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天衣无缝的说话办事
18846800000035

第35章 生活有陷阱,遇事要积极(2)

(4)证明不了自己能力

应试者大谈个人成就、特长、技能时,聪明的面试官一旦反问:“能举一两个例子吗”?应试者便无言应对。而面试官恰恰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在面试中,应试者要想以其所谓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取信于人,惟有举例。

(5)缺乏积极的应变能力

面试官常常会提出或触及一些让应试者难为情的事情。很多人对此面红耳赤,或躲躲闪闪,或撒谎敷衍,而不是诚实的回答、正面的解释。比方说面试官问:您为什么5年中换了3次工作?有人可能就会大谈工作如何困难,上级不支持等,而不是告诉面试官:虽然工作很艰难,自己却因此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6)抨击以前的领导或公司

有些应试者面试时各方面表现良好,可一旦被问及现所在公司或以前公司时,就会愤怒地抨击其老板或者公司,甚至大肆谩骂。在众多国际化的大企业中,或是在具备专业素养的面试官面前,这种行为是非常忌讳的。

(7)不善于提问

有些人在不该提问时提问,如面试中打断面试官谈话而提问。也有些人面试前对提问没有足够准备,轮到有提问机会时不知说什么好。而事实上,一个好的提问,胜过简历中的无数笔墨,会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8)没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很多人只有目标,没有思路。比如当问及“您未来5年事业发展计划如何?”时,很多人都会回答说“我希望5年之内做到全国销售总监一职。”如果面试官接着问“为什么?”应试者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都离不开你对个人目前技能的评估以及你为胜任职业目标所需拟定的粗线条的技能发展计划。

(9)隐瞒弱点

面试官常问:您性格上有什么弱点?您在事业上受过挫折吗?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其实这种回答常常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没有人没有弱点,没有人没有受过挫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受的挫折,才能造就真正成熟的人格。

(10)误中“圈套”

面试官有时会考核应试者的商业判断能力及商业道德方面的素养。如:面试官在介绍公司诚实守信企业文化之后(或索性什么也不介绍),就问:“您作为财务经理,如果我(总经理)要求您1年之内逃税1000万元,那您会怎么做?”如果您当场抓耳搔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文思泉涌,立即列举出一大堆方案,都证明您上了他们的圈套。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国际化大企业中,遵纪守法是员工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11)表现得对薪酬过于关心

有些应试者在面试陕要结束时主动向面试官打听该职位的薪酬福利等情况,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素养的面试者是忌讳这种行为的。其实,如果招聘单位对应试者感兴趣的话,自然会问及其薪酬情况。

(12)不知如何收场

很多求职应试者面试结束时,因成功的兴奋,或因失败的恐惧,会语无伦次,手足无措。其实,面试结束时,作为应试者,您不妨:表达你对应聘职位的理解充满热情地告诉面试者你对此职位感兴趣,并询问下一步是什么;面带微笑的谢谢面试官的接待及对你的考虑。有了误会要积极化解

人与人交往,误会经常会发生。有些误会本是小事一桩,时间一长就忘记了。可有些误会,若不加以说明,会使人牢记在心。对于这类误会,是要设法加以消除的。否则,不仅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发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彼此间误会的原因颇多,如有时是因为我们把别人一些无特定意义的行为当成寓意深长的行为,以致生出种种误会;有时是因为传统的偏见所造成的误会;有时是因为别人的成见造成的;有时是因为对方搬弄闲话造成的……,不一而足。为了消除误会,融洽彼此的关系,可参考如下建议:

(1)心地坦然

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误会总要消除,是非终要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因此,发生误会后,不妨坦然置之,即进行所谓“冷处理”。反之,如果感到自己受了莫大冤屈便急忙气急败坏地到处辩白,则可能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会有可能让大家看笑话。

(2)气量恢弘

对于那些错怪自己的人,不要怀有怨恨。因为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不但于事无补,也许还会节外生枝,造成更大的误会。应该看到,在多数情况下,误会的发生总是意味着误会者与你之间已有某种隔阂,只是这种隔阂未为你所注意,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趋于表面化了。这时,就需要我们做一些“修补工作”。只要我们能像蔺相如正确对待廉颇的误会那样,误会就可能会成为强化彼此友谊的转机。反之,如果对误会意气用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误会就很可能成为彼此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线。

(3)寻根溯源

要头脑冷静地分析误会产生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不妨“有则改之”;如果不在,那也不必着急,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时间是澄清误会的明矾”。

(4)对症下药

消除误会,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可以与对你产生误会的人平心静气地面谈,也可转托其他人作解释。若这些方法仍不能消除误会,则可请朋友或上司出面解释问题。实际上,由于错误的归因所造成的误会,倒很容易消除。因为只要事实摆出来,误会就会烟消云散。至于由于别人的成见,乃至恶意的中伤、诽谤所造成的误会,则对于这种人格的侮辱,应该毫不怯懦,针锋相对。对于由于偏见所造成的误会,则不必过于重视。因为能扭转偏见固然很好,无力改变就随它去吧!“我行我素”这句话有时还是用得着的。须知,尽管别的误会会严重挫伤你的情绪,但人的情绪应当为理智所控制。如果别人的说三道四可以左右我们言行的轨迹,那么,我们就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而且,在误会面前消极、退却,反而会授人以柄,使你更苦恼、更消极,并由此陷入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言语出现失误时要枳极弥补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同样,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无论凡人名人,都免不了随时可能发生言语失误。虽然个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技巧:

(1)及时改口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下,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①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②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③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2)顾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群众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

“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3)借题发挥

据说,阮籍有一次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

“有人杀死了母亲!”

放荡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

“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巧妙地平息了众怒。

在现实生活中,借题发挥也大有用武之地。某中专学校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答错后,她将错就错,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

(4)坦率道歉

被誉为“小旋风”的流行歌手林志颖,一次有人问及他对“四大天王”的看法和对郭富城的印象,林志颖故作诙谐道:

“四大天王么我不知道。郭富城嘛,他是我爸爸吧?”

一语既出,举座哗然,人们纷纷指责他不知天高地厚。后来,他为补救失误,重塑自我形象,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

“说那样的话我深感遗憾。我愿公开向郭富城道歉。”

至此,这场所谓“林氏名言”的风波才算平息下去。它说明,对待言语失误,有时公开道歉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来得高明。

必须指出,“坦率”的目的仅在于把问题讲清楚,这不等于“直率”,解释也必须讲究策略。做错事情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自我羞辱一阵,然后去向人低声道歉,接着便灰溜溜地离开。但许多情况下,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谅解的。以博拉的事件为例。有一次博拉在和同事谈话时称其上级是“机器人”,结果被上级知悉。于是博拉给上级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级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倍感悔恨。”博拉向上级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级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上级为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把问题讲清楚,通过这种方式,博拉帮助上级做到了平心静气,并顺利地解决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危机。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