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06

第6章 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1)

本章导读

从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角度,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具有生态性、脆弱性和可变性特征。旅游环境保护需要理论支持。本章介绍几种环境保护理论,作为旅游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这对指导旅游环境保护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的必要性,了解系统科学理论、木桶原理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及原则。

2.1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世界问题而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是世纪的重大战略,对旅游地开发规划与管理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以高度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在空间上遵守区域间互利互补的原则,在时间上遵守“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平等发展权利”、“共建共享”等原则,承认世界各地发展的多样性,以体现高效和谐、循环再生、协调有序、运行平稳的良性状态。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强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可持续发展理论大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将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研究并解决经济上的扭曲和误区。既然环境退化的原因存在于经济过程之中,其解决答案也应该从经济过程中去寻找。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产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要力求降低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率。要鼓励清洁工艺和可持续消费方式,使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尽量减少。

(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则必须使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进化,使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 4)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存在价值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服务计入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之中,并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5)可持续发展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需要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地、分隔地、“单打一”地分别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提倡根据周密的社会、经济、环境考虑和科学原则,以及全面的信息和综合的要求来制定政策并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经济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项立法及决策之中。

2.1.3 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在社会发展中,经济的、技术的和资源的分配方面的不公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导致环境问题和不能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和体现公平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当代人的公平和代际间的公平两个方面。

当代人的公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 :可持续发展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要给世界各国公平的发展权、公平的资源使用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各国拥有根据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理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代际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中,在求得发展以“满足需求”的同时,要顾及“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蕴含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资源与环境。不言而喻,人类的存在和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要保持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为干预自觉地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之内。“发展”和“需求”要以生物圈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造成生态失衡,“发展”本身就会衰退,“需求”就难以满足。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得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换言之,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而不是盲目地、过度地生产与消费。

3.共同性原则

地域不同、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和道路各异。然而,上述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应是共同的。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在达到全球共识——认识到人类家园即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才能成功。

地球是一个整体,具有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对于人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当代人的幸福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皆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参与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行为,共同实施、推进可持续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2.2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历程

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是近30年来人们对旅游发展和环境效益不断进行探索的产物。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特别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发表以后,伴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探讨,对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20世纪7 0年代起,探讨旅游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学者日渐增多。1985年《国际环境研究杂志》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专辑。1987年《旅游研究纪事》第一期出版了《旅游与物质环境》专辑。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1993年,一本专门以可持续旅游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可持续旅游》在英国问世,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进入一个新的起点。1995年4月24-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专门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的说明,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套行为规范,并制定了推广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已进入了实践性阶段。

2.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投入了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本身处于实践探究阶段,其概念和理论尚无统一结论。在国外,比较权威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以下3个。

(1)1990年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提出的,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

(2)世界旅游组织(WTO)顾问爱得华·英斯基普的定义,他认为可持续旅游就是要“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

(3)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即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在出版的《旅游与环境丛书》中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指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上述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内涵的阐述,虽然所论述的重点和语言表达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的揭示,也就是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中所指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即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统一,以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因此,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综上所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内,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资源、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能造福于后代子孙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2.2.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释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有以下两个要点。

(1)“发展”是主体。人类必须不断发展,如以桂林山水而言,不能因为从保护漓江水不受污染出发而不发展旅游,正确的理解是在保护漓江水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旅游。另外,在发展中必须时时考虑可持续性,若漓江水质恶化,则旅游业也将随之毁灭。

(2)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可持续性,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单纯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如桂林导游的服务质量、整个城市的文明好客程度、旅游交通的安全便利等,这些与桂林山水和自然环境无关的社会因素也都直接影响到桂林旅游业的生存发展。

总之,旅游业作为一个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天然优势的产业,必然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会借助优势的发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9 9 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⑤上述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

毫无疑问,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最终体现于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不仅当代的情况如此,而且将来世世代代的情况都是如此。这意味着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从当代人做起,可持续旅游发展需要每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生存与发展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实际上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行为,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配合和努力。世界各地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对于很多环境和旅游资源破坏的问题,应为之负责的不仅仅是旅游业和旅游者,而且还包括很多以各种工业污染为代表的当地社会群体。换言之,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生存与发展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取决于其所处背景中众多层面环境因素的可持续性能否实现。因此,这些环境因素可持续性的落实情况客观上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程度的具体反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可能会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开发和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努力避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这也是为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承担义务和作出贡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防止和尽可能减小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在防止或尽可能减小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维护生态的可持续性方面,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评价该地的旅游承载力,并将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旅游活动的程度控制在这一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2.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吸纳旅游者来访的同时,该地后续的各项职能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社会状况能够维持健康和稳定,不会因这些外来人口的输入影响而造成当地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或者说旅游目的地社会能够通过社会职能的发挥,自动将这些不协调问题控制在不影响当地社会健康发展的程度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