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布谷鸟原创小说系列:攻城
18851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因缘

《攻城》是笔者以自己的父亲为人物原型、以他的传奇经历为故事主干,辅之以适恰的虚构,创写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父亲经历传奇,儿子恰好会写小说,冥冥之中有一点因缘在。

我的父亲,不惟性格独特,他的个人经历也极富传奇色彩。在展读这部小说之前,请读者诸君容我稍作分说。

苦力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这样的概念离我们渐行渐远。我父亲干了一辈子搬运工,扛麻袋、拉大车。民间话语,说白了,那叫苦力。费点笔墨言说,老人家一辈子受的是牛马苦。父亲始终凭劳动吃饭,他的儿子,为他的身份自豪,但决不虚美。

打工族

父亲自幼家境贫寒,人多地少,小小就出门卖苦力。十四岁,给人打短工;十六岁,给地多的富户扛长工;十七岁到城市入了脚行,从此扛麻袋、干搬运。新中国成立后的搬运工,不能说受剥削,父亲说起他旧社会当苦力,也不认为是受剥削。那是一种劳资双方认可的契约行为。用自己的力气来赚钱,愿打愿挨。套用当代流行的新名词,父亲属于早年的打工族。打工赚了钱,捎回老家买房置地,也好脱贫致富改换门庭。

脚行

码头城镇,五行八作齐全。打工卖力气,干什么的都有。扛麻袋干搬运的这一行,最是考较人的筋骨力气,传统的说法称为脚行。对了,《铁道游击队》里的副队长王强,干的就是脚行。扛麻袋,工人肩背上垫的那块布料,行话叫做“搭膊”。和《水浒传》里出现的搭膊,名堂一样,所指有异。

排子车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所在单位是搬运公司排车社。搬运公司当年只有少量汽车,唯有一个汽车队,下属单位则有马车社、平车社和排车社。平车,是一个人或者一匹驴拉的那种小型人力车。排子车,三个人,一个人驾辕,另两位帮套。三个人一辆排子车,能拉多少货物?寻常都在四五吨上下。奶奶来太原,见过我父亲拉大车,老太太尽日说起来就泪眼婆娑的。我家六子做牛变马的,挣个钱不容易呀!

时代变迁,进步多有。人力黄包车,只在影视镜头里出现;排子车,在搬运行当也消失了。留下的,是我的目击记忆。

冬学

父亲只念过一季冬学。我们老家是个偏远山村,没有私塾。到冬闲时分,村人集资从外村延请一位老秀才前来教书,整个冬天,学期三个月,是为冬学。父亲老弟兄七个,家贫弟兄多,家里供不起他们人人念书。我那爷爷也有趣,自己定一个家庭政策章程出来,叫做“一三五念书,二四六受苦”。我父亲排行老六,十来岁上,得过一次副伤寒,几乎丧命,方才赢得去读一季冬学的机会。他就是抓住那唯一的机会,认了几个字。从此,自己半猜半蒙,随时请教别人,渐渐读得了评书话本;到我记事,他又学会了查字典,认字更多了,能通读《三国》《水浒》。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自有其历史功绩。

文化概念

没有念过书,识字不多的人,往往自承“没有文化”。这充其量是个极其狭义的表述。不识字的老农民,他们身上传承的乡土文化传统文明之多,令人惊叹。至少在我们家,孩子们决不认为他们的爷爷奶奶没有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不独在竹帛;家族文化传承,更是与简册无干。

口述历史

父亲记忆力惊人,可谓博闻强记;口才出众,话题海阔天空。他还非常善于讲故事,堪称个中高手。他能串讲整部《三国演义》,人名地名概无舛错。就说他是民间的说书人亦不过誉。

他自身的种种经历,便也寻常会片片段段给我和孩子们讲述。他天然地懂得烘托气氛、制造悬念、强调故事性。无师自通而得叙述三昧。我听得次数多了,他的经历就刻蚀在我的脑海,连缀起来,渐次完整。

当然,这属于口述历史。

沉默的大多数

传统文体概念,有“说部”之目。虽冠之以“说”,其实是指小说平话等讲唱文学的文字底本之类。父亲的传奇经历,如果不能形诸文字,依然限于口述,那么他就只能归于沉默的大多数。在书籍传播的世界,他是失语者。这是太多没有书写能力的普通民众的宿命。

传奇

传奇却是不甘沉沦。仿佛它自身有一种内在诉求。

父亲十七岁入脚行,第二年就当上了大工头。后来,由于他的特殊身份,被中国共产党发展为地下工作人员。在日占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代,几番被捕坐牢,受过许多酷刑。

小鬼子田中,怎样和他成了朋友?老鬼子的女儿,为什么竟然乐于帮助他?被捕受刑,审问他的是共产党的变节县委书记;营救他出狱的,恰恰是国军师长的三姨太。

如许传奇性,首先勾起了我的叙述冲动。父亲讲述的,我想通过文字,讲述给更多的人。

视角

小说中的主人公张六,身在敌占区,可以说曾经打入敌对营垒内部。作为地下工作人员,又进入过组织内部。从他所处位置出发,就形成了某种独特的视角。

生活中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三反”运动中,被诬陷贪污,打成所谓“大老虎”,开除党籍。历次运动屡屡挨整,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更被打成“大叛徒”。被打翻在地,打入另册,成了革命对象,成了阶级敌人,父亲所处的位置,就又形成了某种体制外、最下层的视角。

这样的视角,无疑影响决定着这部小说的叙述。

意味

生活中的哲理、生活中的美,本来说不尽,小说创作,更忌讳外在说教。这部长篇,或许在刻画人物讲述故事的行文中传达出某种意味,那么这应该只是小说作品应该具备的一点意味。

比方,当张六作为我解放大军的登城向导打回太原城的时候,他不禁有些迷惘:

自己究竟是攻进了别人家的院子,还是回到了个人的家里?

这中间有点意味,甚或是一点耐人咀嚼的意味。

历史

说到历史,多见高头讲章,多是宏大叙事。个性经历、家族历史,描述历史细节、深入历史细部,对于认识历史,应称不可或缺,有其无可替代的意义。

传奇的父亲,见证过历史;父亲的传奇,属于历史的见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当代的,历史也是个人的。作为主要依据个人经历来完成的这部长篇,因而具有超越“官版”历史的意义。它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之一。

小说

《攻城》到底还是小说。小说者,小说而已。作为唯有依赖文字叙述的文学样式,语言表达是否隽永有味、故事情节是否生动有趣,皆属题中应有。一句话,写得好看是小说创作的生命线。

一部小说出版,奉献于读者诸君面前,敝帚自珍,希望大家喜欢。

这篇前言,好比说书人开讲之前的话头楔子。

下面书归正传。

夏历癸巳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