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32

第32章 旅游景观的开发与保护(3)

设能较清楚地观察某种元素、质地或成分的最大距离是D,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实际距离是d≤D时,该景观元素、质地或成分都能清楚地分辨,不妨规定这一范围以内的景观敏感度(Sd)为1,则在d>;;D的情况下,都取0~1范围内的值,可表示为:71)

D的取值可根据评价的不同精度要求来确定,如果要求在D值范围内能看清并判别植物的种类、岩相、建筑的材料和质地及细部,则D值就较小(几米或几十米);相反,则D值一般可取几百米到1000米左右。有关实验心理数据及实地考察,都可以提供一定精度范围内的D值。依照公式(71),可以相应地根据需要划分出几个或多个距离带,并绘制出敏感度Sd的分级分布图距离带(Distance zones):d1=D,Sd=1能看清树体、岩体、建筑的大体结构;d2=2D,Sd=1/2能看到树木、岩体及建筑单体的整体轮廓;d4=4D,Sd=1/4只能看到山体、植被或建筑群的整体轮廓。

3.景观在视域内出现的概率与敏感度

景观在观景者视域内出现的概率越大或持续的时间越长,景观的敏感度就越高,则景观及其附近的人为活动可能带来的冲击也就越大。

4.景观的醒目程度

除上述普遍规律外,影响景观敏感度的还有另一类很重要的因素,即景观的醒目程度,这主要由景观与环境的对比度决定,包括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和动静的对比。景观与环境的对比度越高,则景观就越敏感。所以,山体、树林等的天际线(虚实对比强烈),水流、瀑布(与环境的线条、质地、色彩、动静对比强烈),奇特的造型地貌(与环境的形体对比强烈),以及不同景观元素的边缘地带(草地—森林,森林—岩体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对比度)的敏感度都很高。

7.6.2景观阈值评价原理与方法

景观阈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的忍受能力、同化能力和遭到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的量度。其包括生态学和视知觉两个方面的含义,受到以下多种因素的影响。

1.景观内部因素

影响景观阈值的最直接因素是植被,植物群落成分越丰富、结构越复杂,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阈值也越高,而景观中植物群落的发育状况又受到土壤及水热条件的影响。显然,土壤条件、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景观阈值越高。在自然条件下,上述植物群落及其生境条件又明显地受到地形因素的制约。景观阈值与植物群落类型的关系

2.景观的外部环境因素

气候因素对景观阈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高温多雨有利于岩石及人工构作物的风化和动植物的生长,从而使景观阈值大大提高。一座漂亮的别墅在湿热的热带丛林中可能很快被自然力所“同化”,而在干旱的荒漠上,即使是古人使用过的几根木棍、一堆篝火的灰烬也会成为与环境极不相同的、人类活动的标记而长期留存下来。景观阈值与气候的关系在进行不同气候带内景观阈值的比较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对某区域内的景观阈值分布进行考察时,可以不加考虑。

毗邻景观对特定景观的阈值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毗邻景观生态功能健全,其对本景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尤其是生物种源的输入)有利于本景观的恢复,可以使本景观的阈值提高,而相对孤立的景观,其阈值也较低。在许多情况下,人类活动都使景观阈值大大降低,如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河流上的大坝等,但在某些情况下,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景观的阈值提高。

景观阈值的评价可在不同层次(不同的比例尺)上进行,相应要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基本程序是先根据各单一因素分别进行阈值评价,并制定阈值的分级分布图,然后将各单因素阈值分级分布图叠置,求得景观阈值综合分级分布图。景观阈值评价是进行景观保护和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阅读材料百龙电梯

拥有“最高的户外电梯、最高的双层观光电梯、载重最大与速度最快的客运电梯”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梯”的电梯不在繁华都市的宾馆写字楼,也不在车站码头,而是在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水绕四门景点一座拔地而起的悬崖上。

武陵源景区的观光电梯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北面,由中美合资的百龙电梯公司负责运营,在张家界的旅游地图上被称为百龙电梯。百龙电梯包括154米地下竖井和172米地上井架,3台双层全暴露观光车厢并列分体运行,全程不到2分钟,日最高载客量达到1.8万人次。

张家界著名景点水绕四门以石英砂岩的山林著称。百龙电梯1999年10月动工修建,从建成之日起,对于其的争论就一直没停止过。现在为什么要启用这个备受争议、已经停运了10个月的电梯。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王国华说:“一个是极天然的几千年的白垩纪时代的景观,一个是现代化的观光电梯。恰恰这个就带来了景观的破坏。”

北京大学教授谢凝高说:“破坏并不是游客带来的,往往是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带来的一个景点的破坏。”

电梯的建设要凿竖井、立钢架,这些人工设施是否会破坏张家界景区的自然景观有人援引了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八条: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在珍贵景观周围和重要景点上,除必需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

就在2001年百龙电梯的建设期间,张家界又以砂岩峰林地貌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目的是为了保护上万年前形成的罕见地质遗迹——石英砂岩峰林,而电梯正是建在这样一座砂岩山峰上。在许多人看来,在这样的地质遗迹上建造电梯,叫停是自然而然的事,那么如今电梯又重新运营,是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这项工程的建设者,孙德隆说:2年来,自己心情一直和这架电梯的命运一同跌宕起伏。对于这次电梯重新开始运营,他认为关键是解决了安全方面的问题。

孙德隆说:“到后来通过专家的论证和设计院做了更多、更细致的工作以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记者问:“也就是说当时缺的只是安全方面的论证,并不是其他环境保护等方面”孙德隆说:“对。当时主要缺的是,比如说我是安全的,事实上也是安全的,但是我没法说明我是安全的。”

孙德隆认为,现在公司在办理好安全方面的手续后,就可以开始正式营业了。那么,当地建设部门是否这样认可。张家界市建设局局长彭清化认为,电梯的运营有合法手续,并不是一个“私生子”。

彭清化说:“这个讨论会上专家的意见也出来了,认为这个是安全可靠的。”

谢凝高说:“这个观光电梯破坏了真实性和完整性。所谓真实性,就是破坏了原生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完整性是周围景观都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是安全不安全的问题。”

就这次电梯重新开业,让谢教授和许多关注此事的人感到困惑。

7.7旅游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

7.7.1生态景观的设计原理

1.地方性

城市绿地的设计应根植于其本身所在的地方。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尊重乡土知识

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和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义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

例如,在云南的哀牢山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选择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坡居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宜于人类居住;村寨之上是神圣的龙山,丛林覆盖,云雾缭绕,村寨之下是层层梯田。丛林中涵养的水源细水长流,供寨民日常生活所用,水流穿过村寨又携带大量牲畜粪便,自流灌溉梯田。山林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都有奇特的药用功能。山林是整个聚居群落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因而被视为神圣的净土。哈尼梯田文化之美,正因为是一种基于场所经验的生态之美。

2)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本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绝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说明,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自然过程即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能量。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同时也是维护设计物本身的健康。

3)当地材料

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

1)保护

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它们是千万年自然演替和进化的结果,是生物与土地、生物与生物、人与人,以及土地和其他生命长期共存共生的结果,体现为独特的生境和种群,以及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

2)减量

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如何用有限的土地来建立满足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更深意义上的“减量”概念。通过“反规划”途径,建立对土地生态过程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用最少的土地来实现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3)再用

利用废弃的土地及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例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倒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

4)循环与再生

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单向不闭合的,因此有了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自然资本的节约概念不是简单的一时一地的少消耗,设计过程必须对设计对象整个生命周期、整个能流物流过程,包括对资源的消耗、污染的产生,以及栖息地的丧失进行生态算账,必须考虑生态代价。

3.让自然做功

城市绿地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在城市绿地的设计和营造中,这一原理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界没有废物

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把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切断了。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物质,如返还枝叶、收集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这一原理的最直接应用。

2)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

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整个地球都是在自我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过多的人为设计,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

3)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例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的植物群落。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边缘带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如城郊的林缘景观既有农业上的功能,又具有自然保护和休闲功能,这种效应是设计和管理的基础。

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地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因此,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需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以创造丰富的景观。

4)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3个层次的含义: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城市绿地设计应尊重和维护其丰富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

4.显露自然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城市绿地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景观设计师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凸显其特征以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雨洪不再被当作洪水和疾病传播的罪魁,以及城乡河流湖泊的累赘,也不再是急于被排泄的废物。雨洪的收集和再利用过程应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与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