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感恩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18848500000041

第41章 回味无穷的深沉爱恋(10)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用切口证明自己

◎文/刘克升

恰到好处地切开几道切口示人,别人才会彻底了解你,信任你。

小时候,住在乡下,和爷爷在院外空地种了一片西瓜。辛辛苦苦地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到了仲夏,西瓜长得硕大溜圆。

瓜太多,一时半会儿吃不完,需要卖一部分出去。我和表哥拉着一辆三轮车,到镇上去卖西瓜。虽说筐里的西瓜都是熟透的沙瓤瓜,可是到集市上人家都不相信。我切开了一个西瓜做样本,大家又说这是提前挑好的。

到了下午,我们只好推着三轮车,垂头丧气地回来。爷爷问:“你们为什么不再多切两个西瓜?”我们嗫嚅着说:“怕万一切出个不熟的西瓜来,连累了其他的西瓜,坏了所有的买卖。”

爷爷说:“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卖瓜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推着昨天没有卖出去的西瓜,一起来到瓜市。瓜市里卖瓜的很多。爷爷转了一圈,使转身拐进了镇上的一家超市,出来时手里多了一卷保鲜袋,然后拿起两瓜刀,随机切开了七八个西瓜,无一不是熟透了的沙瓤瓜。我们把每瓣西瓜都用保鲜袋裹了起来,单独出售。每瓣西瓜的切口截面,透过保鲜袋,都呈现出了正宗的沙瓤质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惹眼、诱人。

这些装在保鲜袋里的西瓜很受大家欢迎。我们高兴极了,操起西瓜刀准备再切几个。爷爷制止了:“不用了!大家已经开始认可我们的西瓜了!没有必要再把其余的西瓜都切开了。”

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拥了过来,很快把那些尚未切开的西瓜抢购一空。

爷爷喜欢读书,悟禅。讲到处世,很多年后跟我重提卖西瓜的事说:“为人处世和卖西瓜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心中的忌讳太多,越是遮遮掩掩,越是难以让人认清我们真正的内心,当被世人怀疑,得不到认可的时候,不妨学学那天在镇上卖西瓜的方式,拿出袒露自己内心的勇气来,多给自己切两刀,学会用切口证明自己,从而赢得世人的信赖。”

很多人因为过多的顾忌,对外界时时刻刻充满了戒备,缩回了自己的真诚,把它隐藏在了内心。久而久之,形成了惰性,逐渐丧失了展露自己真诚的勇气,殊不知,人的真诚就像西瓜的沙瓤,如果不是恰到好处地切开几道切口示人,大家怎么会彻底地了解你,信任你呢?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

◎文/毕淑敏

很多人终身困顿在他们自己的茧里,丧失节制,它会令优美变成狰狞,使爱怜演变成扼杀。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一个真理。每一个养过蚕的人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直到被人一古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然后那些美丽的丝,成了没有生命的嫁衣。

这是蚕的悲剧。当我们说到悲剧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持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也许,是“剧”这个词,将我们引入歧途。以为他人是演员,而我们只是包厢里遥远的安全的看客。我想说的是,作茧自缚的情况,绝不如想象的那样罕见,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纷飞的乱丝。

钱的丝飞舞着。很多人在选择以钱为生命指标的时候,看到的是钱所带来的便利和荣耀的光环。钱是单纯的,但攫取钱的手段却不是那样单纯。把一样物品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它的危险,不在于这物品的本身,而在于你是怎样获取它并消费它。或许可以说,收入钱的能力还比较地容易掌握,支出它的能力则和人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人是不配享有大量的金钱的。如同一个头脑不健全的人,如果碰巧有很大的蛮力,那么,无论是对于他本人还是对于他人,都不是一件幸事。在一个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飞速增长的时代,钱是温柔绚丽的,钱也是飘浮迷茫的,钱的乱丝令没有能力驾驭它的人窒息,直至被它绞杀。

爱的丝也如四月的柳絮一般飞舞着,迷乱着我们的眼,雪一般覆盖着视线。这句话严格说起来,是有语病的。真正的爱,不是诱惑,是温暖,只会使我们更勇敢和智慧。但的确有很多人被爱包围着,时有狂躁。那就是爱得没有节制了。没有节制的爱,如同没有节制的水和火一样,甚至包括氧气,同样是灾难性的。

水火无情,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谈到氧气,那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围棋高手下棋的时候,吸氧之后,妙招迭出,让人疑心气袋之中是否藏有古今棋谱?记得我学习医科的时候,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悲悯,加上新护士特有的胆大,当然,还有时值夜半,医生已经休息,几种情形叠加在一起,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想来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经死亡。究其原因,关键的杀手竟是——氧气中毒。高浓度的氧气抑制了病人的呼吸中枢,让他在安然的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地逝去了……

很可怕,是不是?丧失节制,就是如此恐怖的魔杖。它会令优美变成狰狞,使爱怜演变为扼杀。

谈到爱的缠裹带给我们的灾难,更是俯拾皆是。多少人为爱所累,沉迷其中,深受其苦。在所有的蚕丝里面,我以为爱的丝,可能是最无形而又最柔韧的一种。挣脱它,也需要最高的能力和技巧。这当中的奥秘,需每一个人细细揣摩练习。

还有工作的丝,友情的丝,陋习的丝,嗜好的丝……或松或紧地包绕着我们,令我们在习惯的窠臼当中难以自拔。

逢到这种时候,我们常常表现得很无奈很无助,甚至还有一点点敝帚自珍的狡辩。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是不想改,可就是改不掉,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了……当他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对自己和对众人都有了一个交代,然后脸上就显出安泰无辜的样子,仿佛合上了牛皮纸封面的卷宗。

每当这种时候,我在悲哀的同时,也升起怒火。你明知你的茧是你自己吐的丝凝成的,你挣扎在茧中,你想突围而出,你遇到了困难,这是一种必然。但你却为自己找了种种的借口,你向你的丝退却了。你一面吃力地咬断包围你的丝,一面更汹涌地吐出你的丝,你是一个作茧自缚的高手,你比推石头的西西弗斯还惨。他的石头只是滚下又滚下,起码并没有变得更大更沉重。你的丝却在这种突围和分泌的交替中,汲取了你的气力,吞食了你的信心,它令你变得越来越不喜爱自己,退缩着,在茧中藏得更深更严密更闭锁更干瘪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茧。这些茧背负在我们的身上,吸取着我们的热量,让我们寒冷,令前进的速度受限。撕碎这茧,没有外力和机械可供支援,只有靠自己的心和爪。

茧破裂的时候,是痛苦的。茧是我们亲手营造的小世界。茧的空间虽是狭窄的,也是相对安全的。甚至一些不良的嗜好,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习惯成自然的和谐。撕破了茧的蚕,被鲜冷的空气,闪亮的阳光,新锐的声音,陌生的场景……刺激着,扰动着,紧张的挑战接踵而来。这种时刻的不安,极易诱发退缩。但它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于建设性的。你会在这种变化当中,感受到生命充满爆发的张力,你知道你活着痛着并且成长着。

有很多人终身困顿在他们自己的茧里。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恍然发觉,世界只是一个茧,而自己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请尊重你的细节

◎文/雨田文天

生活中有许多细节,你也许不经意,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你的人品,影响你的人缘,决定你的发展和未来。

当擦鞋工低头为你服务时,你可以不用弯下身子去挽起你的裤管,但你大可不必两手扶着扶手,仰躺在椅子上,一副“给了钱就是爷”的样子,起身离开时也请别忘说上那句“谢谢”。

当掏粪工推着大粪走过你的面前时,你可以紧赶几步,走到他的前面去,但你大可不必又是捏鼻子,又是皱眉头,嘴上还“呸!呸!”啐个不停,似乎天生就没闻过粪臭的样子。

当部属与你迎面碰上时,你可以不用笑脸相迎,招呼在前,但你大可不必在部属主动送上笑脸,招呼问好时,连正眼都不看,甚至连鼻孔也懒得哼,一副居高临下、官气十足的样子。

当看到空难、矿难、地震、洪灾等灾难性画面时,你可以不用痛哭失声,泪流满面,但你大可不必一边若无其事地看灾难镜头,一边还投入地胡吹海侃。

当你座旁站着老人、小孩儿和妇女时,你可以不主动起立让座,但你大可不必对别人主动让座的行为说三道四、冷嘲热讽。

当有乡下人不知“麦当劳”、“肯德基”为何物时,你可以在心里保留你的惊讶,但你大可不必一副“城里人”的派头,像打量怪物似的上下打量别人,末了还鄙夷地丢下那句“乡巴佬”。

当你的好心和善举被人误解、利用、欺骗甚至横遭厄运时,你可以为此伤心并适当宣泄你的愤怒,但你大可不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得出太阳本暗的结论,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报复他人,危害杜会。

生活中有许多细节,你也许不经意,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你的人品,影响你的人缘,决定你的发展和未来。请尊重你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因为,尊重细节,原本就是尊重你自己;而忽视细节,受害的,可能会是你的一生。

别把自己当弱者

◎文/姜钦峰

即便人生有多坎坷,不管别人怎样看待,你首先不能把自己当弱者!

她出生才三个月的时候,医生诊断她得了先天性白内障,就算做了手术,视力也达不到0.1,这等于宣告她一辈子都将是瞎子!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习俗:谁家生了看不见的孩子就是上辈子缺了德!这让父母很丢脸,于是商量再三,决定遗弃她,幸好姥姥及时赶来把她抱走了。十个月大时,姥姥带她去医院做了眼睛手术,左眼视力恢复为0.02,只有光感和微弱色感,右眼完全失明,她的世界几乎只有黑暗。

在姥姥的严格管教下,凭着过人的听觉和触觉,她学会了单独出门,甚至拿东西也不必摸索。长大后,她进入盲校学习钢琴调律,毕业后分配到一家钢琴厂,可惜好景不长,最终也失业了。

得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才行,那时北京有二十多家琴行,她就一家一家上门去应聘。无一例外,当她介绍自己是盲人时,别人先是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随即把头摇得像拨浪鼓:“盲人还能调琴?没听说过。”试也不试就把她打发走了。

连吃了几次闭门羹,她有些沮丧,谁叫自己是盲人呢,不被人们信任也不足为奇。那天走在大街上,她忽然灵机一动,反正我可以感觉到光,能做健全人做的事,下次应聘时,干脆冒充健全人。拿定主意后,她又来到一家规模较大的琴行,果然,经理没看出她有什么异常,拿了一台琴给她调,她调得很准。于是经理又找了一台破琴给她修,工夫不大琴也修好了,经理大为折服,当即拍板:“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又能调又能修,还非常熟练,你明天就来上班,月薪八百。”在1996年,这是很高的工资了,她心里暗自得意,真没想到略施小计就马到成功!

哪知道,经理却准备让她做售后服务,也就是琴行卖出钢琴后,由她上门帮顾客调琴。偌大的北京城,四通八达,自己怎么找啊,一定会穿帮。她犹豫了一阵,只好如实相告:“其实我是盲人。”经理一听,吓了一大跳,“盲人?真没看出来,听说过盲人可以调律,但没想到你能调得这样好!”经理这句话让她美滋滋的,心里重新燃起一线希望,于是趁热打铁。“盲人钢琴调律在欧美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我学的就是欧美先进技术,一定会让用户满意,也能给琴行赢得好的信誉。”经理接着说:“你的技术我看到了,也能相信你调得比别人好,但是你的工作只能是上门为用户服务,钢琴卖到哪儿,你就要走到哪儿,没人带着你,你能找到用户家吗?再说,路上那么多车,要是你在路上被车撞了,我还得负责啊!”经理的话虽然说得直白了点,倒也合情合理,看来她只有打道回府了。

可她还是站着没动,稍加思索便反问道:“北京市一年要发生许多交通事故,到底撞死了几个盲人,您知道吗?”

“不知道,没听说有人统计过。”经理真被她给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