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18848600000047

第47章 读历史悟生活真谛(26)

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他面对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在孤立无援之时,他“乃决为死计,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漂衣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

关天培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著名爱国将领。他操练水师,巩固海防,积极支持和参与林则徐领导的广州禁烟运动。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时,他坚守虎门,率部进行了坚决抵抗,最后壮烈牺牲。

关天培自小习兵练武,驾船航海,身体强健。公元1834年,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成为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的得力助手,他训练水师,为打击英国入侵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侵略军按照预定作战计划,沿海北上。道光帝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应英军要求把林则徐撤职查办,将琦善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派往广州取而代之。琦善到广州后,一反前任林则徐所为,不仅不作战备,还撤散了已招募成军的数千壮丁水勇。公元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占了大角、沙角炮台,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洞开,要塞失去屏障,形势变得危急起来。

关天培深知虎门的战略地位,一面亲自坐镇指挥,一面火速派人请求琦善增兵救援。琦善早已被敌人的炮火吓破了胆,没有完全满足关天培的请求,局势变得更加严峻。此时,已经62岁高龄的关天培与守炮台的400多名将士抱定了与虎门共存亡的决心,他对众将士说:“人可死,志不可侮。今日,我们面对强敌,只有决一死战,以报国恩。我在此对天发誓,我在炮台在,决不后退!”将士们也随着高呼:“我等誓死与炮台共存亡。”他们的豪迈气魄顿时震天撼地。

出征前,关天培拟好一封家书,派自己的心腹将士送回家中。信中写道:“上不能报君恩,下不能敬养老母,又不能教子成材,这一切只能由我妻代劳了。今日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捎信诀别亲人后,关天培轻松了许多,随后他召集守炮台的一批官兵,进行新的布防,准备随时应战。

2月26日,英军10条兵船,3条武装轮船,向虎门大举进攻。关天培面对强敌,毫无惧色,指挥士兵开炮还击,给英军以重大杀伤。英军船多人多,弹药充裕,三面围攻,万炮齐发,关天培却毫不畏惧,带领将士沉着应战,给英军当头痛击,令其畏缩不敢前进。但终究还是弹尽无援。这时,他身边只剩下200名士兵,寡不敌众。关天培亲自点燃大炮,轰向敌人,自己身中数炮,受伤严重,士兵将他背在肩上,要撤出炮台,关天培坚决不同意,仍大呼杀敌。眼看自己周围已尽是英军,老英雄最后刺死一个敌人,仰天长叹道:“英人可恶,琦善可恨,天培在此殉国了!”接着手起剑落,引颈自刎。

陈化成临危受命

◎文/佚名

他英勇抗敌、不畏牺牲,这种爱国精神感人肺腑,也令那些贪生怕死之徒黯然无光。

陈化成生长在福建海滨,从小练就一身好水性,驾驭风涛,如履平地,而且自幼端重,智勇过人,尚节重义,气宇轩昂。在剿平海寇及镇压蔡牵的多年战斗中英勇果敢,被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称为“将才”。陈化成逐步由普通一兵升任外委前营把总、千总、游击、守备、总兵,直至福建水师提督。

公元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这一年,陈化成奉命调任江南水师提督。当时他已60多岁,可他“益感奋激昂,誓以死报国”。在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等抗英派的支持下,他积极备战,亲自察看吴淞一带的江防地形,筑起了26座坚固的土堡炮台,督造精良的铁炮、火药。江南水师平时缺乏训练,畏敌如虎。陈化成以勇敢善战的福建亲兵为教练,并亲临校场,督促激励,即使是“风雪方盛,平地积数尺”的寒冬腊月,陈化成也驾着小舟疾驰于风浪之中。

公元1842年4月,英军攻陷乍浦,江苏全省震恐。陈化成率军驻守吴淞西炮台,与东炮台、小沙背形成掎角之势。

不久,英军舰队直入长江,进逼吴淞口,足智多谋、沉着稳健的陈化成令敌人摸着不头脑,英军不敢擅自出兵攻炮台,即以木牌浮书约战。两江总督牛鉴和徐州总兵王志远怯阵惧敌,意欲后退,当即遭到陈化成严厉斥责。

6月16日,英舰向吴淞进攻。眼看英军如虎狼般扑向炮台,陈化成首当其冲,亲自指挥炮手狙击敌舰。牛鉴等人见退兵无望,便弃炮台逃命,这样一来,东炮台和小沙背就落入敌人之手。英军集中全部兵力转而进攻西炮台。参将周世荣也是胆小鼠辈,他畏惧敌人,就劝说陈化成后撤,陈化成拔出腰中佩剑,呵斥他胆敢投降,格杀勿论,周世劳只得趁陈化成不备,仓皇遁逃。

此时的陈化成处境异常艰难,外无援兵,内有降将,而大批将士又死伤惨重,加上牛鉴和周世荣的遁逃引起军心动摇,这令他心中焦急。但陈化成依然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在激烈战斗中,他右肋受伤,鲜血染红了衣裤,可仍旧屹立不倒,亲自安装炸药,燃放大炮,令在场的将士感动不已,士气大振。不幸的是敌人的炸弹飞来,击中陈化成的胸口,他顿时倒地,口喷鲜血不止,殉职疆场。吴淞炮台也随之陷落。

陈化成的遗体入殓时,吴淞及上海数万人自发为其送行,人们拥道痛哭,呼天号地,十里可闻。

冯婉贞英勇抗敌

◎文/王新龙

面对国家危难、边关告急等多事之秋,巾帼英雄当仁不让,挺身而出,独当一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奇而独特的风景线。

冯婉贞是清咸丰年间,抗击英法侵略者的一位小英雄。她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有高明的战术。一次,她率领一支少年武装打退了600多个侵略者的进攻,她的英雄事迹一直流传到现在。

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他还在庄上办起了团练。侵略军到来时,他带领村民在村前要道口上,用石头、土块修筑了石寨、土堡,准备防御敌人。

一天中午,哨兵匆匆来报,说侵略军的马队来了。冯三保立即指挥团民们进入事先筑好的石寨土堡,命令大家等敌人靠近了再打。

这时,侵略军已经逼近石寨,枪声“叭叭叭”地响着。石寨土堡里的团民,却一动也不动。一直等侵略军走近了。冯三保挥动旗帜,大声喊道:“开火!”随着这喊声,所有的枪一齐发射,侵略军像落叶一样纷纷掉下马来。敌人吃了亏,又攻打一阵子,看看占不到便宜就败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