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29

第29章 环境影响评价(6)

1.制度缺失下的“国宝”单位

记者此前在圆明园看到,如同平整农田一样,机器将干枯的湖底土层翻起,再压平。工人把6米宽、50米长的大卷白色防渗膜展开后铺在湖底,上面覆盖50公分厚的土层,再用水泥将防渗膜与驳岸砌死。此后,首都各大媒体争相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声讨。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圆明园防渗工程。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这项工程启动前应该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然后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但圆明园管理处此前没有履行这项审批手续。

在圆明园这个“国宝”单位展开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什么不按规定报批呢面对记者的反复发问,朱红承认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她说:“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一部分,不属于建设项目。这项工程还包括清理淤泥、维修驳岸等工作。本身就是环境整治,难道还须做环境影响评估吗”不过,朱红承认,2003年9月启动这项工程前经过了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和海淀区水利局十几位专家的论证,当时他们也指出这种防渗的做法,人为地将湖水同自然隔断了。但论证结果还是使这项工程顺利上马了。

为什么明知破坏生态还要这样做呢对此,朱红一脸无奈。她说,圆明园的环境用水一直未列入政府的用水指标计划。通过各种疏通,每年圆明园向水务部门申请到的环境用水仅为150万立方米,与实际需水量900万立方米相差甚远。如不对有限的水资源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圆明园一年内将有7个月处于无水期,怎能再现当年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美景。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人员介绍,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甚至农业用水、经营用水相比,景观用水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即便在景观用水这个盘子里,也必须首先保证像颐和园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2.思路偏差:保存遗址还是再现“辉煌”

文物专家从另一个角度对圆明园湖底整修工程提出了质疑。从这个角度把圆明园湖底防渗的借口彻底推翻了。

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到底应该遵循“保持遗址现状”还是重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原则,这个持续多年的争论再度凸显出来。“圆明园的修复如若遵循‘保持遗址现状’的原则,是绝不应以任何借口对园中湖泊实施改造的。”国家文物局一位专家说。

张正春指出,圆明园所在的地方本来是天然湿地,清朝的能工巧匠们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修建,挖河挖湖,堆山植树,又经过数百年的演化,终于使圆明园成为真山真水。在园中的水底铺设防渗膜,整成平地,改变了湖底高低不平、深浅不一、平缓起伏的本来面貌,无异于把自然湖、河道变成人工池、人工渠,无异于“假山假河”,彻底改变了圆明园固有的面貌,破坏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艺术构思。

一位历史学家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圆明园所在的一带被称为“海子”,是一片水域。后来,这里逐渐演变成湿地,新中国成立初期海淀还在种水稻。目前的情况是,北京严重缺水,恢复当年圆明园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景象是不现实的。这位历史学家认为,“保持遗址现状”的整修思路是圆明园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延芳指出,文物价值和文物美在于历史原创性。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其历史原创性更在于废墟悲凉的沧桑感。他认为,现在进行的修复与遗址公园的精神不符。资料来源:http://www.sina.com.cn,20050402.

3.圆明园听证会:公众参与环评第一步

2005年4月13日上午,国家环保总局就社会广泛关注的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举行公开听证。来自社会各界代表120人和50多家媒体参加了听证。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这次听证的全过程和最后的行政处理决定将完全向公众公开。作为环境决策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希望这次听证会能为行政体制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借鉴。

社会各界对由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的环境影响听证会反响热烈,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居民、警察、公务员、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报名。国家环保总局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并顾及代表性的基础上,根据申请人的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层次等因素,邀请了22个相关单位、15名专家、32名各界代表参加听证。他们中最大的80岁,最小的11岁,既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市民与下岗职工;既有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有各民间社团的代表;既有圆明园附近的居民,也有千里之外赶来的热心群众。由于场地所限,不能满足所有申请者的请求,环保总局通过人民网与新华网对听证会全过程进行网上直播,使更多热心公众能了解听证会的进展情况。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代表首先对圆明园公园的基本情况和“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进行说明。之后,听证会围绕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定位问题,防渗工程对土壤、地下水及周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圆明园作为历史人文景观和遗址公园应该如何修复和保护等内容展开。参会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听证会气氛热烈。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保总局会非常重视与吸纳这次听证会上大家提出的各种意见,等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环评报告书报上来后,环保总局一定抓紧时间进行审查,并依照法律迅速作出行政处理决定。

潘岳指出,环保领域的许多重大事务与全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点,最易达成社会共识与共赢。人民群众对环保公共政策的广泛参与,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体现,符合中央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执政能力的各项要求。

潘岳表示,今天的听证会是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将听证会过程与行政决定向全社会透明公开,是环保总局力图改进决策方式的初步尝试。既然是初步尝试,就一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真诚希望社会各界提出批评与建议,使环保总局不断提高环境决策水平与依法执政能力。今后,环保总局将继续就一系列公众关注的重大环境决策举行听证会。

本章小结

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拟定中的政府有关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具体内容是分析、预测和评估评价对象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提出具体而明确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保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并作出审批意见,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和管理。环境影响评价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既防止新污染源产生,又促进老污染源治理;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优化选址;指导建设项目环保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促进产业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法》使环境影响评价从制度上升为法律,使规划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并督促环保措施落实的跟踪评价。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包括:景区空气影响评价、景区水体影响评价、景区植被影响评价、景区土壤影响评价、景区野生动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影响评价和景区环境容量评价。本章通过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植被、土壤、野生动物、景观影响和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对公园所遭受的环境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探讨各生态环境因子受影响的程度,以及对公园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子进行确定的基础上,提出公园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对策,对于实现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改良和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拍摄影视剧而破坏当地环境的情况,近年来时有发生,旅游景区影视拍摄的环境影响评价也变得更加重要,影视制造者作为传播价值理念的公众人物,不能为了追求影视效果与拍摄方便,就丧失文明公德,破坏生态环境。如此,不仅影响了影视剧宣传效果,也给影视拍摄留下后遗症,断掉影视拍摄的后路,这值得影视从业人员与社会反思。本章通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旅游景区影视拍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将影视拍摄的生命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拍摄准备、影视组进驻、拍摄进行中和撤离景点,并对各个阶段所进行的活动进行评价,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1.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多度计值评价法优先序评价法景观影响评价伴人植物

2.思考题

(1)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

(2)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3)简述《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特点。

(4)简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5)简述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6)简述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7)论述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