势一般表示决心等意思。

第五,手掌伸开,抬至胸前;然后手掌左右摇动。这种手势表示否定等意思。

第六,食指伸直,其余四指内握;然后举起,指某一方向(根据内容决定)。这种手势可用以表示方位。

第七,手向前平伸,掌立起;或伸出若干指,或握若干指(根据内容决定)。这种手势可用以表示数目。

第八,两手同时伸掌,稍向前下垂,掌心向前,抖动一、二次。这种手势一般用来表示无可奈何等意思。

第九,两手同时伸掌,向前平伸,掌心相对,两臂呈一定角度(根据内容来决定)。这种手势可用来表示对方一在场听众。

第十,两手同时伸掌,向前上方同时挥动,使两臂有一定的角度(根据内容决定)。这种手势一般表示欢呼、希望等意思。

第十一,两手同时伸掌,向前抬起至胸前,掌心相对;然后同时向里靠拢,至双手紧握。这种手势可用来表示团结等意思。

第十二,两手同时伸掌,配合做出某种形状(根据内容决定)。这样的手势可用来形容某种事物。

以上十二种手势是演讲中较常见的,此外还可以有其它的手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演讲者可以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自由地创造出各种手势来。

手势的要求

演讲的手势,是不能随随便便使用的,而应符合一定的要求,方能奏效。它的要求有哪些呢?

第一,准确。

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活动中,用什么手势表示什么意思,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定。我们在使用手势时,‘只有准确地按照这种习惯和规定去做,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表情达意,并使听众顺利地理解和接受。倘若无规则地随意乱用手势,对方看了就会茫然不解,这样就达不到交际目的了。

手势的这种习惯和规定,一般说来,大体上就是上面我们在分析手势种类时谈到的十二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也可能有自己的特殊的手势规律,但能不能在演讲中运用,就看面对的听众能不能理解了。能理解则用,否则是不能用的。

第二,适度。

手势的使用,虽然是以表情达意的需要为根据的,但使用的频率和动作的大小,也要有一个限度。

手势可以表现许许多多的意思,我们讲话时,大都可以做出相应的手势来配合。但是,在演讲中,千万不能每说一句话都要做一个手势。假若那样的话,就不仅使我们演讲者自己感到疲乏,也会使听者感到眼花缭乱,这反而影响了演讲的效果。在通常情况下,两个手势之间,要隔上几句话,这样就较合适。

手势的动作幅度有大有小,使用时要注意掌握分寸。在演讲中,情绪较平稳、思想内容较一般时,手势应小些为宜。而在情绪激动,言辞激烈时,手势也该相应地要大些。当然,小时不能太小,大时也不能太大。太小难见,并显得小气;太大惊人,并显得虚张声势,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听众感到不悦。

第三,协调。

大家知道,我们都只有两只手,都可以用来做手势。在演讲时,手势的使用还应做到左手协调动作,不可偏废。假若在一次演讲中,一味地使用右手而让左手闲着,或一味地使用左手而不用右手,那就会让听众看了感到单调、乏味,感到缺少和谐。因此,我们应把自己的双手同时运用于演讲中,并且最好左右手交换着使用,这样才显得协调。当然,由于习惯的原因,右手使用次数较多些,左手使用次数较少些,或者相反,也是可以的。不过,最好是缩小这种差别。

另外,单手使用和双手使用这两种手势,也是不能顾此失彼的。只频繁地使用一只手,或总是两手并用,都不能造成手势的和谐美。

总之,只有多样化的、能够有效地传情达意的手势,才能造成更佳的演讲效果。

四、姿态

姿态的选择

姿态,就是人的整个身体的姿势样态。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个“相”就是姿态。每一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以某种姿态存在着,通俗一点说就是,每个人都时刻表现着这样或那样的姿态。在演讲中,演讲者同样要表现出一定的姿态。

姿态的意义

姿态在演讲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运用得好,会对演讲的成功起到特殊的作用。

第一,姿态可以展现人的精神面貌。

一般说来,人的精神状态不同,其姿态往往也相应地有所不同。一个人演讲或淡话时,若是挺胸抬头、脚踏实地地站着,这种姿态说明他精神饱满,神气十足;若是“耷拉着脑袋弯着腰”,那就说明他精神倦怠、心情不佳。而演讲者、谈话者的精神状态如何,势必会对听的人造成心理上的影响。讲者精神好,则听众随之好;讲者精神差,听众往往也随之差。听众的心情又直接影响着其是否乐于听讲,以及是否乐于理解和接受。

第二,姿态直接影响着演讲者的说和做。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讲,人体的某一部位的运动状态如何,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他部位的运动。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的头是否抬起,胸是否挺直,足是否立稳,无疑会影响到他做各种手势;而前两者的情况如何,还会对他的说话发生影响,即影响到他发出的声音。而声音和手势运用得怎样,将直接涉及演讲效果的。

姿态的种类

人的姿态,就演讲活动来看,可分为三种:头部姿态,躯干的姿态,足的姿态。

第一,头部姿态。

人的头部可以有各种姿态,用以表示各种意思。例如,昂头表示勇敢、高傲,抬头表示安稳、坚定,低头表示卑微、愁苦,歪头表示软弱、戏谑,后仰表示失望,前倾表示惊奇,微低表示思考,倾斜表示献媚,点头表示同意和鼓励,摇头表示否定和轻视,等等。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一般应采取抬头的姿态,这除了能表达安稳、坚定的情态,还能便于讲话(发出声音),以及容易让听众看到自己。当然,在特别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姿态(如前面我们所谈到的),但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

第二,躯干的姿态。

躯干包括前胸、后背、腰、腿等部位。躯干能突出地表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较强的表情达意作用。一般说来,躯于正直,则表明精神饱满、勇敢坚定;躯干弯曲,则表明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躯干微向前倾,则表示关注、谦逊;躯干前后左右轻微转动,则表示热烈、激扬,等等。躯干的这些姿态,在演讲中都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的。

人的躯于虽然不像身体其他部位那样动作频繁,但它却是身体的“主轴”,直接影响着其他部位的运动。若是躯干不灵活,其他部位的运动也会不自然。因此,躯干必须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相互协调。例如,站着演讲时,躯干应端正,胸脯挺起,两肩垂平,腰直腿直,保持一种自然站立的状态,若需动作,也以缓慢为宜,不能过快过大。应当注意的是,胸部挺起时不能过于挺出,即不能像军人立正那样,假如那样,胸部肌肉将会拉紧,腹腔部呼吸就不方便了。同时,两腿直立时应保持相互间有一定距离,而不可并拢,这样既显得灵活自然,也易于松弛筋骨,减轻疲劳。

第三,足的姿态。

足是全身的根,它的站立形状和位置对全身运动都会发生影响。足的表情达意,常常表现在思想感情的激烈变化之时。例如,向前迈步,表示勇敢、爱戴等一些亲近的情意;向后退步,表示恐怖、厌恶等一些疏远、避让的态度;左右移动,表示事物的运动方向和状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