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
18847100000028

第28章 沟通中的细节(9)

细节决定你的成败

卢浮宫收藏着莫奈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女修道院厨房里的情景。画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一个正在架水壶烧水,一个正优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个穿着厨衣,伸手去拿盘子——即使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们全神贯注地去做。

每一件事情对人生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你是砖石工或泥瓦匠吗?可曾在砖块和砂浆之中看出诗意?你是图书管理员吗?经过辛勤劳动,在整理书籍的间隙,是否感觉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你是学校的老师吗?是否对按部就班的教学工作感到厌倦?也许一见到自己的学生,你就变得非常有耐心,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如果只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工作或许是毫无生气、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吸引力和价值可言。这就好比我们从外面观察一个大教堂的窗户。大教堂的窗户布满了灰尘,非常灰暗,光华已逝,只剩下单调和破败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教堂,立刻可以看见绚烂的色彩、清晰的线条。阳光穿过窗户在奔腾跳跃,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有三个人去一家公司应聘采购主管。他们当中一人是某知名管理学院毕业的,一名毕业于某商院,而第三名则是一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很多人看来。这场应聘的结果都是很容易判断的,然而事情却恰巧相反。应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的却是那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经过一番测试后,他们在专业知识与经验上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最后招聘公司总经理亲自面试,他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题目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4999个信封,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几分钟后,应试者都交了答卷。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430元。

总经理问:“你是怎么计算呢?”

“就当采购5000个信封计算,可能是要400元,其他杂费就30元吧!”答者对答如流。但总经理却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415元。

对此他解释道:“假设5000个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5元。”

总经理对此答案同样地没表态度。但当他拿第三个人的答卷,见上面写的答案是419.42元时,不觉有些惊异,立即问:“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答案吗?”

“当然可以,”该同学自信地回答道,“信封每个8分钱,4999个是399.92元。从公司到某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10元。午餐费5元。从工厂到汽车站有一里半路,请一辆三轮车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后总费用为419.42元。”

总经理听了,不觉露出了会心一笑。

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力量的秘诀就蕴藏在其中。

美国黑人华盛顿·卜克在年轻的时候,到一所学校请求入学。学校的女职员看见他衣衫褴褛,不肯收他。他独自坐在那里几个小时之久。那位女职员看见感到很稀奇,便告诉他说校中有一间屋子,需要人洗刷,问他能否做这件事。卜克高兴极了。

他殷勤地擦洗地板、桌椅,把那间屋子清理得没有一点尘垢。过了一会儿,那位职员来到这间屋子里,拿出雪白的手帕擦拭桌椅,白手帕上竟没有一点污秽,便允许卜克入校读书。那个女职员就是要凭借这件微小的工作试验一下华盛顿·卜克的人品,看看他是否谦卑,是否殷勤,是否能做好这件小事。如果他想:“能否被收留还没有把握,谁甘心先做这种义务的苦工呢?”因此不肯打扫这间屋子,或是虽然打扫,却是草草了事,并不打扫得清清洁洁,那么,女职员能否收留他呢?

这个青年人后来果真成就了大事。兴办黑人的教育事业,不仅受到千万黑人的爱戴,而且受到千万白人的尊敬。当他打扫那间屋子的时候,是否想到那一件很小的工作与他的前途有这样大的关系呢?

没有小事就没有大事。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建筑物,是由千万块微小的木材石块砖瓦合成的。若没有那些微小的材料,就决不会有那一座雄壮的建筑物。同样,一件大事的成功也是由于许多琐碎的小事集合而成。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

一心一意做事

约瑟夫·格鲁尼在写给他儿子的信中说:“无论做什么事,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游戏,你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你一定要记住,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要见异思迁。”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全神贯注正是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秘诀。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成功自然会眷顾你,因为全神贯注会使人拥有无比强大的进取之心。

英国政治活动家爱德华·利顿说:“有很多人看到我每天忙忙碌碌,事无巨细全都顾及,并且还有时间研究学问,他们都好奇地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那么多的工作呢,难道你有什么分身之术吗?’我的答案很可能出乎他的意料,那就是——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从来不同时做好几件事。一个能够从容地安排好工作的人,他肯定不会让自己过分劳累;也就是说,如果他在今天疲于奔命的话,那么明天他必定十分疲劳和困倦。这样一来,明天他便不得不减缓工作节奏,结果就是得不偿失。”

“我认为真正专心致志地学习是从步入社会之后开始的。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自己在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方面,跟大多数人相比,毫不逊色。在政界和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中,我也收获很多。除此之外,我还出版了大约60卷著作,其中许多课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其实我每天用来研究、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并不多,每天最多不超过3个小时,在国会开会期间,甚至3个小时也没有。我之所以有所成就,主要是我能够全神贯注地工作。”

不屑于做平凡小事的人,即使他的理想再远大,也只能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想要壮志凌云,必须脚踏实地,从专注于小事开始。

1962年7月,在美国西北部一个叫本顿维尔的小镇上,一家名为沃尔马特的普通商店开业了。店主是44岁的退伍男子沃尔顿。30多年后的今天,沃尔马特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连锁集团。在2000年《财富》500强排名中,沃尔马特以1668亿美元的营业额名列第二。沃尔马特创下了一个商业奇迹。

如果你走进沃尔马特连锁店,你会被它巨大的面积所震惊,继而为它的便宜价格所打动。同样一件商品,沃尔马特的售价至少会比其他店便宜5%,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每一个售货员的微笑,那样亲切自然。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你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世界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些资质平平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往往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某一事业,并长期耕耘不辍。如果你也有梦想却资质平平,那你就努力培养自己专心致志的习惯吧!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百折不回的人,才会成功。事实上,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不仅需要深思熟虑后的果敢决定,更需要有一种为实现自己的决定而做出无悔的、不懈努力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又如何能成就大事?

在很多人眼里,王文京的事例是“知识创造财富”这句话最生动的阐释。十几年的时间,王文京从一介穷书生发展到个人的身价高达数十亿元,他一手缔造的用友软件也牢牢占据着中国财务软件的主导地位。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王文京用最简单的语言概述他的精华:“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坚持。”

王文京说,经营一个企业和做很多事一样,就是要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那些最基本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懂,但恰恰很多人没有把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做好。产品要做好,服务要做好,要善待员工……这些全是常识,是基础性的东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重要的不是现在的起点高还是低,现在的规模大还是小,重要的是要去做。哪个企业都是从小发展起来的,认准方向,把握机会,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发展。”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有学生问王文京:“在竞争特别激烈的软件业里,你怎么能保证自己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敏锐?”他回答:“持续关注、学习,和同行交流。”

王文京也吃过不够专注和坚持的苦。1992年曾刮起了一阵房地产风暴,很多人炒楼暴富,但凡有点儿富裕资金的企业,都想到房地产领域里去试一把。当时,王文京的公司做得很艰难,业务有发展,但规模有限,工作还很辛苦。王文京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多元化经营”,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全无优势,他决定立刻抽身。重新坐到电脑前的王文京,从此心无旁骛。

王文京喜欢用“不断涌动的波浪”形容软件技术的发展,“这个行业经常有新的技术浪潮,如果新浪潮来了你没有及时抓住,你原有的成功优势就会很快丧失。所以要很敏锐地感知每一次浪潮,通过创新把握新的技术发展机会,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1996年,Windows平台在国内大量普及,用友没有看到它日后的战略价值,没有及时使自己的财务软件与之匹配,由此遭受了不小的市场损失,而那些抓住这一机会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却迅速上升。

从1991年开始,用友软件高踞市场龙头地位,这把交椅一坐就是10年。“差不多两到三年,我们就要换一批主要竞争对手。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要重新划分市场份额,有的企业能把握住机会就上来了,把握不住的就下去了。对一个软件企业来说,跳上一个浪尖可能比较容易,把握住一两个浪潮也是可能的,但要把握住每一个浪潮却绝非是件容易的事,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凭着专注、坚持,王文京带领着他的“用友”一直站在浪尖上。

事实上,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不仅需要深思熟虑后的果敢决定,更需要有一种为实现自己的决定而无悔的、不懈的努力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又何能成就大事?如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唯有百折不回者,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遇事多动脑筋

当你遇到问题一时难以决定怎么做时,不要盲目行动,而应仔细地考虑一番。等到你对那个问题完全了解,对于解决方法也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那你就不妨做决定。因为这时你已经无所顾忌了。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谈到自己做事的原则时说:“有许多我自以为对的事,一经试验之后,就往往会发现错误百出。因此,我对于任何大小事情,都不敢过早地决定,而是要经过仔细权衡后才去做。”而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在遇到事情时不加考虑急于去做事后又后悔不迭,给人留下一种鲁莽毛糙的感觉。如果他能在遇事时多考虑一会儿,仔细权衡一下,虽然并不能保证他一做就会成功,但他的成功率会高,也会给人留下成熟稳重的印象。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很多事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我们是谨慎小心还是鲁莽草率。有些人之所以失败,就败在缺乏思考。他们对事情的考虑总是不成熟,只求做得快,成事快,他们才会采取行动。这种把事物考虑得周到,考虑得透彻的人,自然做事就会又准又快,理所当然地就成功了。

一个报社的记者受上司之命去采访一个事件。本来这次采访工作有相当的困难,当上司问他有没有问题时,这位记者却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你满意!”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上司追问他进展如何,他才老实地说:“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上司虽然没有说什么,对他已形成了做事草率的印象,并且开始对他有些反感。由于他工作的延误,导致整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正常完成。后来,上司再也不委托他重要的工作了。这就是做事欠缺思考的结果,如果他当初仔细分析一下困难在哪儿,提出比较好的采访方案,即使晚几天,上司也会理解,可他没有那么做,轻率地答应下来,才落得工作没有做好而又被冷落的下场。

做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千万不要在事实还不允许做决定之前,便草率行事。在许多时候,遇事多考虑考虑,就能避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错。

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时,清廷对其有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这个人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其一手建立的子弟兵,怕对自己形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作用下,对曾国藩的任用上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延的疑虑。

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慈禧太后面前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