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18848600000034

第34章 读历史悟生活真谛(13)

既然苏军士兵开枪集体自杀了,德军便调来了一辆坦克,企图把陷入泥潭的苏军坦克拖出来,作为战利品拖回指挥部,炫耀一番。由于苏军NC重型坦克吨位大,一辆德军坦克根本拖不动,没有办法,不得不又调来一辆,两辆坦克一起拖这辆陷入泥潭中的苏军坦克。

当德军坦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苏军坦克从泥潭中拉出来时,苏军坦克的发动机突然轰鸣起来,随即掉转方向,迅速向苏军阵地驰去。苏军重型坦克发动机马力极为强大,自身吨位又重,拴在苏军坦克车上的两辆德军坦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身不由己地被一起拖走了。

就这样,本来陷入绝境的苏军士兵巧施计谋,不但自己转危为安,反而缴获了德军两辆坦克。

原来,苏军NC重型坦克士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为了迷惑德军,采取假自杀的脱身之计,骗过了德军,使其赔了坦克又折兵。

善于思维的人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文/佚名

生活中到处都有机会,如果你认真倾听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直到得到满意答案为止,就可能获得意外的发现,进而改写平凡的人生。

笛卡儿是法国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哲学家,是解析几何的首创人。他可以算是历史上最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一了。还在少年时代,笛卡儿就有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他的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类拔萃。除了学校中的功课外,他还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可是,在总结学习成绩时,他却毫不自满,甚至犹豫了,以致怀疑自己学得的东西是否可靠。他说:“当我完成了一般的学习过程之后,就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了。从这些疑难和错误里,除开日甚一日地看清自己的无知以外,似乎并没有得到其他任何收获。”例如,“在哲学领域里,没有一条真理是能够不引起争论和怀疑的;而其他的科学又都从哲学里取得原理。”因此,在笛卡儿看来,疑问是无处不在的。这说明在他的脑海里,独立思考的火焰正在炽热地燃烧。在一度彷徨之后,他忽然大彻大悟了。他说,他所得到的最好教训是:“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那么,怎么办呢?他提出了四条思维的法则:

第一,任何东西在未认清确实是真的以前决不能认为是真的。也就是说,必须小心,避免轻率和偏见。我所接受的,应当是我认为十分明显而又清楚,绝对无可怀疑的东西。

第二,我要探讨的疑难问题,应当尽量加以划分,而且是怎样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便怎样划分。

第三,有秩序地进行思维,首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按部就班地往前进,以接近最复杂的问题。甚至在实际上没有先后关系的事物中也要假设出一个顺序来。

第四,不论在任何地方,搜罗必须齐全,观察必须广泛,直到自己相信没有遗漏时为止。

以上是笛卡儿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独立思考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

在生活中,善于思索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意外的收获。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有成就的人往往喜欢思考,经常问“为什么”,而且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关注。

魏格纳和大陆漂移理论

◎文/王新龙

人的创造范围完全是由人对自己的想象和认识所决定的。创造力是让人去“胡思乱想”,想那些常人不敢想的,做常人认为怪异而不敢做的事情。开始时也许是空想,但如果你能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也许理想会变成现实,这对个人的发展、事业的进取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1910年的一天,青年魏格纳身体欠佳,虽然人躺在床上,但勤于思考的脑子却一刻也不肯闲下来。偶然,他的目光落到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以南,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对应,而相反的是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魏格纳的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否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并没有大西洋,而是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秋天,魏格纳在翻阅文献时,读到一篇论文,其中提到根据古生物证据证实,巴西和非洲之间曾有过陆地相联系。他由此而联想到病中的发现,更觉得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事出有因,恐怕并非偶然。他还想到,这或许是一个涉及大陆形成或地球深化的大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然而,大陆漂移问题远远超出了学科的界限,它牵涉到地质、古生物、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古气候以及大地测量等一系列学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涉及的学科知识如此的广泛,因而论证起来,难免力不从心。但是,勇于探索的魏格纳执意要把这个问题追究到底。他努力学习吸收离他专业较远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从多方面收集大陆曾经连接和漂移的证据。

魏格纳经过多年的考查博览,精心研究,终于把简朴粗略的大陆漂移设想发展成为一项完整而系统的理论。魏格纳以三幅海陆复原图为我们展示出大陆漂移的一般图像,他的第一幅图描绘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四块现有大陆都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叫做联合古陆或泛大陆。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发生分裂,它的碎块——也就是目前的各个大陆,最后就漂移到其目前所在的位置。第二、第三幅图分别描绘了大陆漂移的经过。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因此,从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而只有一个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以后,由于各大陆漂移分开,才在其间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同时泛大洋便缩小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魏格纳所勾画出的这样一幅大陆漂移的轮廓,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许多人都流露出震惊、激动,同时也夹杂着难以置信。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是安如磐石的大陆,居然像船一样,可以漂浮活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说,这是“一位大诗人的梦”。大陆漂移学说虽然曾一度遭到粗野的指责和嘲讽,然而过了半个世纪以后,由于20世纪60年代对深海大洋的钻探研究,它终于被证实,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很有天赋的青年和数学难题

◎文/佚名

在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之所以难于克服,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内心恐惧心理的束缚,限制了自我潜能的发挥。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作业交给导师后,导师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从司空见惯中发现寻常现象

◎文/李华伟

机会永远给予这样的人:他们的思路非常灵活,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迹。

1905年,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根据天王星、海王星的运动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预言在海王星外可能还存在一颗未知的大行星,并指出了这颗未知的行星所在的大体方位。

遗憾的是,洛韦尔耗费了大量心血,经过十多年的观测,利用各种仪器对天空进行拍照搜索,直到去世仍未能找到他所预言的行星。

在洛韦尔之后,天文学家匹克林继续做着洛韦尔的事业。他也拍摄了大量的天体照片,一干又是十几年,还是无所发现。

美国业余天文爱好者汤博,在1930年利用折射望远镜沿着整个黄道进行系统拍照,经过比较,发现照片上有一个光点的位置有了明显的移动。他用望远镜直接跟踪观察,终于获得了天文学上的又一重大发现——人们期待已久的冥王星终于被找到了。

当汤博宣布这一发现,指出冥王星的位置就在他拍摄的双子星座的照片上,与洛韦尔所指出的位置只差五度时,匹克林猛然想起自己也曾拍摄过那个方位星空的照片。他找到那张照片,很容易地在自己的照片上找到了冥王星的亮点。

他回忆起来了:记得那天拍摄时镜头好像没擦干净,照片上冥王星的位置正好有一点灰尘的影子。他当时没有在意,错将照片上的冥王星当成了镜头上那一点没擦干净的灰尘。这导致匹克林最先拍摄的冥王星的照片静静地沉睡了11年,他也因此失去了发现冥王星的机会。

当我们为洛韦尔和匹克林的辛劳深感敬佩和惋惜的时候,又不能不对汤博的敏锐深感敬佩和折服。

下面的这个故事也同样能够引起我们的思索。

1930年,20出头的约翰太太养育了3个孩子和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身亡。约翰太太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在约翰太太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四只性急的鸡仔先出壳了。这四只第一眼认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约翰太太的身前脚后,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四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约翰太太及她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道理:小鸡小鸭总是把它生出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

在约翰太太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洛伦兹从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位于奥地利北部的家乡,承续祖业行医疗病,同时从事动物学研究。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须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狼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脚的答案之一。如今我们生活中正着力推广的“母婴同室”、“早期教育(也叫关键期教育)”都源于这一理论。洛伦兹藉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约翰太太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鸭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她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尽管约翰太太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