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
18847100000058

第58章 职场中的细节(5)

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来展现的,所以关注细节的人,就比较容易获得他人的好印象,当然也就可以更顺利地走向成功。所以,在职场中,你千万不能忽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注意自己的衣着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穿着打扮对树立一个人的良好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身在职场,得体合理的着装不仅显示一个人的个人品位,更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形象。但是,如果你是时尚一族或是对名牌服装情有独钟,并且你在上班时的穿着打扮经常比你上司更“光彩夺目”,那可就要小心了。很多上班族命运不济,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这样非常微小的穿着细节问题。

有一次,李辉同上司一起外出洽谈一项业务。他一改平日里的休闲着装,换上新买的皮尔·卡丹西服,想通过“包装”给客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跟客户见面时,客户看到李辉的气派样,眼前为之一亮,紧紧握住他的手,说:“经理真是年轻有为啊!”

李辉的穿着不同凡响,客户把他误当做了“主人”,而把一身旧衣服的上司当成了“随从”,晾在了一边。直到谈判快结束需要签字时,对方才知道穿旧衣服的才是“主角”。结果,业务没能谈成,还被传为笑话。

后来,上司就对李辉“另眼相待”了,有业务外出时再也不要他陪同,一个人才就这样被上司贬了。

身为一个下属,如果你的衣着、穿戴比你的上司更好、更体面,那么多数的发展机会就与你无缘了。因为你穿得比他更体面,会让他很失面子,心里有一种被你比下去的感觉。就算你各方面都很优秀,上司也不会对你有好感,试想,哪个上司喜欢一个比他强、穿着比他好、让他失去面子的人呢?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衣着不够得体,或者你不知道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的话,你可以以上司的衣着风格来衡量自己的着装。

如果你与上司的着装风格相一致,你就不会犯“鹤立鸡群”的错误了,也就不会受到同事的排挤。

与上司的着装风格保持一致,可以更好地突出你的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很容易得到上司的器重和赏识,还会让上司产生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他可能会认为你与他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很容易对你产生好感。

塑造与公司气氛相协调的衣着风格,是你树立良好形象,得到上司、同事好感和认同的基础,是你走向成功的必要阶梯。

所以,从现在起,你就应从着装的细节上去改变自己,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及后果。

不要频繁跳槽

现在有一个怪现象:毕业一至两年的人,跳槽特别频繁,甚至刚刚毕业两年的人,却有换了六家公司的经历。为何跳槽如此频繁,难道这么多企业就没有一家适合其发展的?

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无限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但是,面对这样一群稚气未脱的“频繁跳槽者”,必定是存在着某些必须要进行修正的因素。

知识、财富需要累积,人生的体验也需要累积,而累积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毛毛虫要蜕变成为蝴蝶之前,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化蛹期:而一个职场新人要转变为专业人士,势必要经过一段磨练期,此时的你要学会忍耐辛苦,等待时机,同时磨练你的处世能力。如此,你才能储蓄腾飞时所需要的所有能力。

对许多就业者来说,在一个企业工作一年以上,才可说对企业有了一点了解,这时候跳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

就企业来说,人才的频繁流动,极可能造成企业文化的断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断层。人才可以随时进来,可是人才进来都得有一段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刚熟悉就走,对于公司本身的长期发展,也是一个伤害。

此外,某些企业实行项目经理制,一个员工可能在一个项目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进行到一半就走人,很可能会使整个项目半途而废,给企业、社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太过频繁的跳槽也容易使人缺乏对事业的成就感,即使你真是个人才,不免会因此给人做事马虎、不负责任等一些不利于其敬业精神的印象。这些影响人才个人形象的因素,也会造成许多管理者不愿意把机会提供给那些经常跳槽的人。

盲目跳槽可能惹来情绪障碍。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走进心理门诊,他告诉心理医生,由于自己一直渴望得到更好的工作,便频频跳槽,现在已经换了三家公司,但仍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想继续换工作。

类似这位年轻人的例子其实不少。现实生活中,明明工作合适,甚至让人非常羡慕,却偏偏拼命跳槽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是心理上出了偏差。

盲目眺槽使人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跳过槽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习惯:工作中遇到困难就想跳槽;人际关系紧张也想跳槽;看见好工作想跳槽;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就是想跳槽,总觉得下一个工作才是最好的,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跳槽来解决。

慢慢地,这些人不再勇敢地面对现实,去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而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回避、退缩,这些理由无非就是专业领域不对、上司不重视、命运不济、怀才不遇、别人不理解……

跳槽过频还容易使人丧失成就事业最宝贵的敬业与团队精神,使人心理浮躁、凡事浅尝即止、遇难而退。因此,在这里要奉劝想跳槽的你,仔细思考一下跳槽的原因,是否纯属个人不稳定的因素,不要空有远大理想却无心执著追求,好像换一个工作就能马上拥有成功一样,结果落得一事无成。

跳槽虽然有着这么多的危害性,但跳槽若能使你升迁确实是美事一桩,但关键是“升迁”而非“跳槽”。跳槽升迁,常常是“猎头公司”上门沟通的结果。如果是自己急于出走或盲目跳槽,想达到升迁目的反而比较困难。俗话说:“找上门去的不值钱”,就是这个道理。

“信用资产”是在闯荡职场中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经常炒公司鱿鱼的应征者,“信用资产”必然不高,招聘单位往往对这种人心存芥蒂,担心他们到公司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忠诚度。招聘单位的主管多数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他对你有疑心,你就很难有出头的机会。这是每一个跳槽者都得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果跳槽后的单位比现在的单位好,那当然最好,但如果费了好大一番折腾后,发现跳进的公司并不比原来单位好多少,那种难受的滋味可能只有自己往肚里吞了。

因此,聪明的你应该为自己做出聪明的职业规划,以免受错误信息的误导,影响自己的前程。

只要你是人才,无论在哪里工作,早晚都会冒出头来。只要你专心在岗位上踏实工作,表现出优秀的成绩,前途自然不可限量,即使不受雇主重用,自然会有同业“伯乐”来发掘你的特长。仔细观察一下,也许你的主管现在已经在考虑提拔你,要是你突然提出要辞职,岂不是前功尽弃?

“滚石不生苔”,如果我们把这些苔比喻为工作资本的培养,那么,跳槽太过频繁的人,往往得不偿失。因为工作能力的培养,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掌握,如果经常跳槽转行,往往容易成为“万能药膏”,即什么都能治,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呢?

“长舌妇”不可取

杰夫的公司长期和外贸公司合作做生意,外贸公司的胖子经理如同他们的财神爷。有一天,杰夫极力劝说胖子经理和他们扩大贸易范围未果。杰夫恼羞成怒,胖子经理刚一走,杰夫就说:“你看那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只有侧着身子才能进来。”结果胖子经理忘了拿包,正好回来。

之后,虽然杰夫多次请胖子经理吃饭,想方设法赔礼道歉,但关系始终恢复不到以前的水平了,合作因此也少了很多。这就是道人长短的代价。

不只是“长舌妇”,许多人都有背后论人是非的习惯,其中,所论的大多“是非”——说的多是别人的坏话。这种攻击通常是在非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说的。于是论人者觉得自己不背负道德意义上的责任,也就放任自己,对自己的这一“恶行”不加反思并及时制止。

这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想到这将给他带来严重后果。如故事中的杰夫,背后议论胖子经理的身材是“你看那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只有侧着身子才能进来”,当局者或许没有很强的攻击目的,只是调侃调侃。为平淡生活增添几缕笑声,但实际上却给人以很大的打击。

可以想象胖子经理听到的那一刻,他心中是何等愤怒!这代表着他的尊严被践踏了。

这个故事,胖子经理因为忘了皮包而回来,多多少少有点戏剧性的味道,跟电影上的情节处理有相似之处,别以为这只是戏剧情节而轻视了背后论人是非带来的后果。有一个词语叫做“流言”,就是话语可以像水一样流动的,从这张嘴巴流进那只耳朵,再从那张嘴巴流到另一个人的耳中。你的论人是非的话迟早都会传入被论者的耳朵里的。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张三对着李四,把王二的是非说了一遍;过两天,李四与王二单独相处,卖弄忠心地把张三论他是非的话说了出来;过两天,王二质问张三你是否说了我什么什么,张三问你听谁说的,王二说:李四跟我说的,这还有假?

经过这么一个循环,张三怪李四出卖了他,李四怪王二捅出了他,王二怪张三背后说他坏他名声。结果是彼此之间相互仇视,大家都没有好处。这不是戏剧性变化,这样的事情天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或许几乎所有人都曾充当过这里边的张三或李四或王二的角色并吃过苦头,但有的人改掉了这种毛病,有人却没有改掉,继续不定时地因之吃上一点苦头。吃过苦头就该改掉,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是很愚蠢的。

这种流言蜚语通常是在闲谈时制造出来的。既然是闲谈,就想轻松一点愉快一点,想要弄点笑声出来。在制造笑声方面,恶毒的讽刺与挖苦无疑是最为奏效的。如上面故事中杰夫说:“你看那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只有侧着身子才能进来”,假若这时候不是胖子经理走进来,想来听众会大笑出来了。

其实,打发时间、制造笑声的方法有太多太多,在别人背后恶毒讽刺挖苦是最笨的一种。天下那么多话题可聊,何必要论人是非?幽默方式千万种,何必冒险去挖苦、讽刺人?假若你觉得除了论人是非外没有别的话好说,那你冲杯咖啡然后闭目养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起冒险论人要好得多了。

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下足功夫,才能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管理中的细节

管理无大小,成功的管理者善于细节管理,善于从小处做文章,使得身边从不缺乏赞赏的眼光。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细节是管理是否到位的标志。管理不到位的企业很难成为成功的企业,更难以根基牢固。当下,忽视细节,管理不到位是不少企业的通病。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一个企业或公司里,往往有大事也有小事,而对于领导和主管的管理工作,也有全局和细节之分。因此有的领导对于大事和全局都抓得很紧,却对一些局部和细节完全放任不管。这类领导和主管,可归其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之类型。

这样的领导和主管合不合格?称不称职?答案是明确的。因为他们的上一级领导并非让他们只管大事,不管小事。在企业或公司里面,事有大小和微细之分。但领导对它们的处理则不应有任何分别。很多领导和主管,就失败在对细节的忽略和放任上,结果被上一级领导炒了鱿鱼。

例如礼貌这个小小的细节。

礼貌不分地位、身份、性别、年龄,是每人都应该具备的。何况身为别人的上司,既要显得高人一等,更应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早晨与下属打招呼,一般上司只有“嗯”的一声,或敷衍地把头微微一点,就算是作了反应。此举是极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下属向你称早,要回应一声,无论任何时候,礼貌是不会因地位和职别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如果你在指导下属工作时,态度彬彬有礼,不像暴君式的指令,下属工作起来会更乐意,而且效率会更高。

礼貌虽小,影响却大,形象地说明了细节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不缺少高瞻远瞩的志向,而是缺少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

细节上的竞争永无止境,一点一滴的关爱,一丝一毫的服务,都将铸就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这才是细节的魅力所在。

做好小事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有一家著名的五星级大酒店,在全世界有几十家的连锁店,最让顾客称道的是他们一流的服务,周详有序的管理模式。

一次,这家大酒店的总裁决定去他的连锁经营店了解一下它们的经营情况。当他来到其中一个酒店的时候,对酒店的经营和服务很是满意,觉得他们做得非常优秀。

他检查客房的时候非常仔细,不仅用眼睛检查地面、窗帘、浴室,还伸手四处摸摸,发现一切都干干净净,没有灰尘,床也铺得很整齐。正当他满意地点头之际,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茶几上的茶杯朝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