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35

第35章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旅游开发(1)

本章导读

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以协同发展为宗旨,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良性循环为手段,以环境承载力为极限,以保障稳定和发展为目标。生态城市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间的相互作用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既作用于城市的资源环境,又维系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城市旅游系统的运行态势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系统能否取得一种动态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并最终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掌握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了解国外(以丹麦为例)建设生态城市促进旅游发展的实际操作。

8.1城市生态系统

8.1.1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把“系统”和“生态”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意指生物群落与生活环境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点。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任继周、王如松相继在1984年、1986年、1988年提出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他们认为,城市生态系统可分为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自然子系统是基础,经济子系统是命脉,社会子系统是主导。它们互为环境,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导致了城市这个高度人工化生态系统的矛盾运动。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经济—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其运行既要遵守社会经济规律,也要遵守自然演化规律。城市发展的实质是维护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维护自然界能够长期提供的自然和环境条件,保障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

8.1.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包含自然生态系统所包含的生物组成要素与非生物组成要素,而且还包含最主要的人类及其社会经济要素。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复合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具有一般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又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人为主体结构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通过人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就像城市的形成一样,人工控制对该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而进行的,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2.运转快、开放性的生态系统

每个城市都在不断与周围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行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城市生态系统的状况,不仅仅是自身原有基础的演化,而且深受周围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影响,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其内在能物流运行更快捷,是一个单向的、开放式的、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3.一个多层次、自我调节能力脆弱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可划分为生物(人)—自然(环境)系统、工业—经济系统、文化—社会系统3个层次。各层次子系统内部都有自己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内部、城市与外界逐渐形成有序的“生态流”,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其能量流都需要从外界输入,自我调节和调控能力都比较弱,从而使其结构和功能相当脆弱,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后被破坏和失去平衡。

城市生态系统复合关系

8.1.3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功能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能量流动的性质有:遵守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在流动中不断有损耗,不能构成循环(单向性);除部分热损耗是由辐射传输外,其余的能量都是由物质携带的,能量流的特点体现在物质流中。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包括资源流、货物流、人口流、劳动流和智力流。城市的信息流是附于物质流中的,如报纸、广告、电视、电话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人的各种活动(如集会、交谈等)也是交流信息的方式。

城市的物质能量流能体现城市的特点、职能、发展水平和趋势,反映城市的要求、活动强度和对环境的影响,信息的流量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它们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共生,追求的是城市经济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尚无具体的定量标准来划定生态城市。一般认为,城市环境优美,园林绿地比重大,空气新鲜,水体无污染等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城市要有足够的生态空间作为改善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持系统。

8.1.4城市旅游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城市旅游系统是整个城市系统的子系统,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间的相互作用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既作用于城市的资源环境,又维系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城市旅游系统的运行态势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能否取得一种动态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并最终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

8.2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8.2.1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

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愈来愈受到重视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生态城市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丰富的规律认识。基于现实的迫切要求,世界各地的城市在发展中都力求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并和城市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其表现之一即为积极探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途径。

回归于生态特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未来可持续的城市一定是经济和生态均可持续的城市。基于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生态城市理念的出现是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实现形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最终可行的目标。

2.生态城市的目标要求

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以协同发展为宗旨

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要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

2)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

生态城市不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还要形成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因此,应该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协同各行业和不同区位间的发展,在改善和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为未来人口留下较充裕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3)以良性循环为手段

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且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与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信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4)以环境承载力为极限

建设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辖域及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的生物能量积蓄和持续增殖潜力,以及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生态景观;要加强人口数量的膨胀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形成合理的人口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使人口的生活消费在保障基本物质消费适度满足后,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以及适时地转移人力资源于这些部门就业;必须加强“三废”治理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使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剩余不能超越人工参与下的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和消纳能力,即不能因过度索取和污染而降低环境质量和使生态循环功能退化。

5)以保障稳定和发展为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应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相依关系,即以发展带动社会稳定,以稳定促进城市有效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高效的经济发展,才能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只有坚持教育奠基、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才能增强生态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抵御社会与自然的危机;只有合理分配收益,加强社会保障和法规体系建设,建树全民共同富裕和平安互助道德规范,推进公众参与、公平竞争的民主和现代文明进程,才能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保障生态城市稳定而有序地发展。

8.2.2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原理

城市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4部分内容组成。前3个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3个部分交集的“交集”。即对于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3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比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和谐。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恰恰是上述多元集合、多边规划的综合协同,这是城市辖域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系统有序演化的基本需求,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宜居的根本需要。

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环境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输出与状态演化,这是认识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解析城市的内外关联和机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所需遵循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则是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成功的关键。城市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多元复合系统,其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是链接各子系统、各元素关系的中枢。

因此,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格局,以及社会结构调整为中枢,协同辖域内外人与自然,以及人口、经济和环境的相依关系与互动机制,以满足中心城区和辖域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与之相伴的技术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贫富问题的同时引致资源或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变,才能节约资源和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促进三大产业、城乡基本建设顺利发展的同时加强植被建设,才能保障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提高;只有有序设计、调控生产力和人居的城乡、局地格局,在促进经济、人居规模效应的同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减少资源污染,才能有效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繁衍;只有科学地设计生态景观结构,使人文和自然景观合理配置,才能美化城乡环境和满足人们的旅游观赏需求;只有优化经营结构、管理结构、贫富差异结构、人口和人力资本培育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等社会、调控结构,才能促进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地发展。

8.2.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都离不开一定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极、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

1.城市生态调查

对城市现状进行生态调查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大量资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充分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以认识城市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及其与城市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为城市用地等各项子系统规划提供现实依据。生态调查过程不仅仅包括城市地域范围,而且要对城市广域空间(区域大环境)和乡村地域空间(城市支持腹地)对城市的生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