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
18854500000009

第9章 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4)

以门槛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旅游地的资源特点、环境状况和管理目标,确定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弱载、适载和超载区间 ,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可以对旅游环境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诊断,防止和矫正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不良趋势和危机状态,协调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者利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旅游地的环境系统处于良性运行之中,最终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2.7循环经济理论

2.7.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代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是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学者们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程线性经济。在“资源无价”的错误认识下,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与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大多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革命,其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不但要求人们建立新的经济模式,而且要求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倡导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准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效仿生态系统原理,把社会、经济系统组成一个具有物质多次利用和再生循环的网、链结构,使之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流程和具有自适应、自调节功能的,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使物质、能量、信息在时间、空间、数量上得到最佳、合理、持久的运用,实现整个系统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做到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的生产能力之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不退化甚至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3个层次的含义。

(1)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即在资源减量化优先为前提下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2)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与生态环境友好,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至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在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协调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即人类社会既是环境资源的享有者,又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7.2 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以3 R原则为其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解决资源浪费和减少污染,如在生产中要求产品小型化、轻型化及包装的简单朴实。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如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而改用可循环使用制品。另外,再利用原则还要求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减缓更新换代频率。

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废弃制品的处理应该由生产者负责。再循环有两种情况:①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生产同类新产品(如再生报纸、再生易拉罐) ;②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

2 . 7 . 3 循环经济理论对旅游业的指导作用

循环经济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也就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强大需求,必将带来新的科技革命,并推动调整旧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和社会用创新的体制与机制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对旅游企业来说,应进行绿色管理、环境审计等,应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旅游是休闲消费,循环性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以便能持续利用。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能将旅游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循环传递和多级利用,在旅游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产业,从而推动循环型社会和生态旅游的建设。

2.8景观生态学理论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给出的最新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定义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与系列,这无疑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以空间研究为特色,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两个方面。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空间范围看,生态旅游目的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主要表现为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等景观生态类型,具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构成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景观”,从而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从生态旅游定义的生态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强调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强调在生态学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因此,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产生的、既强调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和原则的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和生态内涵不谋而合,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可概括如下。

1.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

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和缘(Edge)描述。斑块原意是指物种聚集地,从生态旅游景观方面,是指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廊道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线状要素类型。从旅游角度,廊道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其大小、孔隙率、边界形状和类型等特征是策划旅游地整体形象和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基础。缘又称边缘带,其作用集中表现为边缘效应。景观的功能是指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的流。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可以把旅游活动进一步解释为通过特定地点和特定路径的生态流,这种流集中体现于通过游客所带来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我国多数生态旅游目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生态旅游景观的功能也表现出一定的人文性。

2 .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

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景观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系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生态整体性原理基本思想的直观表述。

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在景观中,对各类景观单元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性状的变异程度,一般指空间异质性。异质性同抗干扰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异质性是景观功能的基础,决定空间格局的多样性。一方面,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在外部形态结构上,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也在内部功能意义上,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为深入理解这种功能作用并采取改善与强化措施提供了理论切入点。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其地域内的生态整体性的动态维持与空间异质性的不断构建。

3.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

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接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可分为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3种类型。一般认为景观的多样性可导致稳定性。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旅游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从而保障景观旅游功能的实现。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不仅反映了自然和人为干扰的程度,而且也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检验指标之一。

4.景观变化理论

景观变化是指景观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景观变化是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为干扰在景观变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两种干扰又受制于景观格局。在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表现为人为干扰的影响。例如,旅游开发者铺设道路、构建建筑物,造成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增加,动植物的生境条件发生变化。旅游者的践踏、采集、旅游垃圾堆放等的干扰和胁迫作用,会造成植被稀少,植物多样性减少。大量旅游者会对土壤产生影响,如土壤裸露面积和板结程度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等。当地居民的开垦种植等活动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一旦这些干扰的强度超过了旅游景观的承载能力,就会引起生态失调或失衡,甚至造成景观的不可逆变化,将严重地损害生态旅游的发展。

本章小结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以高度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为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即摒弃旧的传统发展观,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并将其落实到对各项实践活动的指导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包括: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是资源计划原则、预警原则、临界点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本章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木桶原理和门槛理论运用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管理研究中。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效仿生态系统原理,把社会、经济系统组成一个具有物质多次利用和再生循环的网、链结构,使之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流程和具有自适应、自调节功能的,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高效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其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在旅游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指把旅游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和缘来描述。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接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景观变化是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为干扰在景观变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 公平性 木桶原理 循环经济 景观多样性

2.思考题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2)简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简述循环经济中的“3 R”原则。

(5)试运用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阐述旅游环境容量。

(6)试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来探讨环境承载力管理的问题。

(7)试述循环经济理论对旅游业的指导作用。

(8)论述系统科学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中的运用。