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17

第17章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3)

如何治理虫害成为一个问题。通常人们使用煤气或氮气等气体使蠹虫窒息。但是这种方法:①对人体有害;②成本很高;③不能全部杀死蠹虫。后来,有关方面决定采用生物学家的建议,使用马蜂来消灭蠹虫。马蜂通常将蠹虫的蛹麻醉,然后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中,其幼虫也将蠹虫的蛹作为食物,从而就消灭了害虫。人们又用塑料布将克拉纳赫神坛屏风遮住,在其中创造了一个温度(摄氏20度)和湿度(55%~60%)都适宜马蜂的环境。然后选定了13处蠹虫虫穴作为观察点,放进马蜂,结果在4周之后,马蜂杀死了49只蠹虫中的48只,剩下的那一只还是因为人们事先没有将虫穴洞口开大,马蜂不能进入虫穴。专家的结论是可以认为马蜂杀虫的效果是100%。初战告捷,专家决定等气候合适时使用塑料布再杀一次,而且专家已经得到来自一些欧洲国家的询问,要求帮助用同样办法杀死木器中的蠹虫。

2.对丝绸文物的保护

湖北江陵马山墓出土的战国丝织物、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丝织物等,不仅品种齐全,且历千年而色泽鲜艳,都是国人引以为豪的国之瑰宝。但是,这类珍贵文物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拉力强度几乎为零。我国科研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开发出了“无强度丝绸的微生物加固方法”这项技术。这种微生物保护技术的原理是将生物菌渗透到木头、丝绸内部,修复文物本身受损纤维素,或者生成纤维素填充本已疏松的文物内部,从而起到加固定型作用。采用微生物材料进行加固保护湖北江陵出土战国丝绸,不仅色泽不变,而且拉力强度由处理前的零增至每平方厘米52克,可以折叠、卷曲,随意拿取而没有任何损伤。这样,这些珍贵的文物终于可以不再遭受“粉身碎骨”的厄运,能够鲜亮精美如初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了。

4.2.4 工程方法

旅游资源保护的工程方法是指建造或利用围墙、堤坝、沟渠、桥梁、支柱、护架、护坡等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以达到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目的。

1.对历史建筑、大型雕塑等的保护

一些文物古迹,特别是历史建筑、大型雕塑等,因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破损。这时,可以在保持原貌的准则下,采取使用原材料、原构件进行必要的修复加固,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用现代构件进行加固,或者将裸露在自然环境下的文物用各种防护盖(如在文物上加罩或加盖建筑物等)予以保护。例如,对乐山大佛的佛脚平台维修保护工程。维修佛脚平台是由于大佛建在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佛脚基座又受3条江水的长期冲刷及漂浮物的直接撞击,水下部分淘蚀严重,大佛的稳固性受到威胁。工程开始后,施工人员用钢铆桩对佛脚岩体进行加铆并注入凝固剂,加固有裂缝的岩体,同时修建了防水墙。完工后,大佛佛脚平台已拓宽120平方米,使整个佛脚平台的面积增加到近300平方米。佛脚平台拓展工程有效地保护了大佛基座,防御了江水对岩体的长期淘蚀和冲刷。同时,佛脚平台的拓宽增加了大佛脚下游客的活动范围,保证了旅游的安全。又如,为保护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发掘现场修建博物馆对其进行保护;为保护西安华清池温泉,在温泉上建了一座唐式建筑物等。

2.对古代桥梁的保护

赵州桥是我国造桥史上的代表杰作,由隋代杰出工匠李春和众多石匠共同建造,为著名的华北四宝之一。然而,由于洨河河水污染严重,直接威胁着古桥的安全。为了保护这座著名的古代桥梁,1993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会同环保、水利、交通、文物等部门,在赵县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了一个以赵县政府原方案为框架的治理方案:合理防渗,片石护坡,清淤浚河,污水绕行。具体方案是在距桥600米的上游、500米的下游,各筑一道坡坝,在河岸北侧开挖一条明渠,与现有溢洪道相连,设计过流能力为8.7立方米/秒,污水改行原洨河溢洪道。桥下清污后,从上游打的机井取清水注入桥下河道。这项工程共耗资650万元,1994年完工。该方案不仅拓宽和加深了河道,解除了污染危害,还使赵州桥重现37.02米跨径的主拱全貌。

3.德国的施普雷森林

德国的施普雷森林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保护开发的杰作。施普雷森林被划分为4部分:纯原始状态的核心区;尚未开发的自然风景缓冲区;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度假风景区和从城镇到旅游景区之间的过渡区。并且,根据自然条件、动植物种类特点再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小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保护区在开发管理上强调协调一致。在制定“保护区长远发展基本方案”之前,先由森林、农牧业和动植物等各方面的专业组织与协会分别制定各自的未来发展规划,然后集中到“自然保护管理处”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统一协调,最后形成总体方案。根据这一原则,保护区内的城镇、村庄、房舍、街道等所有人文建筑设施都要由专家精心设计,房舍高低、门窗风格,以及房前屋后及街道两旁种植的花草树木等都要统一规划。

保护区对野生动植物规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保护区内的草地都是严格按计划割剪的,什么时间、用什么工具、留茬高低都有严格规定,为的就是保护那些在草丛里垒窝产卵的鸟类和在草地里生存的各种动物。即使是可食用的鱼类,也是以协会的形式把渔民们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捕捞和上市销售。又如,为了保护蝙蝠,保护区工作人员除在森林里为蝙蝠做了许多人工巢外,从1995年起还在24个村庄里修建了13个蝙蝠过冬区并对游人开放。工作人员在“过冬区”里建起隔离墙,安装取暖设备,投撒食物。

根据保护区1996年制定的规划方案,在12年内将投入3600万马克用于整治河流堤岸、修建闸门,进一步调节和控制河流水位和水流速度,保护水生动植物。每年冬季到来之前,都要给森林里所有的河流注满水,以避免冬季河岸风干、植物枯死。

4.美国的黑熊通道

美国佛罗里达州生活着大量的黑熊,约有1000~1500头。在每年的一段时间里,黑熊非常饥饿,经常变换活动地点,在逐渐缩小又被公路网穿插的栖息地之间交叉往来,很容易被汽车撞到,每年都有40头黑熊死于交通事故。于是,美国交通部决定在该州46号公路上,铺设一条直径8英尺的水泥预制管作为黑熊的通道。公路两边的防护栏底部呈漏斗状,可使黑熊顺利落入管道。同时,在实验通道里安装摄像机以帮助野生动物专家确定黑熊能否利用安全通道。

4.2.5 其他方法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空间技术方法、电子计算机方法、电子方法、医学方法等,都在近年来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多年来,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破坏严重、过度旅游,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不力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损坏,同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凸显出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世界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化日渐成为可行而十分有效的保护方法,其中数字文化遗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手段。依托信息技术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纽带,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和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通过对文化遗产的高精度测量、三维重建和建立数据库,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修复,以及虚拟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平台,有效缓解文化旅游中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增大文化资源受众面,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撑。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具体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其应用可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用于检验修复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考察修复过程中各项环节,修复后耐久性等,有效提高了文物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采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可缩短修复工期。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可实现文物存档及永久性保存。通过影像采集数据,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用于保存文物原有的各项形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文物资源的科学性、高精度和永久性的保存。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可突破时空限制发挥文物的价值。利用其采集的数据信息,可将考古研究数据和文献记载进行汇总,模拟地展示尚未挖掘或已经湮灭了的遗址、遗存;建立网上虚拟博物馆,多方位、多视角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并且可以将文物制作成大量各种类型的逼真影像,提高文物的展出率和展出效果。

最后,虚拟现实技术可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的展示平台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风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整合整理、展示和传播民间艺术品,可推动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其超越地域和职业限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可研究开发民间艺术图案辅助设计系统,使传统文化文脉传承具有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