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中华阅读文库)
18848900000007

第7章 让时间和事实证明自己(3)

后来史密斯才想起,他的病是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开始的。有一次,他不小心头撞到了游泳池池底,事后头痛了几天,但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异常感觉。大约3年之后,他的双脚开始隐隐作痛。史密斯去看足疾专科医生,他怀疑史密斯生了摩顿氏神经瘤——常常在妇女脚部发现的肿瘤。史密斯问医生这病是怎么来的,他耸耸肩,自发的。后来史密斯因为耳痛去看医生,医生无意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中耳里的一个小瘤。他开刀切除了肿瘤,以为问题就此完全解决了。谁知那竟是多次假痊愈的第一次。4年后,史密斯觉得眼角有轻微麻木的感觉。这小小的症状有多严重呢?医生替他做了电脑X射线分层扫描检查,发现这个“小症状”很严重。原来的肿瘤复生了,而且比以往更大。原先的瘤是在耳道里的,现在这个瘤却挨着脑组织。史密斯又动了一次手术,症状再一次消失了。又过了4年,这时史密斯已在撰写波洛克的传记。一天,他去参加圣诞节宴会,端起一杯果汁甜酒举到唇边的时候,那深红色的酒竟顺着下巴淌到衬衫上去了。原来他的右脸麻痹了!

几天后,史密斯在旅馆房间里看电视上的气象预报,考虑如何与命运一搏。同一天,他开始了一个至今尚未停止的学习过程。在动笔写波洛克的传记以前,他和这本书的联合撰写人决定四处采访,广泛搜集资料,设法尽量多了解这位画家。他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独特有趣的新资料。史密斯想:“为什么我不用同样的做法去对付这个致命的怪瘤?”

史密斯计划的第一步是去找寻国内乃至世界上所有善于医治这种病的一流医生。医生所服务的医院是否有名、他们曾就读于什么学校、治疗过哪些名人,他全不计较。他关心的只是:他们是否治疗过这种病。终于,他找到了这样的医生:弗吉尼亚大学的维恩科·多兰克。经他开刀的病人差不多全部活了下来,史密斯后来也成了其中之一。

在手术后的几星期,扫描图显示史密斯头部的肿瘤缩小了一半,麻痹的右脸也大部分复原了。他继续工作,把波洛克传记写完了,后来还得到了一项传记文学奖。

生命感悟

许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陷入一种宿命的状态,认为自己没有和上天抗争的力量,任事态恶化下去,把自己抛弃在阴暗的角落,嗟叹命运不济。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都像天气预报,只有90%的可能性而已,我们没有必要自暴自弃。换种心态,往往会出现奇迹。

投入和产出成正比

16世纪早期,柏里斯出生在法国南部。他的父亲是个玻璃制造工人,家境相当贫困。柏里斯没能上学,但他从小受父亲熏陶,学会了玻璃装饰这门手艺,还学会了在玻璃上制图、绘画以及读书、写作。

柏里斯18岁出门谋生,找了一份玻璃行业的工作,业余时间兼职从事土地测量。后来他到了东查热特城的圣特镇,并在此结婚生子,定居下来。为了养家,他勤奋工作,但仍入不敷出。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他想到了彩陶绘画技艺。他对制陶工艺一无所知,又不能舍下妻女去意大利拜师学艺,只能靠自学,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独自在黑暗中摸索,希望弄清陶瓷制作和上釉的全部过程。他先从研究制作陶瓷所用的材料开始。他买来一些陶罐,捣碎弄成粉末,加上自己制作的化合物,放进烤炉里烧,结果实验失败了。接下来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全都浪费在了这种徒劳的实验里。一连几年,柏里斯都在不停地实验,烧掉了大量的木材,浪费了更多的药剂、土罐。最后,家里穷得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他不得不去从事以前的行业,在玻璃上画画,测量土地,以维持生计。但他对制陶仍不死心,为了节省燃料,他把那些陶瓷碎片抱到附近一家砖窑里烧制,结果还是失败了。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柏里斯没有被击倒,他决定重新开始。他把新买的陶器捣碎,加入新配制的原料,拿到附近一个玻璃熔炉里去烧。玻璃炉的高温熔化了一些原料,但柏里斯寻求的白瓷仍没烧成,他又一次失败了。

后来的两年当中,尽管柏里斯家里穷得连盐都吃不上了,但他仍以加倍的热情从事陶制品的烧制工作,他决心做一次更大的实验,他把300多块陶瓷碎片撒上自己配制的原料,送进烧制玻璃的熔炉。经过4个多小时的烧烤,300多块陶片当中,居然有一块上面的原料熔化了,冷却后像玉一样洁白发亮。见到这块洁白的陶瓷,柏里斯哭了。这次小小的成功,促使他继续从事更大的实验。

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柏里斯用8个月的时间,专门建了一个烧制玻璃的熔炉。他制成了许多陶制模子,经过初步烘烤后,涂上釉药化合物,放进了炉子里。他把家里所有的钱全都买成了木柴。点燃熔炉后,他整天整夜坐在熔炉旁边,往里加柴。第一天过去了,釉药没有熔化。第二天过去了,釉药还是没有熔化。第三天过去了,釉药还是老样子,柏里斯憔悴万分,面色苍白,走路晃来晃去,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但他咬牙坚持着。第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第六天也过去了,连续六个日日夜夜过去后,釉药丝毫没动!柏里斯几乎要绝望了,植里斯绝望之余,突然想起他研制的釉药可能有问题。于是他重新配制出新的原料,重新实验。可是他已经倾家荡产,哪来的钱买陶罐和木柴?尽管他的妻子和邻居们都骂他疯了,是个蠢猪,为那些无益的实验枉费钱财,但最后每家还是为他凑了一点钱,加上柏里斯从一个朋友那里借来的一些钱,使他又买来许多陶罐和木柴,投入了实验。

熔炉点燃了,木柴熊熊燃烧,炉温急剧上升,但釉药毫无动静。所有的木柴都烧完了,釉药还没熔化。熔炉里的火即将熄灭,整个实验又将前功尽弃,这时柏里斯想到了花园的木栅栏。他奔向花园,把所有的木栅栏全部拔出,扔进炉子里,釉药还不熔化,他看见了家具和床板,还有木窗、木桶。可怜的柏里斯真是疯了,他把家里的凡是能烧的东西全都砸断,扔进了炉子里。他的妻子和儿女哭着跑到大街上,眼看着家里的一切顷刻间化为灰烬。柏里斯把一个完整的家亲手毁了,能烧的全都烧了,连房屋门板都被他卸了下来,所幸的是,最后一道火力终于烧熔了釉药。炉火熄火,那些进炉前粗糙难看的普通陶罐从炉里出来冷却后,通体全都覆盖着一层均匀细密、洁白如玉的釉面!巨大的喜悦让他手舞足蹈,一路上喊叫着冲上了大街。

柏里斯终于成功了!

生命感悟

我们知道,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在正常状况下,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对于成功而言,也是如此。要想获取成功,就必须要投入成功的资本——精力、物力、财力等,甚至是要不断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产出。

梦想往往与苦难同行

莫扎特虽然很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品的日益成熟,等待着他的却是贫困和压迫。他那些严肃的、带有进步思想的作品,越来越不为追求浮华的贵族们所接受。22岁以前,莫扎特两次求职,都没有成功,不得不返回萨尔斯堡当宫廷乐师。新任的萨尔斯堡大公十分专横,音乐家在他的眼里连厨师的地位都不如。他给莫扎特规定了两条:一、不准到任何地方去演出;二、没有主教允许不得离开萨尔斯堡。每天清晨,他让莫扎特和其他仆人一起坐在走廊里等待分派当天的工作,并把莫扎特当做杂役使用。

1780年,无法在家乡忍受屈辱生活的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开始了他一生中音乐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虽获得了自由,但接踵而来的便是贫困。为此,他工作十分勤奋,每天很早起床作曲,白天当家庭教师,晚上是繁重的演出活动,回来后再接着创作乐曲,直写到手累得拿不起笔为止。

26岁的莫扎特成家之后,生活依然非常贫困。有了子女之后,更是难以糊口,全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为了改变这种处境,莫扎特经常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躯举行长时间、超负荷的音乐演奏会,只要挣了一点钱,他总是迫不及待地买些食物,急匆匆地赶回家去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饱饭。看着自己幼小的孩子和孱弱的妻子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莫扎特多少次难禁热泪,他叩问上天,为什么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很多时候,贵族们也会“慷慨”地施舍一些财物给莫扎特,但是他们的施舍是有目的的,他们希望听到莫扎特为他们演奏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可是莫扎特没有妥协,他深信:真正的音乐应代表人民的心声,即使饿死,他也决不背叛自己的梦想!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贵族们于是恼羞成怒,他们讥笑说:“你这个穷小子也有梦想?哼,梦想救不了你,总有一天,你会饿着肚皮来乞求我们的施舍。”

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莫扎特仍不丧失高尚的情操。他鄙视那些仰人鼻息的乐匠,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思想。正是在他生活最困苦的时期,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著名的歌剧。

生命感悟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奋斗史。坚信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梦想,才有成功的可能。梦想往往与苦难同行,面对苦难时,只有不妥协、不放弃,才能实现梦想,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时间和事实会证明你自己

一般爬格子(写作)的新手或多或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退稿恐惧症,的确如此,没有什么比退稿信更令人汗颜、令人沮丧了。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名家大师的传世畅销之作,在开始时也难逃退稿的厄运。但是,佳作仍是佳作,大师终究为大师,贵就贵在锲而不舍的精神。下面是世界上一些先被退回,后来得以出版的传世畅销之作以及作者其人和退稿信的内容:

(1)杰克·伦敦,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生活之法则》

退稿时间:1900年

退稿信:令人生畏,使人沮丧。

(2)赫尔曼·麦尔维尔,美国浪漫主义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作品《白鲸》

退稿时间;1851年

退稿信:十分遗憾,我等一致反对出版大作,因为此小说根本不可能赢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青睐。作品又臭又长,徒有其名而已。

(3)约瑟夫·罗德雅德·吉卜林,英国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大奖的名作家。

作品:《无题》

退稿时间:1889年

退稿信:很抱歉,吉卜林先生,您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英语写作!

(4)福楼拜,法国著名小说家。

作品:《包法利夫人》

退稿时间:1856年

退稿信:整部作品被一大堆甚为精彩但过于繁复累赘的细节描写所淹没。

(5)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

作品《伟大的日子》

退稿时间:1958年

退稿信:我对书中那些与情节无甚关联的细节描写深恶痛绝。

(6)安妮·弗兰克,德国犹太女作家。弗兰克在推翻纳粹政权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成书,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

作品:《密室》即《安妮·弗兰克日记》

退稿时间:1952年

退稿信:姑娘,恕我直言,你似乎缺乏一种将你的作品提高到比“新奇”更高一个层次的能力。

(7)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生于俄国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兼诗人,成名作为《洛丽塔》。

作品:《洛丽塔》

退稿时间:1955年

退稿信:小说荒诞绝伦,与精神病人的梦呓别无二致,且情节安排上纠缠不清……作者竟厚颜之至,要求出版此书,我对此大为惊讶。我看不出出版此书有何益处,我建议将手稿埋入地下1000年。

(8)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获美国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1963年两次获普利策奖。

作品:《圣殿》(本书后来成为作者最为走俏的作品)

退稿时间:1931年

退稿信:我的天,我可不敢将手稿变成铅字,否则,你我两人都难逃法网。

生命感悟

对于来自别人的否定,甚至是嘲讽和挖苦,我们要有自己坚定的信念。马克思曾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只要自己是对的,是有实力的,就要继续做下去。真金不怕火炼,时间和事实会证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