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19

第19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1)

本章导读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长期饱和与超载,势必会对旅游业造成致命的影响。控制旅游者规模,将其限制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合理范围内,不仅是旅游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者利益和旅游业长期效益的根本保障。由于旅游饱和与超载常常导致严重的环境后果,对旅游业本身也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而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问题就成为旅游管理和规划中的重要工作。通常,人们通过在旅游管理和规划中对旅游地实施环境容量控制来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力求使学生了解旅游环境容量控制的主要分析理论和方法,如L A C理论、生态足迹法等。

5.1旅游环境承载力概述

5.1.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1997年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是:在对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没有造成破坏,以及没有降低游客满意度的前提下,允许在同一时间游客访问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最多人数。

5.1.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体系

1.自然环境承载量

自然环境承载量由生态环境承载量和自然资源承载量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指旅游地区域内的水质、大气质量等对旅游活动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等生态特征对旅游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地震、飓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旅游及其相关活动的限制。后者是指水资源、土地资源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自然景观资源敏感性和自然能源对旅游及其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

2.经济发展承载量

经济发展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这是影响旅游地综合承载能力的旅游经济条件。其中,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设施(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容量;投资和接受投资的能力;当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所能满足旅游需要的程度,以及区域外调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比较利益;区域所能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3.心理承载量

心理承载量是指旅游目的地居民从心理感知上所能接受的旅游者数量和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即包括旅游地居民的心理承载量和旅游者的心理承载量两个部分。旅游地居民的心理承载量是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旅游者的心理承载量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又称为旅游感知承载量,是指旅游者在某一旅游地进行旅游消费活动时,在其不感觉到吵闹、拥挤、视线阻挡等不降低旅游活动质量的条件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游客最大数量。旅游感知容量受到旅游者的学历、年龄、价值观念、旅游活动类型、旅游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旅游资源空间承载量

旅游资源空间承载量是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者旅游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旅游资源的空间承载量主要与旅游地类型密切相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遵循木桶原理中短板效应的最低因子定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风景区在某一时间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强度、速度上,各极限值中的最小值即为该风景区在该时间内的环境承载量,即决定旅游环境承载量的不是其中的承载力最大因子,而是其中的“瓶颈”因子,环境承载力大小是以此因子决定的。同时,由于旅游经济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各种负荷,基本上是由接待游客和游览活动造成的,而且游客人数的多寡直接影响旅游环境的经济产出,即旅游收入。因此,可以用旅游区所容纳的游客数量作为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值,其一方面可以表示旅游区有多大的总承受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表明旅游经济允许发展的规模。

5.1.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否和谐有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旅游环境系统的各种总量关系,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实施有效的监控,合理确定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避免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旅游需求与供给失衡现象,指导旅游业走向协调、有效、持续的发展之路。

1.综合性和复杂性

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要素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无论是定性阐述还是定量分析,都必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由旅游环境系统决定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度量,其大小与旅游活动的目的、层次、内容及旅游者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分析和测量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寻找旅游目的地或在旅游地从事旅游活动,随之产生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许多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各种变量,表现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复杂性。

2.客观性和可量性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旅游地的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信息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不发生质的变化。在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无论是旅游环境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资源的供给能力,还是旅游环境的容纳能力都是相对稳定的,其所承受的旅游活动作用的阈值能够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在一定时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是客观存在的。

旅游环境系统由自然、经济、社会等若干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的承载力都可通过相应的指标来反映。加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客观存在和研究方法、手段的不断丰富,使旅游环境承载力无论是单项指标还是综合指标,都可以通过数据调查、定量分析或数学模型进行测量。

3.易变性和可控性

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会引起旅游环境承载力发生增减变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易变性反映在测评指标上,一个是指标体系的改变,另一个是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化。不同旅游地,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旅游地,在不同时期或季节,其旅游环境承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必须根据旅游地的性质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其测评也应考虑时间或季节因素的影响。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可控的,只是可控的程度有一定的限度。无论什么原因引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只要充分掌握了其运动规律和系统特征,人类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标和需要,对旅游环境系统进行适度改造,使其达到能基本满足旅游活动所需要的承载力。因此,对旅游环境系统的改造要尊重客观性,要根据旅游地的性质和旅游活动类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4.反馈性和实用性

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系统之间存在正、负反馈作用。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良好的旅游环境系统对旅游活动呈现出正反馈,能增加旅游环境承载力,增强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容纳能力;而一旦旅游活动强度过度或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当地居民的行为态度不当,会造成旅游环境系统恶化,供给容量下降,对旅游活动呈现出负反馈,最终导致旅游环境承载力降低,减少对旅游者及其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只有根据旅游地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旅游资源特点,科学测评旅游环境承载力,才能确保旅游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科学有效,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方法,提高其规划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

5.1.4 决定和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旅游环境系统多因素、多层次等特性,导致旅游环境承载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决定和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不仅包括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状况等,也包括旅游地的经济结构背景,如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还包括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旅游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当地居民的心理感知、旅游者的审美体验等。

1.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旅游地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其对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开发设计和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有直接影响。地质地貌等生态环境条件是形成自然景观的内动力和自然景观美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决定了旅游资源的类型。气候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主要影响旅游的适游期和季节性。不同气候条件下旅游者数量差异较大,旅游地能够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和类型也有所不同。水文环境主要影响旅游活动的内容,是旅游地自然景观的活跃因子。因此,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的强度,必须以土壤、植被不被破坏为限,不能影响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

2.经济结构背景

经济结构背景主要是指旅游地的经济环境状况,包括投资、劳动力、物产和物资供应、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等条件。这是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基础条件与根本保障,决定旅游活动的收益和成本。一般旅游地经济越发达,就越能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金、人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使旅游地的环境系统对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成熟、完善的经济结构能较好地应对旅游环境的各种变化,从而提高旅游地对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有助于实现旅游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低化。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对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法律的完善程度,旅游地对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旅游者的特征及旅游活动的类型等。政策法律越完善,对旅游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就越大,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软环境就会越好,就会有更多的旅游者愿意前往该旅游地旅游。政策法律的实施效果最终通过旅游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体现出来。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到来及其旅游行为的容忍程度,决定了旅游地能够承受旅游活动规模的大小。

5.2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功能和意义

5.2.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功能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功能表现在其是一个衡量旅游效益是否和谐的重要工具。旅游效益是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称。作为描述旅游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承受旅游活动强度的阈值,旅游环境承载力既然是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判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自然也成为衡量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否和谐统一的重要工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功能可表现为其与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密切的动态联系。

1.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经济效益

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地在开展旅游活动中,对旅游产品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生产旅游产品的费用与经营旅游产品所获得收入的比较。旅游经济效益的取得主要来自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如旅游地的门票收入、住宿收入、旅游物品销售收入、导游服务收入等。通常情况下,旅游经济效益随旅游地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其数学表达式为: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者人数×人均旅游消费。

并且,旅游者人数正比于旅游环境承载力,即旅游环境承载力越大,旅游地能够接待的旅游者人数越多;反之,能够接待的旅游者人数越少。所以,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环境承载力成正比。

2.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社会效益

旅游社会效益是指旅游者及其活动对旅游地文化、宗教、道德、治安等诸方面的综合影响。旅游业不仅给旅游地带来促进居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等积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给旅游地带来不良社会风气、环境破坏、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使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双方产生心理压力。当旅游者人数及其旅游活动量低于旅游环境的承受能力时,旅游社会效益一般随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当超过旅游环境的承受能力时,社会效益随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3.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效益

旅游环境效益是指旅游者及其活动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者的到来会造成旅游地水资源污染、土壤变质、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空气质量下降等负面影响,当旅游者人数增多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大。因此,旅游环境效益随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当旅游者人数及其旅游活动量的增加超过旅游环境承载力范围时,旅游环境将严重衰退,环境效益会急剧下降。

4.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效益

在界定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确定旅游开发强度时,必须兼顾旅游效益即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平衡。经济效益受制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辅相成,如果旅游者人数及其旅游活动量低于旅游环境的承受能力,虽然环境得到了保护,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发挥出来,整体旅游效益不佳;当旅游者人数及其旅游活动量超过旅游环境的承受能力,尽管经济效益还呈现上升态势,但社会效益趋于下降,环境效益急剧恶化,整体旅游效益水平仍不高。所以,旅游者人数及其旅游活动量只有处于最适合旅游环境的承载水平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会处于最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